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 琵琶行并序》(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22:42:5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B.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C.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D.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D [D项,“因”,依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万里悲秋常作客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门前冷落鞍马稀
D [A项,“信”,古义为的确,实在,今义为书信;B项,“万里”,古义为远离故乡,今义为一万里的距离;C项,“老大”,古义为年纪大了,今义指排行第一的人。]
3.下面是杜甫一首题为《宿江边阁》的小诗,中间两联语序已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①孤月浪中翻 ②鹳鹤追飞静 ③豺狼得食喧 ④薄云岩际宿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④①③
D.②③④①
B [这首五律以时间为顺序写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暝色已至,颔联写初夜江上的山容(岩际)水态(浪中),颈联写深夜所见所闻(鹳鹤夜伏、豺狼猎食),尾联写彻夜无眠是因为忧心国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静写动,由看到听,突出山的惊险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表明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又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并序》中以类似情景表现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9)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艳丽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10)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2)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4)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5)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6)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7)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8)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9)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0)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5.请从苏轼、杜甫、范仲淹、鲁迅等人中任选两个人,仿照画线句,写两个句子,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要求:①所写句子必须符合所选人物的经历;②语意连贯;③句式相似。
中华大地,名胜繁多,人才辈出,瞻仰遗址,领略风光,拜谒先贤,亦为惬事。去采石矶,可染一点仙人气。诗仙李白,仙风道骨,采石矶是其终老之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去长江赤壁,可沾一点豪爽气。文人苏轼,豪迈俊朗,长江赤壁是其突围之地 ②去杜甫草堂,可分一点慈悲气。诗圣杜甫,心念苍生,杜甫草堂是其本色之地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连贯。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

,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

,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韵字的开口度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

