第八课 《公鸡和母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式体验到公鸡与母鸡的鲜明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觉、聆听、模仿、听写、对比、体态律动等方法参与感知,欣赏乐曲,学会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形象。
3.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比较准确地背唱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 能比较准确地背唱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形象。
教学内容分析
该曲首先由钢琴和小提琴奏出以同音反复组成的音调和顿音,模范母鸡咯咯的啼叫声,仿佛刚刚下了蛋的母鸡在报喜(同音反复的特点是模仿母鸡的叫声)。“母鸡报蛋声”出现了4次,分别是钢琴,小提琴演奏三次,上行模进。
在只有30个小节的音乐“栅栏”中,鸡群发出了愉快而响亮的啼鸣。
钢琴和小提琴在温厚的中音区,以跳动的音符,模仿母鸡的“咯咯”的叫声。公鸡的叫声则有所不同。单簧管与钢琴放开高亢的喉咙,唱出了雄鸡报晓的响亮歌声;接着,母鸡和公鸡热情对话。这段短曲在母鸡喋喋不休的饶舌中轻快地结束了。
教学 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用欣赏、体验、实践等方法,多方位体验加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
3.在解决难点时运用ppt、overture等软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便捷地理解、感受与分析音乐形象。
教具学具媒体准 备
多媒体、ppt、overture软件、实物投影、乐器、卡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
意图
导入阶段 1.师生问好。
2.师弹唱
1- - -‖
3- - -‖
5- - -‖
师:提醒学生能用自然的声音,比较准确的音高歌唱,做相对应的手号。
3.引导学生通过歌唱体验到“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 1.互问好。
2.生通过老师手号提示做变节奏歌唱:
3.用歌声体验“同音反复” 1.电子琴
2.使用柯达伊教学法中的手号
自我评价
互相评价 1. 音高概念建立的训练。
2. 节奏训练
3. 复习“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为后面运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形象做铺垫。
一、我弹你画,记节奏:
1.引导学生体验稳定的速度,并用手挥拍,引导学生只用一笔完成的图案或形状记录听到的声音,一格一拍。
(师弹奏) 听画出听到的声音。
例如:
1. 作业纸1
2. 电子琴特有音效。
3. 出示多媒体
课件幻灯2
通过实物投映及时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得到反馈。 先通过“作业纸”熟悉记录节奏的方式,为后面的记录《公鸡与母鸡》主题做好铺垫。
展开 阶段 二、欣赏作品,听门道。
1.听听、猜猜、说说: 师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音区等方面来分析该曲表现的形象。 提醒学生们同一条旋律在不同的音区或者用不同的力度可以表现不同的动物形象。
2.听听、写写、唱唱: 运用overture软件,将乐曲“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速度变成慢速,降低学生们记谱的难度。
同时要求学生划拍,找到稳定的节拍,容易记录节奏。
3.唱唱:
出示“母鸡报蛋声主题”的谱曲。
引导学生寻找曲谱
中“同音反复”“顿音”
“倚音”“重音”等记号, 用对比的方式体验其描写母鸡形象的生动性。
4.比比:通过overture软件,直观的呈现“卡农”的形式,并让学生分声部演唱体会卡农带来的效
果。
5.点题:《公鸡与母鸡》
引导学生发现,只有母鸡似乎少了点什么,播放全曲,找出还有描写公鸡的主题,顺势出示课题,简述曲作者圣桑及该曲的背景。
6.找找: 观看视频。
提问出现几次公鸡主题?分别用什么乐器?
