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巴尔扎克(雕塑,1898年)罗丹
(法国)
问题:
1、罗丹塑造的巴尔
扎克形象是怎样的?
2、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
样的吗?
3、罗丹为什么要把
雕像的手砍去?
老师总结:
1、罗丹塑造的是他心目中的巴尔扎克,一个不拘常规、身穿睡袍有点狂傲、洞悉世界的非凡的巴尔扎克。
2、罗丹把雕塑巴尔扎克的手砍去是因为这双完美的手把雕塑的主体——头和身体的魅力都削弱了。
什么是创作意图?
美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针对社会现实以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有的则是针对艺术问题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所以美术作品的表现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其中有的激烈,有的抒情,有的悲壮,有的优美,有的以艺术形象传情,有的以故事叙事达意。然而,不管艺术家有什么样的创作意图,归根结底,它们都体现了艺术家表达和创造的望。
—
—即艺术家内心的感受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牛头(雕塑,1943年)毕加索(西班牙)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毕加索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毕加索的创作意图来自:一个自行车座和一个车把。这件作品集中体现了毕加索的创造冲动和欲望。
《生日》是他最典型的作品。画上描绘他在结婚前一次和女友相会的印象。那天他过生日,女友拿花走进房间,他便立即跃起,飞到半空中,转过头吻她。表现了画家愉快的心情和对美好爱情的赞美。
《生日》
油画
夏加尔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不相同。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离婚诉》
版画
1943年
古元
《怒吼吧,中国》
版画
李桦
想一想?
为什么相同的社会年代,不同的艺术家会有不同的创作意图呢?
《离婚诉》反映陕北妇女解放了不再受压迫,婚姻自主,受到虐待或歧视就可以起诉的主题,受到欢迎。但是,这幅木刻明显受到外国版画影响,群众对刻法不理解:“为啥脸一片黑一片白,长了那么多黑道道。”群众看不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古元又重新刻了一幅《离婚诉》。这次,他使用单线的轮廓线和简练的刀法来处理形体,画面明快了,群众喜欢了。
《怒吼吧,中国》作于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热潮中。这件作品采用象征手法,以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蔽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躯体,预示一个民族终要起而怒吼和抗争的忍无可忍的选择。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30年代新兴木刻的力作之一。
自行车
装置
1913年
杜尚(法国)
重力
装置
杜尚(法国)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壁画,局部,1508—1512年)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壁画,局部)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壁画,局部)
米开朗基罗(意大利)
三、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通过三个艺术类型体现出来
一、具象艺术(真实地再现客观世界
)
二、意象艺术(倾向与心理感受的描绘与抒发,而不
是眼见的真实的传
达。
)
三、抽象艺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
及构成关系来传递
艺术家对事物的认
识。
)
1949
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摄影图片
具象作品:
《开国大典》
油画
1952-1953年
董希文
《开国大典》是我国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2-1953年创作,画作描绘的场景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等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幅画不仅对建国以来的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因其包含特定的历史内涵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开国大典(油画,1952—1953年)董希文
建国六十年
《开国大典》油画的几次修改
董希文《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第一次改动是在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为使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
这是1954年“高饶事件”之后第一次改动过的油画《开国大典》。
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文革”爆发后,“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这时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躯去中国革命博物馆做画面修改。经过修改后,删掉了刘少奇画像,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
1979年,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动。为尊重这个意见,他们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而原作则保存在博物馆画库。
董希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油画《开国大典》,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他曾亲身参加过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他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倾注于作品之中。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愚公移山(中国画,1940年)
徐悲鸿
简述我国1940年的社会背景?并体会这张作品的历史意义。
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0年。在横长的构图中,挖山者左右横向排列,顶天立地,赤裸着身躯,高举铁耙,挖掘不止
。作者借这个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荆轲刺秦王(画像石)山东嘉祥县武梁祠(汉)
意象艺术尽管也可以有一个故事情节,但不是通过具体可辨的真实形象,而只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就可以传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
意象艺术
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
1919年
塔特林
抽象作品:
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塔》,堪称为当年时代精神的纪念塔。与其说他是一个工程师
,毋庸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他所设计的此一纪念塔,实为技术和艺术的总合。他从因袭的桎悎中解脱出来,而且把内部和外部通融汇合起来。由两个圆筒组成一个金字塔,采用铁和玻璃两种材料筑成。圆筒的部份以各自不同周围和各自不同速度的回转,组成一个螺旋状高塔。它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问效果。
卢昂大教堂组画两幅(油画,1894年)莫奈(法国)
卢昂大教堂实景
两幅色调不同的卢昂大教堂组画主要表现了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L.H.O.O.Q(复制品
1919年)杜尚
杜尚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印刷品上用铅笔画上胡子就变成了他的作品《L.H.O.O.Q》——他采
用铅笔是为了向传统绘画技术提出挑战,即技术在20世纪已不重要;他认为艺术创作的关键就在于“发现”。这件作品其意图是多方面的:既是对人们普遍审美观的嘲讽,又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既是颠覆了传统的艺术观,又重新解释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作品欣赏
请同学们自己分析下
面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
董希文
伞
大地艺术(1984-1991年)克里斯托(美国)
课题小结:
1、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于生活的触动
2、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
(1)社会环境因素
(2)文化情境因素
(3)家庭个性、知识水平因素
3、艺术家创作意图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