。我们在朗读、吟诵时,要充分尊重词的音韵搭配规律,注意字音所蕴含的感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由前面“大多是因感情需要选择词牌,按照词牌决定韵脚”和后面“对词的情感基调影响较大”可知,此处应填与“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意思相近的内容。②处后面的句子具体阐释韵脚与情感基调的关系,由后文“韵字的开口度小,音阻越大者,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可知,此处应填与“韵字开口度越大”意思相近的内容。③处,由前文韵脚与情感基调的关系及“平声韵合于慷慨之意”可知,此处应填与“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意思相近的内容。
[答案] ①作者用什么样的韵脚 ②韵字开口度越大 ③仄声韵合于悲抑之情
7.
下面一组词语包含了三副对联,其中有两副对联的对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请写出相关人名并组合出相应的对联。(上下联各填3个序号)
①诗史数千言 ②浔阳千尺水 ③韦白以来 ④别离情
⑤秋天一鹄 ⑥野老心 ⑦成别调 ⑧枫叶四弦秋
⑨是奇才 ⑩先生骨 ?枨触天涯 ?功名起刀笔
?春水群鸥 ?草堂三五里 ?迁谪恨 ?萧曹自古 ?勾留江上 ?姓字播弦歌
(1)诗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对联的基本要求是: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上下联词组要相同;上下联词性要相同;上下联句法要一致;上下联声律要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先确定对联的写作对象,由“诗史”“草堂”可确定杜甫,由“浔阳千尺水”可确定白居易。接着筛选与杜甫、白居易有关的内容。与杜甫有关的内容有:诗史(杜甫诗作被称为“诗史”)数千言、野老(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心、草堂(杜甫在成都的寓所)三五里、春水群鸥(杜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其中,“诗史数千言”与“草堂三五里”相对,“秋天一鹄”可与“春水群鸥”相对,“先生骨”可与“野老心”相对。据此,可组合成对联: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与白居易有关的内容有:浔阳(白诗“浔阳江头夜送客”)千尺水、枫叶四弦秋(白诗“枫叶荻花秋瑟瑟”“四弦一声如裂帛”)、枨触(感触)天涯(白诗“同是天涯沦落人”)、迁谪恨,由此可以组成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答案] (1)杜甫 ①⑤⑩ ??⑥
(2)白居易 ⑧?? ②?④
8.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综合其内涵,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这杯水立即变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融在一片大海里,这片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
不熟的麦穗总是直撅撅地向上挺着,一副不甘居下的模样;成熟的麦穗总是低垂着头,一副甘居人下的模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题时应由表及里,由果及因。先分析每段文字中蕴含的哲理,第一段文字通过一滴墨汁进入一杯清水与一片大海后的不同状态的对比,强调做人要有度量,心胸要宽广;第二段文字通过“不熟的麦穗”和“成熟的麦穗”的姿态的对比,说明谦卑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然后将两则材料的内涵综合起来提炼出哲理即可。
[答案] (示例)宽容别人,就是度量。谦卑自己,就是分量。合起来,就是一个人的质量。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 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栖息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在梧桐之上筑巢。
A [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10.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了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答案] 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④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韩十四:名不详,十四是指他的排行。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有楚国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欢娱他的双亲。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④白马江:在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北十里处。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苍劲中蕴藏着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了的现实。
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
C.颈联虚实结合,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C [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首联诗人叹息干戈遍地的今天,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已经很难找到。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对家破人散的哀痛:颔联写自己与弟妹离散,朋友韩十四与父母不知哪里相见。③与朋友分别的离愁别绪:颈联写朋友离去后,诗人依然凝想入神。④对朋友的勉励之情:劝告朋友分别之后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的担忧:世事难料,担心不能与韩十四一同回乡。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3.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颔联“灯火”“星河”,颈联“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夕”中之景。
B.诗歌的颔联,下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
C.诗中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D.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颔联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B [B项,“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错误,应是俯瞰之景,“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
14.“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可从几个“结合”考虑,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正侧结合等,还要从修辞角度考虑。答题步骤:手法—回到原诗诗句—解说这一手法—手法运用的效果。
[答案] ①动静结合,“风吹古木”为动景,“月照平沙”为静景。②视听结合,“风吹古木”从听觉写景,“月照平沙”从视觉写景。③比喻新奇,“晴天雨”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比作雨声,“夏夜霜”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比作霜色。
8一、读准字音
瀛洲(yínɡ) 
天台(tāi)
剡溪(shàn)
谢公屐(jī)
渌水(lù)
訇然(hōnɡ)
殷岩泉(yǐn)
长嗟(jiē)
霓裳(ní)
魂悸(jì)
二、辨识通假
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
三、一词多义
(1)欲
(2)行
(3)忽
(4)事
四、词类活用
(1)对此欲倒东南倾(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2)云青青兮欲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3)栗深林兮惊层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4)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作动词,弹奏)
(5)古来万事东流水(名词作状语,向东)
(6)訇然中开(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五、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后迁居四川江油。幼年时,其父对他进行过传统的文化教育,少年时即显露才华,博学广览,吟诗作赋。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其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李璘起兵,事败,李白连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作品有《李太白集》。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继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的道士朋友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于是李白就奉诏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以为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就要实现了,可他只供奉翰林,被看作词臣,又受到权贵的排挤。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心中块垒难消,第二年,他由东鲁南游吴越,这首诗是他临行前写给东鲁朋友的。
古体诗
文学史上习惯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最古远的,当属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后经孔子编修成集的《诗经》;然后是战国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骚体诗”(又名“楚辞”),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汉代出现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的“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如《短歌行》(曹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还创作有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诗,如《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等。
[文本鉴赏]
诗人借游仙诗的形式,托梦言志,通过梦幻中的美好仙境与黑暗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对污浊社会的抗议,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安能摧眉折腰 ②不事权贵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用夸张和想象来写天姥山。现实中的天姥山当然不如五岳,而李白却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比五岳更高大,连著名的天台山也好像要拜倒在它的山脚下。李白写的是他想象中的天姥山,这样写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奇特。
2.“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一个“梦”字,作用有三:一点题目之“梦”,二言“梦”之所由,三述“梦”之所向。一个“飞”字,既写出了诗人梦翔月夜的飘逸之态,也表现了诗人梦游天姥的急切之心。
3.“湖月照我影……渌水荡漾清猿啼”这几句描写了什么?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几句写诗人梦境的起点。诗人月夜飞渡镜湖,来到溪水清澈的剡溪,听到猿猴的清啼。而这还是谢灵运当年住过的地方,谢公喜爱游山,正暗含诗人此时的行为,因此并无突兀之感。表现出了风景清静、幽雅的特点。
