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22:39:38

文档简介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不懈(xiè) 
挑剔(ti)
一把锉(cuò)
精湛(zhàn)
赋予(fù)
凝神铸魂(zhù)
雍容(yōng)
肺腑(fǔ)
臻于至善(zhē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量    (2)铺
2.语境辨析法
(1)他一觉(jiào)醒来,觉(jué)得精神好了许多,又拿起那张没有完成的讲义做起来。
(2)那些宝藏(zàng),已经深藏(cáng)在地下几千年了,今天一经出土,就大放异彩。
(3)他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冠(guàn)军的领奖台,手捧桂冠(guān),望着鲜红的国旗,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体验·体味
“体验”着重指在实践中体会、了解。对象是生活、现实等。
“体味”着重指玩味,即细心地体会。对象常是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意味、人的情意、趣味等。
(2)素质·素养
“素质”指事物本来的性质。“素质”一般是先天具有的。
“素养”指平日的修养。“素养”一般为后天获得的。
(3)气质·气派
“气质”指人的个性特点,对待事物的度量,如革命者气质,劳动人民气质,直爽的气质。
“气派”可指重大建筑物所表现的气势,如长江大桥有气派;也可指人在生活、工作中显示出来的作风。
2.明确词义
(1)雕虫小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群索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废寝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物我两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脚踏实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格物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谋而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炉火纯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巧夺天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2)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生活。(3)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4)指创作时艺术家的主体与创作对象的客体浑然为一而兼忘的境界。(5)比喻做事踏实、认真。(6)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7)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8)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多指学问、技术、技艺功夫深,造诣深。(9)超出同类。多指人的品德才能。(10)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倘(shǎnɡ)若没有发自肺腹、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旰食宵衣、尽心竭力的付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倘(tǎnɡ) 腹—腑 旰食宵衣—废寝忘食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A.①我们只有人人成为工匠
②才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B.①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②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C.①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
②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D.①我们只有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②才可以人人成为工匠
C [根据语境,选项的两个分句之间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条件关系,排除A、D两项。很明显,不能人人成为工匠,由此排除B项。]
3.请选取正确的成语填写在横线上。
(1)现场的三种设计方案分别来自不同的研究小组,但他们__________(不约而同/不谋而合)地采用了相同的原理来使机器人模拟人类走路的步态。这和专家团队最初的设想__________(不约而同/不谋而合)。
(2)经过这些年的锤打磨炼,摩尔的演技几乎已到达__________(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论是演主角或是配角,她都是一部片子中最不能忽视的元素之一,每个角色她都表演得__________(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使人们怀疑还有什么是她不能做到的。
[答案] (1)不约而同 不谋而合 不谋而合: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而见解或行动相互一致。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①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②“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思,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③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一般作状语。
(2)炉火纯青 出神入化 炉火纯青:比喻功夫造诣已达到了精湛、纯熟、完美的地步。多指学问、技术、技艺功夫深,造诣深。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出神入化:超出神妙,进入化境。形容技艺达到非常高超的境界。多用来形容文学艺术或技艺达到了绝妙、神奇的境界。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应在“独特体验”后加上“的时代”。
[资料链接]
李斌,1972年生,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毕业后任新华社记者。先就职于新华视点室,后就职于政文采访室,从事时政、科技、环保等方面报道。连续8年10篇次获新华社社级好新闻,连续3年获新华社内参先进个人、国内部“放心记者”称号,2001年至2004年3次被评为国内部先进个人。连续7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说“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充斥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
在此背景下,李斌写了这篇文章,发表在2016年4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
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主要起到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
其主要特点有:(1)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
[文本鉴赏]
文章通过对工匠精神的论述,引用企业家等人的话,强调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指出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企业、国家发展的意义。既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也澄清了对工匠精神的一些误解。由此,可以深化我们对劳动的认识,激发我们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企业和国家 ②主动探寻
任务一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文中“工匠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的极致追求;专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具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2.请解释“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以及崇尚“工匠精神”的决心。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但我们都应该追求并实践工匠精神。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对于企业来说,为什么工匠精神“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任务二 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
