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拿来主义》(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拿来主义》(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22:45:48

文档简介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自诩(xǔ) 脑髓(suǐ) 残羹冷炙(gēng)(zhì)
糟粕(pò)
毛厕(cè)
吝啬(sè)
譬如(p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给 
(2)别
(3)孱
(4)占
(5)徊
(6)炮
2.语境辨析法
(1)他善于审时度(duó)势,危急关头,能够将生死置之度(dù)外。
(2)他虽然取得了冠(guàn)军,但在获奖感言里并没有冠(guān)冕堂皇的语言。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吝啬·吝惜
两者都有“过分爱惜财物”的意思。
“吝啬”是形容词,主要指当用的不用,含贬义;后面不能带宾语。
“吝惜”是动词,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多为中性词;还可以用于财物之外的生命、力量等以及具体的物品;后面可以带宾语。
(2)未免·不免·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不免”是“免不了”的意思,后面跟肯定形式;“难免”指不容易避免,后面可跟否定词,虽为否定形式,意思却是肯定的。
(3)徘徊·彷徨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犹豫不决”的意思。
“徘徊”指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②比喻犹豫不决;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明确词义
(1)自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管三七二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孱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国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礼尚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自夸。(2)突然变脸大发脾气,形容人大怒的样子。(3)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4)懦弱无能的人。(5)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是反语。(6)指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上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xǔ)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géi)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上—尚 给(jǐ)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________;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________。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________。
A.孱头 废物 昏蛋 B.昏蛋 废物 孱头
C.昏蛋 孱头 废物
D.孱头 昏蛋 废物
D [根据上文的内容——人们对待旧宅子的行为和作者的感情态度进行判断,故选D。]
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该寺建于1839年,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几经修复、扩建、装饰,形成了目前的由祈祷大厅和内、外院组成的三部分,既冠冕堂皇,又具典型的民族风格,不再被视为残羹冷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错误。“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应改为“富丽堂皇”。“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残羹冷炙”意为吃剩下的饭,借指权贵的施舍。属用错对象。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成分残缺。应在“大典”后加“之际”。
[资料链接]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后十年的杂文,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先生就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
杂 文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件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犀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文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就多有这一类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后,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针对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它们有如匕首、投枪刺向敌人,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在艺术上,感情饱满,形象鲜明,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
[文本鉴赏]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批判三种错误态度 ②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任务一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1.本文的观点没有在第1段提出来,而是在第7段才提出来,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文这种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论证结构上采用了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手法。“拿来主义”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的恶劣后果。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但文章又破中有立,在第一部分批判“送去主义”时,作者提到拿来,同时又“立”中有“破”,在第二部分论证“拿来主义”时,作者批判了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及作用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次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其中本论部分常见的论证结构有以下几种:
(1)层进式。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对照式。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对照比较。它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3)总分式。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
(4)并列式。在论证思路中,对中心论点进行条分缕析,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就是并列式。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外部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几个并列的分论点的内容不可交叉,不可重复,不可包容,不可矛盾。其好处是结构清晰,思路明确,便于掌握。
任务二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态度
2.作者在第1段中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列举了三个“送”的事例:①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②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③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3.本文在谈及“送去主义”的表现时,将“送一批古董”“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三者并排列举,有人认为如此行文含有对梅兰芳的不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不同意。因为三者“送去”的表现,都是将中国文化遗产拱手“送去”外国。作者意在批判国民党政府已堕落到将民族遗产作为媚外求荣的工具的可耻地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政府,而非梅兰芳本人。
(观点二)同意。因为梅兰芳的出访为国民党政府所利用,他们借机诽谤苏联的文艺政策,梅兰芳的出访无形中给国民党政府提供了间接的帮助。
任务三 分析文中的论证方法
4.反驳论点常用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此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这种方法就是将对方支撑论点的错误论据合理地“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请结合本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归谬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本文中,“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是欲抑故扬、欲擒故纵;接着又引出尼采自诩太阳的例子,进一步为“送去主义”找到依据,一扬再扬,扬得越高,跌得便越惨。等到将“送去主义”抬至极处,笔锋突然一转,“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自此以下便将尼采和中国进行类比,以产量丰富的煤为例子,说明中国也不是太阳,不可能“光热无穷”;一味地送出去,只会贻害子孙。结果的荒谬也就证明了出发点的荒谬,用的是归谬法。
5.本文在论述“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根据文段内容,试填下表。
喻体
本体
正确态度
鱼翅