任务二 把握诗歌的意象及思想内容
4.文章标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先“谈瀛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却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诗人神游天姥的念头。
5.本诗中,作者在梦境中塑造了众多意象,如“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云之君”“仙之人”等。试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在梦境中塑造了众多意象,这些意象组成的意境愈美,它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便愈大,即现实社会便愈加丑陋、黑暗。作者借如此美妙的梦境(理想世界)反衬现实生活的残酷与虚幻,这样更能表现出梦醒之后痛苦之深切。
分析意象的作用
(1)规范答题。掌握意象的作用,结合诗句分析。意象的作用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
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
“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
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
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从诗歌中找到符合题干要求的意象。
步骤二:析特点。展开想象和联想,结合诗歌中描述意象的词语和诗句,分析意象被赋予的特定含义。
步骤三:说作用。从不同角度分析意象起到的作用,尤其是诗歌中某些独特的意象对表达诗人感情的作用。
6.诗人“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原因是什么?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长安翰林生活如梦似水一般转瞬即逝。②诗人感到人生的艰难、仕途的险恶。
任务三 赏析诗歌的语言
7.请赏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封建君主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杀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投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任务四 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
8.本诗是一首留别诗。作者没有用自己的天才来抒写离愁别绪,而是极力渲染梦游仙境的壮美,为什么?请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李白是通过一个离奇变幻、自由宏伟的极乐仙境来表达自己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的。
(观点二)用神仙世界的五彩缤纷,反衬出人间社会的极端丑恶,并借此表达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憎恶。神仙世界虚无缥缈难以寻觅,就应在人世间像神仙一样纵情山水,恣意游乐,决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诗人借仙境来表现自己蔑视权贵、旷达乐观的精神。
一、读准字音
渚(zhǔ)  潦倒(liáo)  繁霜鬓(bìn)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1)无边落木萧萧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2)艰难苦恨繁霜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四、古今异义
(1)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远离故乡。今义:一万里的距离。(2)古义:借指晚年。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3)古义:极恨。今义:苦和恨。
五、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祖籍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任左拾遗,因屡次直谏被贬,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杜甫草堂)。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世人称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作品有《杜工部集》。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不断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都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使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近体诗
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
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
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工对和宽对,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
[文本鉴赏]
本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俯视:不尽江水 ②多病登台 ③忧国忧民,伤时叹己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
1.诗歌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的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写这些景物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景物的特点。作用:渲染烘托出秋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诗歌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出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
赏析关键句(炼句)“二步骤”
赏析关键句(炼句)重在赏句中“意”、句中“技”,也就是说一般从艺术特色和情感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赏析。具体分析时可从以下二步骤入手:
3.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八层意思,请试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鹤林玉露》析此联云“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来作客,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4.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尾联句式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任务三 把握诗歌的主旨
5.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沉郁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逝世,剩下自己孑然一身;时日无多,仍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让他心急如焚,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一、读准字音
湓江(pén)  
商贾(gǔ)  
悯然(mǐn)
迁谪(zhé)
荻花(dí)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间关(jiàn)
舫(fǎng)
虾蟆(há)
名属(shǔ)
教坊(fā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偏僻(pì)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zhā)
二、一词多义
(1)命
(2)数
(3)辞
(4)为
(5)于
三、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作动词,看重;轻视)
(3)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作状语,在梦中)
(4)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词作动词,被浸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6)歌以赠之(名词作动词,作歌)
四、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秋月春风等闲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2)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3)古义:突然爆发出。今义: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4)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5)古义:容貌。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6)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排行第一的人。(7)古义:平常,随随便便。今义:寻常,平常。
五、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贞元十六年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刑部尚书、太子少傅,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今存诗三千多首,诗风平易通俗,为时人广为传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镇李师道派人刺杀。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请捕刺客,触犯了权贵的利益,被指责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又进而诬陷他作《赏花》《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被看成是“蛮瘴之地”,加之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1)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文本鉴赏]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才华横溢大诗人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
任务一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请概括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由来,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②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③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3.诗人为何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被贬,异常苦闷,这刚好与琵琶女的人生境遇有着不谋而合的相似,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就已经拨动了诗人的心弦,让他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于是就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4.诗中塑造了两个形象,一个是琵琶女,一个是诗人自己。这两个形象各有什么特征?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填写下表。
早年的情况
现在的境况
不同点
相同点
琵琶女
“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诉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

