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DNA分子结构
说课内容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方法
5、教学过程
6、效果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需2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1课时。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学习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又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重要内容之一。
一、教材分析
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
学生自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及特点
认知目标: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元素种类、基本单
位、碱基种类、核苷酸种类
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能力目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情感目标: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
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问答法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图、色、声、像” 的独特功 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相关生物图像、模型。同时调动学 生积极性,将知识点变静为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四、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课堂小结
当堂训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美国军方是如何判断逮捕的人物是真正的萨达姆
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基因身份证,从而DNA结构一节的教学。利用学生身边的人物和事件导入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习新课
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三个,如下
1、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
2、学生自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及特点
1、DNA双螺旋结构的研究历程
问题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问题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
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
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
予你哪些启示?
对于本知识点,教学时先让学生阅读课,同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目的: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
②为学生动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供理论指导
2、动手制作DNA模型
学生:分组扮演科学家角色,进行DNA双
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教师:走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DNA双螺
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合作精
神,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②为后面讲解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提
供教具,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师: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再展示DNA双螺旋 结构模型构建全过程模拟动画。
学生:看动画并思考自己制作DNA双螺旋
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空间思维
能力,同时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思考并分组讨论和归纳
“DNA分子结构的特点?”然后每组小派代表手持自己制作的模型,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问题1: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链间的
空间关系是什么?
问题2: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
在什么位置?
问题3: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
规律吗?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及特点
学生回答后,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纠正,教师适时进行点拨。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地位,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课堂小结:
以上就是本节的主要内容,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1. 2. .
3. 4. .
5. 6. .
7. 8. .
9. 10. .
1.下面是DNA的分子结构模式图,在图的下面用文字
写出图中1~10的名称。
5
6
7
8
10
9
当堂训练
2
1
4
3
鸟嘌呤
胞嘧啶
胸腺嘧啶
腺嘌呤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磷酸
碱基对
氢键
脱氧核
苷酸链
A. 碱基 B. 磷酸 C .脱氧核糖 D. 任一部位
2.在DNA分子 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
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迁移训练
A
通过上面练习,当堂巩固和深化了本节所学的知识,增强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把DNA结构模型的制作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组扮演科学家角色制作DNA模型,这对学生理解DNA的结构非常有益,达到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情感态度也得以升华。
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间较紧等因素的影响会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限制。
六、效果分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