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独奏曲《威尼斯船歌》教学设计
课题 音乐欣赏——钢琴独奏曲《威尼斯船歌》 课型或模块 欣赏课
学校
年级 五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欣赏《威尼斯船歌》所表达的意境。学唱A部分主题旋律,了解船歌的特点、作曲家门德尔松等音乐知识,能够分辨船歌体裁与进行曲体裁音乐。
过程与方法: 分段欣赏《威尼斯船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子部分通过集体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更快融入情景。A部分通过学唱旋律,让学生感受作曲家的情感变化,B部分通过身体律动,让学生更强烈的感受音乐逐渐推向高潮又平落的意境。尾声部分通过小乐器增强音乐表现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矛盾冲突的对比。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 赏析钢琴独奏曲《威尼斯船歌》
教学难点 能听懂钢琴独奏曲《威尼斯船歌》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特征,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花城版五年级音乐课第九课——环球音乐探宝,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是钢琴曲中的精品。是一首采用对比中部的二部曲式。升F小调,八六拍,左手以固定音型为主的伴奏声部,右手是十分优美的旋律。六拍子与固定音型的结合,使音乐富于动感,描写出船在水中荡漾的感觉。
教学策略 通过图片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音乐的内涵。
学唱旋律,加深学生对乐曲的印象。
加入小乐器和身体律动,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1、通过视频介绍威尼斯
2、讲述门德尔松的小故事,导入新课 1、学生感受水城威尼斯的美丽风景
2、学生体会门德尔松初到威尼斯和10年后再次回到威尼斯时候的情感色彩的变化 多媒体 先让学生感受威尼斯风光,进入情景,随后通过故事的情节,导入新课教学。
展开阶段
引子部分:
通过观察图片,直观感受音乐所描绘的画面。
让学生回答:如果你是作曲家,会把这首描写船歌的乐曲,创作成几几拍?
聆听音乐,通过身体模仿水波的律动、小船驶入湖面、泛起一层层涟漪的情景,进行集体表演。
部分:
聆听A部分,感受乐曲的速度和情绪。
学唱A主题旋律。感受哪一乐句像问句?作曲家的内心情感是如何的?
B段部分:
聆听B段1部分,回答作曲家内心情感用哪一幅图片表示。
通过身体律动表现起伏的河水和作曲家激动、向上的心情。这一段一直上行的旋律,直将乐曲推向最高潮。
聆听B段2部分,在山顶,作曲家看到了波光粼粼的大海,还看到了?
这时作曲家梦醒了,他慢慢睁开眼睛,又唱起了熟悉的旋律,这时候,情感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尾声部分:
聆听尾声部分,突然间,狂风暴雨来了,小鱼奋力冲出水面,可又被海浪再次卷走,它不服输,又奋力冲出水面,终战胜困难。这里的海浪是指?小鱼是指?
2、加入小乐器。刻画海浪的形象和小鱼的形象。
讲解曲式结构:引子AB尾声
聆听完整音乐、感受音乐
1、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描述。
2、学生进行思考、回答。
3、学生模仿水波、小船、涟漪进行集体表演。
1、学生聆听并回答。
2、学生学唱,并用:从前.....现在.....造句。
学生聆听并回答。
学生身体律动。
让学生跟着音乐大胆展开想象。
4、学生跟唱,思考情绪的变化。
学生思考:虽然音乐在描写景物,其实是海浪是暗喻自己现在所处的逆境,小鱼是指自己要冲破困难的决心
学生做身体律动,个别学生打击乐器。
学生进行完整音乐的律动
钢琴、多媒体
钢琴、多媒体 1、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加深对图片画面的记忆。
2、启发式提问,让学生分辨节拍的特点。
3、通过表演,感受水波的荡漾,小船划破湖面,泛起一层层涟漪的情景。使学生充分理解引子音乐所刻画的意境。
1、聆听让学生对A部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2、通过学唱旋律,加深对A段音乐的印象,通过对比造句,深入理解音乐情绪的对比,为下面的欣赏做铺垫。
聆听让学生对B部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通过身体律动,体验B段音乐的激烈情绪,利用拉绳攀爬的动作,一方面让学生感受音区从低到高,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历经困难,终看到光明的意境。
培养学生想象力。
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细致。
1、通过比喻,让学生感受到尾声部分的对比材料、矛盾冲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通过大鼓和三角铁音色的对比,强化学生对音乐矛盾冲突的理解。
感受全曲意境,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拓展阶段
1、讲解船歌特点
介绍门德尔松
了解门德尔松其他船歌体裁的作品。
感受船歌与进行曲的对比
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 多媒体 加深学生对船歌体裁的理解。感受不同体裁音乐的特点,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结束阶段
通过小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谈谈《威尼斯船歌》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积极的心态很重要、信念很重要,一定要相信自己。音乐给人信念,鼓舞。
学生进行学习与思考。 多媒体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通过音乐欣赏,启迪学生思想,朝真善美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