诗人

“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用文学艺术形象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又尽情地倾诉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②“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③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任务三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5.诗歌第2段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试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具体描写乐声的。请填写下表。
手法
例句
效果
总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写出乐声由急骤粗重转为急促轻细、纷繁清脆,感情由悲愤转为凄苦,倾泻而出,达到演奏的第一个高潮


描写乐声由高潮转入婉转低回,艰涩难通,低到无声,感情由悲愤凄苦倾泻而出,转而抒发满怀哀怨,进而凄楚难表,以至无声,达到演奏的低潮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四弦一声如裂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比喻 ②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 ③写出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进而猛然煞住;感情由凄楚无声,转入激昂愤慨、恣肆奔腾,进而凄厉无尽;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结束 ④这段乐声描写,运用一系列的贴切形象的比喻来描写琵琶声,可谓声情并茂,犹如江潮迭涌,奇峰层出,不愧为古典诗歌中描写乐声的绝唱
6.琵琶女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讲述自己身世的?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琵琶女首先叙述了她年轻时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接着讲了自己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②作者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昔日的年轻貌美反衬如今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门庭若市反衬如今的门庭冷落,独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如今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7.《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把握本诗的叙事脉络?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依据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再次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的处理非常得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品味,写琵琶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琵琶女的心绪神情;写诗人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显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观点二)依据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串全诗的,从“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再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羽衣曲》《六幺令》,后是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
(观点三)依据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
(观点四)依据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露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叹息”和“唧唧”,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难以阻挡。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环境烘托
《琵琶行并序》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人,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从侧面烘托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演奏已经暂停,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通过侧面烘托,让读者感受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2.写法指导
运用环境烘托描写“三注意”
环境烘托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创造出一种艺术境界,对中心表达起到“绿叶扶红花”的作用。
使用环境烘托时,要注意三个方面:
(1)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2)具体生动——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3)抓住特征——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迁移运用
以“考试失败后”为话题,运用环境烘托的手法,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月光惨淡,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地上,映得我的脸色发白。
窗外,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窗内,依旧如故。考试的失败,让我感到太累了。我抬起头,想让大脑舒展一下,突然,我看到了它——白杨。那白杨曾在一次次风雪袭击后,顽强地生存下来,它比以前更高,更直了。一阵冷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我打了一个冷战。脑子清醒了许多。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一两颗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还眨着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李白策一匹骏马,在昏黄的古道上奔驰。然而,官场的尔虞我诈,世俗的道貌岸然绊住他奔跑的脚步,无情的现实冷却了他一腔热血。于是他觉得不应该让自己奔跑的双脚停滞不前,奔跑让他屡跌屡撞,奔跑又让他获得心灵的超越——思想,永远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李白清醒地知道,离开这黑暗的金马门。他宁愿散尽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和恣意。
【应用角度】 “敢于展示真性情”“率真人生”“蔑视权贵”“人要有傲气”“个性”“恣意”等。
2.素材应用
有一种风景叫豪情万丈。如一股清流奔涌而来,水波潋滟。那恣意,是李白骑着毛驴手执酒壶,散尽千金的潇洒;那恣意,是怀素酒后在蕉叶上挥毫泼墨的阵阵风雨声;那恣意,是严子陵对权势藐视的桀骜目光;那恣意,是李敖无畏而锋利的光芒。那道风景明亮而耀眼,是豪迈的象征,是追求的精彩,处处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冲天豪情,让我们奋进,令我们心生激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要说,风景这边独好。

1.素材积累
杜甫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一心想“达则兼济天下”。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注定是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十年长安的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应用角度】 “理想与现实”“爱国与爱民”“诗言志”“先天下之忧而忧”等。
2.素材应用
眼中常含忧国伤世之热泪,心中常怀富国强民之理想,这样的爱国情怀贯通古今。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古训无不向世人倾诉我们心当忧天下,承担起我们本该承担的,要做真正的猛士。
苟活者在淡薄的血色中,会依稀看到微茫的希望;猛士,将更加奋然前行。
只是,在征途中,在云与火的光影里,走着一个心忧天下,不惧黑暗的人。

1.素材积累
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他在《琵琶行并序》一诗中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命运悲惨的妇女形象,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我们也应该像白居易一样,同情、帮助弱者,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应用角度】 “同情”“和谐”“关注弱者”等。
2.素材应用
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积文化常识]
1.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级或降职。
2.予出官二年。
出官:官吏从中央到地方做官。
3.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迁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德不孤,必有邻。
(选自《论语·里仁》)
[古文今译]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知行启迪] 在古人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2.[先贤语录]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
(选自《大学》)
[古文今译] 人的心灵都具有认知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认知显得很有局限。
[知行启迪] 我们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通过学习和观察获取新知,提高自己。
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