“吃掉”(即吸收)
鸦片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文化遗产的旧形式
存放一点,其余毁掉
姨太太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糜烂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即彻底抛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②批判地吸收
③烟枪和烟灯
任务四 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6.本文语言生动有趣,很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除了巧妙运用比喻之外,还具有以下特色:①妙用反语,如:“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讽刺“送去主义”之风愈演愈烈,日益猖獗,大有执迷不悟、愈陷愈深之势。“算得”一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表明“活人替代了古董”不是学术进步、文化昌明,而是学术退步、文化堕落,作者对此是不屑不齿。②善于仿词创造。即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如“拿来主义”,“主义”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堂而皇之的政治术语,而“拿来”是最普通的日常生活的口语,这两个词十分有趣地嫁接在一起,不伦不类地惹人发笑。“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也很妙,不说“排外”不说“卖国”,而说“闭关”“送去”,挖苦嘲讽的意味很强。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
课文第8段一开始就用“譬如罢”开始论证,用从祖上得来的一所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以“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以“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都非常准确、形象、生动。
2.写法指导
运用比喻论证手法“六入手”
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论证与被比喻事物相类似的论点。也就是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作比方,来揭示或阐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中所包含的道理,这一形象化的论证方法,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写作中如何运用比喻论证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必须可信,是人所共知的。用来作比喻的事物,要具体、浅显而新颖,通俗易懂,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2)要把拿来作比喻的事物和论证的道理之间的相似点找准确。比喻物和被比喻物既要有相似点,又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便构不成比喻论证。
(3)要生动、简明。不能让拿来作比喻的事物掩盖了要论证的道理,或冲淡了论证。
(4)要把比喻的含意和文章论证的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不能在论证时抛开比喻。
(5)用成语、寓言、小故事来作比喻论证,要根据需要适当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便于读者深刻地理解。
(6)运用成语或寓言故事论证时,必须有所分析评论,概括出其蕴含的道理,与论点保持一致。只叙述不评析,就是堆砌论据。只有分析,才能引出要讽喻的事理,才能使它更好地为论点服务。
3.迁移运用
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两个精彩段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君不见李太白、杜工部之一生,浓墨泼洒,铸就生命之伟大;裴多菲、雪莱之一生,淡笔轻描终写尽生命之真谛。君不见轻音浅唱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高歌猛进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不请自来。对于这些送来的东西,我们应批判地吸收。全盘拿来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地加以摒弃;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应用角度】 “拿来与创新”“舍与得”“文化”“借鉴”“包容”等。
2.素材应用
放眼当代,处在改革开放中的人们需要从“外面的世界”拿来。然而是不是就照搬西方那一套?当然不是。“开放”为了拿来,“改革”便要创新!我们采集“先进科学与管理技术”的花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酿出来的便是自己的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创新的基础是拿来,但是创新比“拿来”更为不易,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蚕从吃桑叶到吐丝结茧经过了6次蜕皮。试想有一天,每个人都不仅能辛勤地“食桑采花”,更能“吐丝酿蜜”,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必是如锦一样绚丽,如蜜一般甜美了。
[积文化常识]
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冠冕: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引申为很体面、有气派。
古代“冠冕”的演变: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1)秦汉前没有“帽”这个字,古人将冠冕头饰统称为“元服”,因为“元”有“头”的意思。至商代,男子头上就已经出现了冠。
(2)汉代以前,只有士大夫才有资格着冠,普通平民则使用一块布包住发髻,称为帻巾。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风尚为之一变,文人士大夫也以着巾为荣。
(3)进入唐代,幞头普遍流行,成为官员的标准头饰。幞头源自民间的包头布,实际上是一种用黑色纱罗制作的软帽。宋代时,幞头结构也经改良,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又称“乌纱帽”。
(4)明代,汉冠再度流行,但样式已有很多变化。清代统治者为满族,满族服饰成为主流,体现在冠制上就是用顶子代替了各种汉冠。
[诵国学经典]
1.[先贤语录]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选自《论语·子路》)
[古文今译] 君子安详泰然而不傲气凌人,小人傲气凌人而不安详泰然。
[知行启迪] 君子平和大方,处乱不惊,安之若素;小人狂妄自大,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2.[先贤语录]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选自《论语·述而》)
[古文今译] 君子胸怀坦荡,豁达,小人心中充满愁苦。
[知行启迪] 君子虚怀若谷,志向高远,做事光明磊落,求得付出后的豁达和坦然;小人悲观狭隘,患得患失,前怕狼后怕虎。
12/12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见诸报端的受贿贪官中,“礼尚往来”是最常用的借口,而诸如端午、中秋、春节、生日之类的日子,都是非常好的时间“载体”。
B.有些所谓的“理论家”,惯于引经据典,故弄玄虚,把本来简单明了的理论搞得复杂难懂,以显其学问的高深和立场的正确。
C.他告诫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跟风、赶潮流,你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D.真正推动油价疯狂上涨、在幕后兴风作浪的正是人为精心设计的金融市场体系和在全球自由游弋的金融资本。
C [C项,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前面用“吃到……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A项,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应当有来有往。B项,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D项,兴风作浪: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鲁迅文学院第八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开班,来自云南的20个少数民族的学员将在为期20天的培训中与文学亲密接触,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积蓄力量。
B.只靠强压,而不深入群众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干部,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必须彻底改变。
C.德国队1∶0战胜阿根廷队,时隔24年后再次捧起大力神杯,德国战车也以4次夺冠的成绩追平意大利。
D.美国近年来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C [A项,表意不明,“20个”可以修饰“少数民族”,也可以修饰“学员”;B项,“……领导干部,是……工作态度”,搭配不当;D项,“申请留学签证的时间要在……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句式杂糅。]
3.从下面六句话中选三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确乎不是个“冷静”的人,他的憎正是由于他的爱;________。这是“理智”的结晶,可是不结晶在冥想里,而结晶在经验里;经验是“有情的”,所以这结晶是有“理趣”的。开始读他的《随感录》的时候,________。他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过吗?不在犯着吗?可还是常常去翻翻看看,________。
①他的“热讽”其实是“冷嘲”
②他的“冷嘲”其实是“热讽”
③一面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一面却又往往觉得毛骨悚然
④一面觉得毛骨悚然,一面却又往往觉得他所嘲讽的愚蠢可笑
⑤吸引我的是那笑,也是那“笑中的泪”吧
⑥吸引我的是那“笑中的泪”,也是那笑吧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A [在①②两句中,“热讽”与“冷嘲”位置的确定在于文段中的“憎”“爱”的位置,同时“冷嘲”与“热讽”合起来是个成语,又有先后的逻辑顺序,故第一处选②,排除B、D两项;③④的选择在于“所指出的‘中国病症’,自己没有犯过吗”这一句,即为自己也有类似的行为感到“毛骨悚然”,“愚蠢可笑”是表面反应,“毛骨悚然”是内在反应,逻辑关系是先表后里,故第二处选③,排除C项;故选A。]
4.将下面的一组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该题的这一组短句很显然是总分关系,第一句是中心句,后几句是围绕着“‘送来’的东西”展开的。所以可以以第一句为基准句,后面的句子作为“‘送来’的东西”的定语,然后词语稍作调整即可。
[答案] 但我们被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这些“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激烈的,

