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7—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省六部制
1.(2020山东卷·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
(?http:?/??/?www.21cnjy.com?)代翰林学士由备君主顾问到开始参与决策再到专掌诏令起草,正式参与决策,说明翰林学士逐渐获得了决策国家事务的权力,成为决策集团的一分子,即在朝廷内部决策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故选D;翰林学士是逐渐参与决策权力,决策权始终还是归皇帝所有,排除A;仅根据翰林学士地位的变化无法证明文官地位得到提高,排除B;三省六部制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前期就已经趋向成熟,排除C。故选D。
2.(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
(?http:?/??/?www.21cnjy.com?)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答案】D
【解析】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
(?http:?/??/?www.21cnjy.com?)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材料中“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只是负责执行,故A项错误;中书省起草诏令,而“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中“申尚书省取裁闻奏”“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表明尚书省负责执行,是上传下达而非阻隔,故C项错误;行政运行的枢纽,与材料中“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相符,故D项正确。21cnjy.com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
(?http:?/??/?www.21cnjy.com?)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21·cn·jy·com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
(?http:?/??/?www.21cnjy.com?)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由材料“武则天时期”、“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B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2017江苏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
(?http:?/??/?www.21cnjy.com?)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21·世纪
教育网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C
【解析】A项错误:材料中看
(?http:?/??/?www.21cnjy.com?)出三省仍然存在,没有被废除。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的是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没有说明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唐朝对三省长官职权地位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D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出省能下手,地位有所上升,但决策权没有扩大。
5.(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www-2-1-cnjy-com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A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B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
(?http:?/??/?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C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D项错误。21
cnjy
com
6.(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
(?http:?/??/?www.21cnjy.com?),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褒扬官员德行和政
(?http:?/??/?www.21cnjy.com?)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无法判定官员与皇族的关系,故A项错误;在宗法制,国为大家,官吏受命管理百姓,相当于小家中的家长,因而对官称呼为父母,故B项正确;以民为本是古代儒家的执政理念,把百姓作为治理的根本,“民贵君轻”,与“为民父母”不相符,故C项错误;官员之间的共同政治诉求是维护封建统治,“为民父母”是德行的一种表现,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故D项错误。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
(?http:?/??/?www.21cnjy.com?)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C
【解析】“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
(?http:?/??/?www.21cnjy.com?)之中选择”,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8.(2015·四川文综·2)“中书、尚
(?http:?/??/?www.21cnjy.com?)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21
cnjy
com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
(?http:?/??/?www.21cnjy.com?)令……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这句话可知其介绍的是少府属官中书、尚书令,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居真宰相之任”这句话可知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的职权和宰相差不多但并不能代表他们就是真正的宰相,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中书、尚书令……去公顷甚远……浸以华重……居真宰相之任”的描述可知中书、尚书令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中关于中书、尚书令发展过程的描述并未表现出曲折的经历,故D项错误。
9.(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
(?http:?/??/?www.21cnjy.com?)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
(?http:?/??/?www.21cnjy.com?)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C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D项错误。
10.(2015·广东文综·13)针对
(?http:?/??/?www.21cnjy.com?)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来源:21cnj
y.co
m】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
(?http:?/??/?www.21cnjy.com?)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2·1·c·n·j·y
11.(2015·上海单科·33)《资治
(?http:?/??/?www.21cnjy.com?)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
D.谏臣
【答案】A项3分,C、D项1分,B项0分
【解析】“宰臣”是政事堂议
(?http:?/??/?www.21cnjy.com?)事的宰相,他们参与国家重大事务,如更立皇后的决策,最为准确,故A项是最佳选项;御史大夫是秦朝负责监察的官员,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的长官并非都能参与决策,故C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谏臣是指直言规劝的大臣,宰臣是谏臣的一部分,故D项是可选非最佳选项。
1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
(?http:?/??/?www.21cnjy.com?)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
(?http:?/??/?www.21cnjy.com?)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BC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A.。
13.(2012·山东文综·10)
(?http:?/??/?www.21cnjy.com?)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B
【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
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14.(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
(?http:?/??/?www.21cnjy.com?/??)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15.(2010·福建文综·1
(?http:?/??/?www.21cnjy.com?)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版权所有:21教育】
16.(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www.21-cn-jy.com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
(?http:?/??/?www.21cnjy.com?)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17.(2009·江苏单科·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
(?http:?/??/?www.21cnjy.com?),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18.(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
(?http:?/??/?www.21cnjy.com?)“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2-1-c-n-j-y
19.(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
(?http:?/??/?www.21cnjy.com?)积极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1教育网
20.(2018·海南高考·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710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
(?http:?/??/?www.21cnjy.com?)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3分);整顿地方吏治(3分)。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3分);监察体制完善(3分);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3分)。
【解析】(1)唐代景云年
(?http:?/??/?www.21cnjy.com?)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
(?http:?/??/?www.21cnjy.com?)“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
“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
“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
(?http:?/??/?www.21cnjy.com?)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进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7—2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省六部制
1.(2020山东卷·3)如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2.(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
(?http:?/??/?www.21cnjy.com?)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21教育网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3.(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
(?http:?/??/?www.21cnjy.com?)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21cnjy.com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4.(2017江苏3).唐初
(?http:?/??/?www.21cnjy.com?),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www.21-cn-jy.com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5.(2016·浙江文综·16)
(?http:?/??/?www.21cnjy.com?)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6.(2016·海南单科·3)
(?http:?/??/?www.21cnjy.com?)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
(?http:?/??/?www.21cnjy.com?)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21·世纪
教育网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8.(2015·四川文综·2)“中书
(?http:?/??/?www.21cnjy.com?)、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2·1·c·n·j·y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9.(2015·北京文综·13)
(?http:?/??/?www.21cnjy.com?)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www-2-1-cnjy-com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
D.清朝的军机处
10.(2015·广东文
(?http:?/??/?www.21cnjy.com?)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11.(2015·上海单科·33)
(?http:?/??/?www.21cnjy.com?)《资治通鉴》载: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2-1-c-n-j-y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
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
D.谏臣
1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
(?http:?/??/?www.21cnjy.com?)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21
cnjy
com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13.(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
(?http:?/??/?www.21cnjy.com?)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14.(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
(?http:?/??/?www.21cnjy.com?)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5.(2010·福建文综
(?http:?/??/?www.21cnjy.com?)·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来源:21cnj
y.co
m】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16.(2010·海南单科·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17.(2009·江苏单科·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18.(2008·江苏单
(?http:?/??/?www.21cnjy.com?)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21·cn·jy·com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19.(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20.(2018·海南高考·2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710年,唐睿宗
(?http:?/??/?www.21cnjy.com?)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9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