4.阅读文本,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接着用《说文解字》观点,点出什么是工匠精神,然后寻因溯果,层层深入,从“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阐明该怎样,不该怎样。最后联系实际,回扣中心,升华主旨。
5.请简要概括第2段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段共6句话,按意思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解释“匠”的含义,接着指出人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不同,最后指出工匠精神对于企业和国家的意义。
分析文章论证思路
(1)抓住点示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语言标志)和段落准确提取和归纳答题信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语言表达规范,因而在表达上呈现一定的规律。如设问句表开启下文,展开深层论述;“无独有偶”表顺承;“再说”表推进;“诚然”表转入相反方面论证;“总之”表分总归纳;“同样”表类比推理等。
(2)理解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与思路。“提出问题(提出论点或论题)—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强化论点)”这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论点或论题是以什么方式提出来的;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式(分总,总分总),层进式,还是并列对照式等。
(3)注意分析方法。①通读语段,勾画关键词,分层。②按顺序分析每一层,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并指出论证了什么。③对于表态、看法,观点、结论等之类的文字,在分析时可直接引用或提炼。
(4)常见的答题思路。首先作者提出……观点;然后……;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
任务三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6.第1、2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道理论证。作者引用企业家等人的话,加以分析论证,强调我们的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它体现出社会的品格和国家的形象。
任务四 探讨新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7.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必要。①工匠精神与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不谋而合。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会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有市场,企业才会发展。②国家崇尚工匠精神,可以拥有健康的市场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素养。③坚守工匠精神,可以体现劳动价值,树立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国家制造强筋健骨,为文化立根固本,为国家力量凝神铸魂。④坚守工匠精神,可以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8.有人说,“工匠精神”是“工匠”的事情,党员干部不需要。你怎么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新时期,社会公众对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员干部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只有在工作中保持“精益求精”的劲头,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将“精”的态度应用到党内工作的各个方面,力求在开展党内工作时做到“零差错”“最完美”的高标准,用匠心精神对待党内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赖,才是一名合格的“工匠”、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语言美——多用“四字语”
本文的四字语运用得非常广泛,如“雕虫小技”“离群索居”“爱岗敬业”“劳动光荣”“质量至上”“品质取胜”“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等,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语言风格。“四字语”在语音、修辞方面表现突出。在语音上,它节奏鲜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修辞方面,它辞格运用丰富,体现了语言的均衡美、变化美、侧重美及联系美。
2.写法指导
运用“四字语”“三要求”
(1)节奏鲜明、匀称和谐。从节奏上看,四言的形式首先就给人一种匀称和谐、节奏鲜明的美感。同时,汉语中的四字格,通常读为2+2。这种节拍配置顺口、悦耳,四字语便是以这种四言的形式展现节奏美的。吕叔湘认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四字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2)平仄相间、抑扬顿挫。从声调上看,“一般来说,平声上扬,可以延长,较为洪亮;仄声下抑,声音短促,比较凝重。声调平仄协调可以构成一种抑扬起伏的音乐美”。平仄不协调,读起来就拗口,听起来就别扭。四字语大多都是平仄搭配出现,形成跌宕起伏之势。
(3)音律优美、朗朗上口。从音律上看,在一组四字语当中往往会出现押韵、反复等情况,使之回环往复,具有音律美。
3.迁移运用
请以“直面挫折”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能较多地运用四字语,并能配合使用一两种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示例一)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示例二)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未来天空不可能永远阳光灿烂。人生是坎坷曲折的,坎坷曲折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谁也不清楚何时会降临在我们的头上,但我们不能因担心惧怕而止步不前,我们必须笑迎一切,昂首阔步,勇敢向前。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如今的工匠,不再只是“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的匠人,更是我们全体劳动者。虽然技能和行业不同,但匠心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工匠精神是一种标识,一种示范,一种文化精神的无声传递。工匠精神如果能润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使严谨的文化精神与澎湃的创造力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合力,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应用角度】 “信念”“坚持”“工匠精神”“竞争”等。
2.素材应用
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信息纷繁复杂,能在这样的社会中潜心手艺、甘于清苦、追求卓越、传承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真正的、名副其实的大国非遗工匠。要想练成绝技,需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需要有长达几十年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而在当今,仍然坚持这种工作态度,除了时间成本,还有经济方面的损失。他们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也许身边很多人心躁如汤煮,津津乐道于热点与风口,但他们却坚守本分,让“匠物”化腐朽为神奇。也因此,他们的“匠心”在时间的淬炼下坚定,“匠魂”在不懈的攀爬中沉淀。从大国非遗工匠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精湛的技艺,更是植根于民族精神基础上的“工匠精神”。如今,我们的文化建设亟须这种工匠精神。
1.[先贤语录]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选自《论语·子路》)
[古文今译] 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知行启迪] 孔子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着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做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看见效果的,不可操之过急,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当领导的尤其如此,管理一个部门、一个团体,建设一种制度、一种规范,推行一项法令、一项政策,如果领导者缺乏耐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2.[先贤语录]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选自《论语·卫灵公》)