,他的一些专著,像《中国小说史略》,现在还是学术界的典范。

,但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往往有独到的目光,他其实是

。那些笼统批评鲁迅偏激和割裂传统的人,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鲁迅的独特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时,要认真考虑横线前后句子的关系。①前的句子是肯定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其后的句子则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所以①处应当是一个表转折的句子。②后以“但”作转折,肯定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②处当和其后的句子构成转折,所以其内容应当是说鲁迅批判传统文化。③处是对前面的分析所作的小结,这一小结必须与其后一些批评者的观点针锋相对,即说明鲁迅是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
[答案] ①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他对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又是开拓性的) ②鲁迅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 ③传统文化最有见地的继承者和价值重估者
6.按提示要求,以“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换用少量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鲁迅和胡适最后分道扬镳,原因在于两人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原句为因果复句,先说结果,后说原因,重组时则要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使全句形成“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的结构。
[答案] 鲁迅和胡适革新中国的理想不同,鲁迅主张对现实社会做最彻底的抨击,而胡适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因而两人最后分道扬镳。
7.请参照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到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8.下面是节选自某学生作文的一个片段,请指出其中出现的几处逻辑错误。
天空深邃悠远,是因为它有飘逸的云儿和飞翔的小鸟;大海广阔无边,是因为它有跳动的浪花和畅游的鱼儿;草原葱绿壮美,是因为它有茁壮的小草和驰骋的骏马;我快乐穿梭于天地,是因为我有“悦读”的行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天空深邃悠远”与天空“有飘逸的云儿和飞翔的小鸟”之间不是因果关系。②“大海广阔无边”与大海“有跳动的浪花和畅游的鱼儿”之间不是因果关系。③前三句与第四句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国人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破解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爱好者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么?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意”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碰触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只是因为变脸被视为“国粹”,就让问题变得复杂并充满火药味。
B.作者认为真正的“国粹”和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相联系,值得维护甚至保卫。
C.国粹派是在对待中外文化交流问题上,采取闭关主义、保守主义,抱残守缺,极力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人。
D.那些盲目反对国粹外流的人,一定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并产生了误解。
D [D项,“一定”过于绝对,原文为“大概”。]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写曾金贵“破解川剧变脸秘密”和收洋徒弟,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
B.文章批驳国粹派抱残守缺反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观点,倡导用开放的心态,积极推进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
C.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这里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D.“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有人气,更有影响力”,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A [A项,“把曾金贵树立为全文批驳的靶子”错误,这里是把“国粹病”当批驳的靶子。]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国粹病”患者的表现是誓死捍卫国粹,已经到了非理性的程度。
B.曾金贵认为,变脸只是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
C.在《拿来主义》中,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作者认为,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
D.
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对曾金贵的做法,我们不要妄加指责,否则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A [B项,“根本与‘国粹’毫无关系”太绝对,“这体现出他开放的‘国粹观’”说法也不正确;C项,“作者认为”有误,从文中“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看,这不是作者的观点;
D项,“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语意过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