7.律动: 听全曲,引导学生听到公鸡主题的地方用合适的动作表现出来。
8.数鸡蛋、画鸡蛋 从第一声公鸡鸣叫声后开始数数有多少个倚音?一个倚音就画一个鸡蛋。
9.唱唱、动动: 引导学生从总体感受全曲,点出:母鸡公鸡们越来越激动,其中还有一种创作手法——模进。 1.生答:布谷鸟、准备捕猎的老虎、活泼的动物、公鸡、母鸡
2.将“母鸡报蛋声的主题”的节奏记录在作业纸1的第二行并将所记录的节奏视唱。
3.用对比的方式,唱出带顿音、重音记号的力度、带倚音的旋律。
4.在老师的指挥下,尝试“母鸡报蛋声主题”卡农的演唱。
说出感受:喋喋不休 热闹——“卡农”
5.聆听,描述自己的想象。
6.聆听,数出公鸡主题出现了三次。 听辩出所使用乐器:钢琴 小提琴,演唱该主题。
7.律动,浏览乐谱。
8.完成作业纸2
9.视唱全曲,体会到“模进”这创作手法刻画的公鸡母鸡的生动形象。
感受到越来越热闹激动——“模进” 1. 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3
▋播放全曲
2.运用overture软件即时处理乐曲主题的速度,让学生快速体会到同一旋律不同的速度表现的不同形象,同时又能降低学生记谱的难度。
3. 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5
4. 出示多媒体课
件幻灯6
▋播放母鸡报蛋主题
5. 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7
▋播放全曲
6. 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8 9
▋观看视频
7. 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9
▋播放全曲
8.出示多媒体课
件幻灯10、11 ▋作业纸
▋运用overture软件,分轨播放四个主题
9.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12 自评、互评
1.综合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形象
2.通过听写、律动,对母鸡报蛋声的主题有一定了解和进一步巩固。
3.通过对比的方式,体验到力度记号及倚音表现母鸡的形象更为生动。
4. 通过视觉、听觉、歌唱等感官体验“卡农”形式刻画了一群喋喋不休的母鸡的形象。
5.通过视觉,加深对该曲的印象。
6.通过观看视频,更直观地了解所使用的乐器。
7.通过ppt的呈示乐谱,对于公鸡主题出现的位置,有更准确地把握。
8.运用overture软件,能将原本混合在一起的多声部乐器逐一剥离,让学生能有非常清晰的听辩,从而提高欣赏的质量。
9.ppt及overture软件带来的直观视觉,通过视、听、唱、动,感受到不同的
拓展阶段
三、重听全曲,善总结。
1.重温作曲家所使用的音乐要素。
2 听全曲,用合适的动作表现公鸡与母鸡的形象。(引导学生听到同音反复低下头,听到音高时抬起头。听到公鸡报晓时又换另一个动作。) 1.学生总结同音反复、模进、卡农、顿音的使用。
2.学生自己创编动作跟随乐曲律动。
1.出示多媒体课件幻灯12
▋播放全曲 互评
结束阶段
四、回顾课堂,话收获。
(如自己创编作品时也可以用的方法。)
1.回顾课堂,话收获。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课后反思
这一节课我的思路比较清晰,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较为自然,对学生的评价较为详实与中肯。
整节课,我能与大部分学生建立有效互动,同时观察到大部分学生也是投入其中。他们的积极反馈也是促进我迸发出一些小灵感的动力。例如,当孩子们歌唱“母鸡报蛋声的主题”完成得不错时,我夸赞孩子们说:“此处应该有…”“掌声”孩子们回应时,我却话锋一转,高举出了我女儿的玩具鸡蛋,告诉大家:“此处应该有鸡蛋”,引来孩子们笑声,从而为下一个环节做了一个挺不错的衔接,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数曲子中出现倚音的个数,我将倚音比喻为鸡蛋,请孩子做听音乐画蛋这件并不易的事情。好的情绪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动力。另外运用了overture等软件也帮助我,将原本混合在一起的多声部乐器逐一剥离,让学生能有非常清晰的听辩,从而提高欣赏的质量与效率。
上完课我感受到了愉悦感,也感到满足感,这节课似乎就只是我与学生自己的天地。下课后,其他听课老师还没有离场,就有学生像老朋友样走到我跟前、拍着我的肩膀急促地说:“啊老,这节课上得不错。”
待冷静下来后,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需要多多斟酌,继续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