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22:47:09

文档简介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狭隘(ài) 
赤裸裸(luǒ)
已臻佳境(zhēn)
麻痹(bì)
魅力(mèi)
一摞(luò)
戕害(qiāng)
卷帙(zhì)
孜孜不倦(zī)
跋涉(bá)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恶 
(2)着
(3)藏
(4)藉
2.语境辨析法
(1)他的生活变得自由散(sǎn)漫起来,常常独自前往湿地公园散(sàn)心,看草长莺飞,花红柳绿。
(2)常年累(lěi)月地奔波,他感到一种莫名的累(lèi),现在想想那些所谓的名与利都成了累(léi)赘。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熟悉·熟习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
“熟习”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2)领略·领会
二者均为动词,都有“了解,明白”之义。
“领略”着重指感性上的体验和欣赏。
“领会”指对事物有认识、有体会,着重于理性上的了解,与“领悟”“理解”近似。
(3)考查·考察
“考查”指用一定标准、手段来了解和弄清事物的情况。着重指依据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目的是评定或审核。对象是非重大的,多半是人们的所作所为,如成绩、学习、业务、工作、活动、行动、言论等。
“考察”着重指实地观察、调查或深刻观察了解。多为实地的、大规模的调查,或者进行细致的、深刻的、长时间的观察。目的是取得材料,研究事物或问题的本质。对象常是重大的,多半是客观事物,如山川、地形、地质、工程、运动、科学研究等。
2.明确词义
(1)望洋兴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人入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劳永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了如指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各得其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已臻佳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2)将人引进美妙的境界,使人入迷;形容艺术作品或风景特别吸引人。(3)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通常指教师或学生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4)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形容劳苦一次,可望永安。(5)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6)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7)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8)指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世界文学的辉皇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chǎng)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尘莫及,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皇—煌 望尘莫及—望洋兴叹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__________________,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A.读一部文学作品以及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
B.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以及一则报道、一篇论文
C.读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首诗,还是一则报道、一篇论文
D.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
D [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一部文学作品”“一首诗”“一则报道”“一篇论文”来看,都为并列关系且含有选择的意味,故选D项。]
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公司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断创新、追求完美、跨越无限、与您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度又想出了“共享”,共享应该是我把我家里的东西端出来,你把你家里的东西端出来,然后放一起大家各得其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确。(2)错误。句意是大家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应用“各取所需”。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又过了若干年,与书籍有关的新一次体验带给了我满足。在此之前,通过父亲的指点,我已认识了老子,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将“一次”移至“与”前面。
[资料链接]
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
[文本鉴赏]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读书的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的世界中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完善自我。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找到生活的意义 ②回忆阅读经历
任务一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
1.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黑塞看来,真正的修养本身便有意义,它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于永恒中生存。作者还认为,真正修养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我们寻找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2.如何理解“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突出强调了阅读者在个性人格上要具有一定的修养。人在阅读时要有爱心,要有对知识的敬重和一定的人格修养。
3.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
4.文章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