[古文今译] 孔子说:“工匠若要把活干好,首先要准备好精良的工具。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知行启迪] 工匠做工与思想品德的修养从表面上看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实质上却有相通的道理。常言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养也是一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与他们做朋友,受他们的影响熏陶,潜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就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10/11课时分层作业(五)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印度《经济时报》刊文称,“中国这个亚洲大国一直试图发展自己的航空领域,他们的科学家正全力以赴努力着,正向外国行业巨头的声望和市场份额发起挑战”。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在C919大型客机项目的引领带动下,(  ),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中国商飞公司充分利用国际民用飞机优质资源,________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提升我国民机产业研发与制造的整体水平。
________,中国已经成功步入凤毛麟角的航天国家俱乐部,在未来,大飞机很有可能将会和目前非常有竞争力的民用核能产业、高铁列车技术一道,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又一张名片。
专家认为,中国航空产业特别是民用大飞机项目,与欧美的波音、空客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差距。在研制过程中可能遭到欧美等航空产业强国更严密的技术封锁、市场钳制,发展仍________。尽管如此,________的是,C919的成功研制,深刻证明了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打破技术封锁,“世界工厂”也有能力制造出属于自己的高端产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推动 日前 任重道远 毋庸赘述
B.推进 目前 责无旁贷 毋庸置疑
C.推动 目前 任重道远 毋庸置疑
D.推进 日前 责无旁贷 毋庸赘述
C [第一处,推动:相比静止在动,但可能向左、向右或向前。描述状态。推进:相比之前有进步。强调结果。根据语境,
此处说的是中国商飞公司利用优质资源,促使国际供应商与国内企业开展合作,故选“推动”。第二处,日前:往日;以前。目前:当前,现在。根据语境,此处说的是中国现状,故选“目前”。第三处,责无旁贷: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给别人。任重道远:负担重,路途远。根据语境,此处是说中国航空产业在研制过程中可能遭到欧美等航空产业强国更严密的技术封锁、市场钳制,发展仍负担重,路途远,故选“任重道远”。第四处,毋庸赘述:用不着多说。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语境中没有“用不着多说”的意思,故选“毋庸置疑”。]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飞机C919随着总装下线,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B.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
C.随着大飞机C919下线总装,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
D.随着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首飞日期已经慢慢临近,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
D [文中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下线总装”不合逻辑,应改为“总装下线”;“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语序不当,应改为“随着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缺少主语,可改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频频传出”。A项,“大飞机C919随着总装下线”语序不当,“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缺少主语。B项,“大飞机C919随着下线总装”语序不当,“下线总装”不合逻辑。C项,“下线总装”不合逻辑,“频频传出有关大飞机的消息”成分残缺。故选D。]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建成了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B.形成了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建成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
C.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有望建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形成
D.一批民用航空产业园和航空城得以建成,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局面
D [A项,内容符合逻辑,但全句无主语。B项,无主语,且先形成,后建成,再带动不符合逻辑。C项,“有望建成”与“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形成”“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前后矛盾。故选D。]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8个字。
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负责任;二是精业,

;三是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牺牲的精神。敬业反映的是职业精神,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

。可以说,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

。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在这三方面努力,铸就属于各自行业的工匠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空,此处是对“精业”的解说,仿照前面“敬业”“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负责任”和后面“奉献”“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有牺牲的精神”可知,此处的句式应为“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而内容应与“精”有关;第二空,前面说“敬业反映的是职业精神,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那么横线上应是说“奉献”,句式应为“奉献反映的是……”,“奉献”与人的品德、品质有关,故应为“反映的是个人品德”;第三空,前面说“不仅限于企业生产”,“不仅”表递进关系,后面与之搭配的应该是“而且”“还”,再看后面“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应……”,可见此处应是说“各行各业都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品质”。
[答案] ①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精通 ②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 ③而且是各行各业都该具有的一种精神品质
5.仿照下面的示例,从下面提供的角色中任选两个续写两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大国工匠,求极致敢创新,精雕细琢打造国之重器。
可选角色:驻村干部 快递小哥 环卫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题干要求“从下面提供的角色中任选两个续写两句话”,选择自己熟悉、有积累的角色,然后分析角色特征等。如:快递小哥,时间长、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或:易受委屈)等;环卫工人,无基本安全保障,天天辛苦劳累等。
[答案] (示例)驻村干部,促民生谋发展,砥砺前行建设美丽乡村。
快递小哥,穿大街走小巷,风雨无阻服务千家万户。
环卫工人,冒严寒顶酷暑,披星戴月维护城市卫生。
6.阅读下面的材料,给“工匠精神”下定义,不超过55个字。