任务二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5.黑塞认为应如何获得“真正的教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要想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但其中最为重要的途径,那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通过读伟大的作品,来丰盈我们的内心,使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6.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取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效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任务三 分析概括文章的观点态度
7.作者批评了“当今之世”对读书的哪些错误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现实生活中,为数不少的年轻人觉得埋头读书不值得,他们一方面觉得人生短促,另一方面却又挤出时间去泡咖啡馆,在舞池里消磨许多时光。文中用反问句的形式,表达出对这些年轻人的强烈批评之意,号召大家倾心向书,从读杰作中获得生活的意义。
8.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白炽灯(chì) 苍穹(qióng) 吟啸(xiào) 接触(chù)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间    (2)血
(3)强
2.语境辨析法
(1)德国首都柏(bó)林被誉为欧洲最绿色环保的城市,城市中心的马路两旁,高大的柏(bǎi)树在阳光下闪着不定的光。
(2)武松的身心得到了彻底解(jiě)放,看看身边走过的解(jiè)差,他感慨万千,半年来积压在心中的雾霾终于消散了。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幽静·寂静
“幽静”用于人少景致又好的环境,常指山上、森林等大自然的地方(偶尔伴有鸟类飞禽等的鸣叫声),是属于大自然的静。
“寂静”指周遭完全没有任何声响,静到针落地有声的地步。
(2)暗淡·黯淡
二者都指“不明朗”。
“暗淡”侧重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
“黯淡”侧重指心里暗淡。
2.明确词义
(1)一灯如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牵强附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象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灯光暗弱。(2)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3)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4)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
[语言运用]
1.判断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和成语运用的正误,并将错误的改正。
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惟妙惟肖,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宆,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zhuì)着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惟妙惟肖—气象万千 宆—穹
2.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我在那里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________之类也使我高兴。
A.封面、目录和插图
B.封面、插图和目录
C.目录、封面和插图
D.目录、插图和封面
A [根据书籍呈现的先后顺序来看,应选A项。]
3.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这道题虽然他给我讲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我还是不太懂。直到他列举出了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我才豁然开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这个理由真的太牵强附会,连我们都说服不了,又如何使别人信服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错误。“豁然开朗”还表示心胸、环境、情况等从幽暗、狭窄转为开阔明朗。这里只表示思想上一下子明白了过来,应用“恍然大悟”。(2)正确。
4.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只说文华图书科学校是当时中国讲授图书馆学唯一的高等学府,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序不当。应将“唯一”放到“中国”后面。
[资料链接]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叙了这段生活的读书经历。
[文本鉴赏]
每个爱书之人心中最华丽的宫殿,就是那藏满典籍的图书馆。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描绘出其中的读书之乐。作者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分中学、大学和出国留学三个阶段来叙写,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图书馆的喜爱之情,同时,也隐含了深沉的爱国之意。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由西蒙娜·德·波伏瓦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导入话题 ②留学(包德林图书馆、圆形图书馆)
任务一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1.如何理解第7段“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这句话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华的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那里的灯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拟的,然而,“七七事变”打碎了作者的梦想,使其内心感到无限的伤感。
2.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我”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
任务二 分析文章内容及思想观点
3.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从内容上,从西蒙娜·德·波伏瓦钟情法国国立图书馆说起,指出“它”是“一所华美的房子”,表达出对它的喜爱;从结构上,令“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引出下文对“图书馆之乐”的具体叙述。
4.请结合莎士比亚的台词,简要分析第9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者运用“建筑华美”以及台词中的“壮丽”“金黄色”等词语写出了英国圆形图书馆的华美,表现了对图书馆的赞美之情。②文中的“还去”以及台词中的“杰作”“理性”“力量”等,写出对人类创造力的赞美,也反映出作者对知识理性的崇敬之情。
5.在武昌读中学期间,“公书林”给了作者哪些抹不去的记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馆外的绿色与馆内的幽静整洁相映成趣。②为能摸着那些书和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而感到由衷的高兴。③在这里找到斯蒂文生的书,消磨了很多奇妙的时光。④养成了读英文杂志的好习惯。