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在手工业时代达到顶峰的一种精神文化,并不止于制造业,更不止于工匠。从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从浅层来看,工匠精神是制造业的一次革命。深究其里,重点却不仅在“工匠”,更在于“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应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要明确所下定义的主干句,即“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文化”。其次要分析工匠精神是怎样的一种精神文化,或者说这种精神文化具有什么特点。分析材料可知,工匠精神的本质特点是对产品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对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最后将这些本质特点作为定语成分添加到句子主干中即可。
[答案] 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持之以恒,对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一种精神。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的步骤:①分析示例特点。示例是由两个四字短语、一个六字短语和一个表达特定主题的短句组成的。②巧分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垦田拓海”“抗灾治水”“同舟共济”等六个四字短语按照意义两两分组,分别照应“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建强国谋复兴”“御外侮卫家国”“脱贫困奔小康”这三个六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奋斗”“团结”“梦想”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 (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
张柏春
如今,大家一提工匠精神,一般都先想起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殊不知,自古以来,工匠精神就是“中国气质”之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和工匠精神的国度。工匠在古代的社会地位不算高,但有很多匠人名垂青史。先秦的鲁班、李冰是以心灵手巧而成就事业的标杆人物。明朝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各类手工匠人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过不少重要的发明和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例如,早在6
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朱熹对《论语·学而》中的“如琢如磨”做了注解。他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
其实,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德国人到英国展出产品,被要求标注:“Made
in
Germany”,相当于劣等产品的标签。这种标注产地的做法给德国人以很大刺激,他们立志要摘掉劣等产品的帽子,经过上百年努力,才后来居上,使“Made
in
Germany”成为精品的标记。曾几何时,“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
精品的产出,当然需要制度作保障。比起标注“Made
in
Germany”,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秦国就实行了“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秦代制器,不仅要刻上工匠之名,还要刻上督造者和主造者之名,以便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如果不刻写名字,就要被罚款。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做得好的,也有具体的奖励办法。由于有了这些制度,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秦朝能够制造出精湛的铜车马、兵马俑等艺术品了。
在中国历史上,工匠制度的传承发展,渐渐形成了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以瓷器工匠为例,官窑(如龙泉窑)生产的好产品呈给皇家,出现次品就要砸掉。陶瓷界有实力的厂家都坚守一个传统:仿品不能当正品出售。正是有“精益求精”的精神、有制度做保证,中国历朝历代才能不断产出名扬四海的精品,如玉器、青铜器、瓷器、丝绸等,铸就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
今年以来,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需。在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应当弘扬,或者说找回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使“Made
in
China”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不少辉煌的成绩,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B.中国工匠们往往以打造精品为追求,早在6
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
C.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并且便于逐级追查产品质量的责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秦朝建立的质量管理制度,不光有惩罚规定,还有奖励办法。
A [B项,“早在6
000多年前制作玉器时就讲究琢磨,精益求精,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错误,第2段“早在6
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精;第2段“朱熹……这是中国思想家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朱熹的注解是对工匠精神的精彩解说。C项,“在产品上标注制造者姓名的制度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错误,第4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为控制产品质量,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所以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的是统一度量衡。D项,“秦朝之所以能够制造出铜马车、兵马俑等精湛的艺术品,是因为……”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4段“秦朝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可知秦朝建立的管理制度除了奖惩,还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系统的技术与产品质量管理机构,及分工负责制度。]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论证了工匠精神自古就是“中国气质”的观点。
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历史沿革的叙述与分析,又有对现实的思考。
C.文章在论证工业化早期阶段的工匠精神时,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
D.文章以瓷器工匠为例,论证了工匠理念对工匠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
C [C项,“将德国和日本进行了对比”错误,第3段“在工业化早期阶段,德国生产的产品根本谈不上精致”,是为了说明德国在工业化早期,制造的产品是“劣等产品”;第3段“‘东洋货’也曾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现在日本产品却大都是世界精品”,经过改进,日本产品质量提升。两者之间没有对比,只是为了说明早期产品质量低劣。]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德国制造、东洋货,现在被普遍认为是精品,然而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德国制造、东洋货却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B.只要当代中国产业界和其他行业都找回并积极弘扬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么“Made
in
China”必将成为精致美好、质量信得过的标签。
C.目前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是因为它切中时弊、符合时代需求。我们应找回逐渐被遗忘的工匠精神。
D.中国历史上特有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理念以及相关制度,铸就了历朝历代名扬四海的精品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B [B项,“只要……那么……”错误,过于绝对,而且少了一个条件,即第6段中“全社会也要尊重能工巧匠的创造力和贡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