6.文章写道“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要怀有一颗平等之心,善,莫大于尊重,让平等的光辉温暖人间。求知权利,人人平等,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尊重之花永不凋零,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知识的光辉,由此来书写和谐的篇章。
不仅是公共图书馆,还有剧场、美术馆等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只有在它们可以提供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名实相符的公共文化设施时,社会才会具有孕育文化的广阔土壤,整体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才不会只是奢谈。
7.请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阅读经历,谈一谈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觉得读书是为了让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能够充实自己,并且能够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
读书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走的道路,为了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更多的选择,因此,读书,是每一个人能够拥有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寓情于事,情感真挚
《上图书馆》这篇文章寓情于事,写在清华读书时,“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留学期间,北平也解放了,作者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心境也豁然开朗,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本文在叙事中,将情感融入其中,情感真挚,读来耐人寻味。
2.写法指导
寓情于事手法“两特点”
寓情于事,就是依附事件抒情,即把抽象的感情,融入具体的叙述、描写之中,让感情通过事件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读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教育。作者的情感往往委婉、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这种抒情方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寓情于事手法的特点:
(1)寓情于事中的叙事与一般的叙事方式不同。一般的叙事要求事件的完整、精细;而寓情于事中的叙事不要求再现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只要求有粗略的轮廓即可。叙事是抒情的工具、手段,洋溢着作者浓重的主观感彩。
(2)寓情于事的文字比较质朴、平淡,不见浪花的飞溅,不见火星的迸射,没有华美的辞藻。但读者定会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深情厚谊,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感人肺腑的深情。
3.迁移运用
请以“一瓶辣酱”为话题,写一个生活片段,运用寓情于事的手法,不少于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那天晚上吃得很愉快也聊得很尽兴。临别的时候主人送客到门口,校长夫人忽然塞给我一个小包,她说:“这是一瓶辣酱,厨师说特别送给你的。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在旁边巡巡看看,发现只有你一个人欣赏他的辣酱,他说他反正做了很多,这瓶让你拿回去吃。”
我其实并不十分喜欢那偏甜的辣酱,吃它原是基于一点善意,不料竟回收了更大的善意。我千恩万谢收了那瓶辣酱——这一次,我倒真的爱上这瓶辣酱了,为了厨师的那份情。
我只是好意一举,竟蒙对方厚赠,想来,生命之宴也是如此吧?我对生命中的涓滴每有一分赏悦,上天总立即赐下万道流泉。我每为一个音符凝神,它总倾下整匹的音乐如素锦。
生命的厚礼,原来只是赏赐给那些肯于一尝的人。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赫尔曼·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他指出人们应当从阅读,尤其是阅读杰作中获得教养,倡导一种“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同时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应用角度】 “教养与读书”“爱的阅读”“读书与人格”“读书与个性”“读书与自我完善”等。
2.素材应用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正如赫尔曼·黑塞所说“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正是有字之书告诉了我们“老鱼跳波瘦蛟舞”的诗意,正是有字之书让我们体味出“天荒地老无人识”的苦涩。有字之书塑造着最初的我们,正如加缪评卡夫卡,“他书中的每一页都强迫我去读它”;有字之书,有益之书的每一页也都“强迫”着我们去阅读。

1.素材积累
在人们的印象中,王佐良先生是英国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因为他曾主持国家重点社科项目——浩浩五卷本的《英国文学史》,并著有《英国诗史》《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英国散文的流变》《莎士比亚绪论》等扛鼎之作。王先生还写成了大量有关英语语言研究、比较文学研究的论文、随笔,并有自己的诗歌创作。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他同样成就卓著。应该说,他对翻译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曾说:“我是喜欢翻译的,有时候,当我写完了一篇所谓的‘研究’论文,我总是感到:与其论述一个外国作家,不如把他的作品翻译一点过来,也许对读者更有用。”由于在文学、语言学、哲学以及西方文化等方面造诣极深,所以,他从事翻译时,也就自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应用角度】 “执着与人生”“兴趣与成功”“成就自我”“读书”“信念的力量”等。
2.素材应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我们做出人生的抉择,选择人生要走的路!走好了,兴趣造就了成功。王佐良对翻译研究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翻译作品。兴趣造就成功,因此我们要善待兴趣,但是切勿浅尝辄止,否则会适得其反。楚霸王年少时学习用心不一,读书识字没多久便没了兴趣。想学剑法决战沙场,尚未精通又改学兵法,学了一段时间,浅尝辄止,结果没一项精通。这成为他日后霸王事业的隐患。
1.[先贤语录] 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①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②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选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注】 ①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②铸:浇制。
[古文今译] 读书就像熔化铜一样,把铜聚集起来放进火炉里,用大皮制鼓风器扇火炉,铜没有熔化鼓风器就不能停止,很费力气。写文章就好像浇制器皿,铜已熔化了,(人们只需)按照模具铸造器皿,一冶炼就能成功。只要知道模型,就根本不费力气。(人们)所说的在读书上多辛苦一点,作文就会很轻松就是这个道理。
[知行启迪] 读书是作文的基础,基础工作做好了,无论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不少学生怕作文,不是他们没有生活内容,没有可写的材料,而不知道如何表达。原因在哪里?在于读的书太少,或者没有认真读书。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写诗也会吟”,意思是书读得多了,表达自然会流畅起来,写作的材料也会丰富起来。如上文所说,只要“识模”——即掌握文章体裁及基本结构,就能轻松地写出好的或较好的文章。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多读书。
2.[先贤语录]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选自《孟子·告子》)
[古文今译] 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知行启迪] 这里所谓“学问之道”,当然就是求仁为善之道。孟子认为,善虽是人生来所固有的,但在人心中并不是很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还有可能丧失。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因为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滑坡,而正是“求放心”使得道德修养的继续进行成为可能。
9/16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基础运用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就说对体力、①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②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③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__________,因而本身便__________着价值。同样的,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__________。(  ),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④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1.文中四处顿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D [④处应用逗号。]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胜券在握 包含 异彩纷呈
B.胸有成竹 包含 丰富多彩
C.胜券在握 包涵 异彩纷呈
D.胸有成竹 包涵 丰富多彩
B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胜券在握:指一定能取得胜利。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异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
B.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激励同时又是完成
C.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激励又是完成
D.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
A [“同时”连接的应该是“既是……又是……”,故排除C、D两项。“激励”比“完成”更进一步,据此可以排除B项。]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是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
B.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C.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
D.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A [A项,“并非”后的“是”多余。]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微阅读,是一种借短消息、网文和短文体生存的阅读方式。

。口袋书、手机报、微博,都体现了这一特征。对很多人来说,微阅读就是浅阅读,就是浪费时间消费段子。

,因为即便是微小,它也有自己存在的逻辑,不仅如此,微小,也能见证大千世界。一些阅读达人号召不要迷恋微阅读,说那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这样的态度,背后隐藏的不是对阅读文化的不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①空,根据后句“体现了这一特征”,结合前句微阅读的阅读方式,应填微阅读的特点;第②空,依据后面的“因为……”,应填一句与常人理解不同的转折句;第③空,前句有“不是……”,该处应填“而是……”,是对前句的否定,见解上要有所升华。
[答案] ①它所表现的形式是短小、迅捷 ②但其内涵却包罗万象,也有深度 ③而是对这个文化消费时代缺乏应有的见识
6.在“世界读书日”里,某中学学生会为了提倡阅读国学经典,举办了国学经典《论语》读书报告会,请你为报告会确定一个主题,然后为主持人写一则报告会开场白。要求紧扣主题,表达得体,有文采,不必写称呼语、问候语。报告会主题10个字以内,报告会开场白40~60个字。
①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场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主题:品味经典,完善自我(或“品读《论语》,修身育德”)。②开场白:诵读经典,“学而时习之”,让我们的生命不再单薄,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和《论语》对话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传承文化。
7.观察下面两幅漫画,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简要概括两幅漫画共同的寓意。(10个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简要分析两幅漫画构思的创意。
第一幅:(6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幅:(40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在看懂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学会由表及里,由实及虚,挖掘漫画隐含的信息,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本题有两幅漫画,第一幅,有三个人,不读书的人,目光只会盯着地面;读书少的人,目光只会盯着墙壁;读书多的人,能看到远处的天空。第二幅,从书本中充电后,大脑会变得更大。两则漫画的共同主题是多读书,价值大。(或其他意思相近的语句)(2)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漫画所有构成要素,展开合理的联想,要注意内容完整,流程表述清晰,层次分明,语言连贯,无语病,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本题第一幅漫画,通过三个人读书多少的比较,导致眼界大小的变化,说明读书越多,人的眼光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远。第二幅漫画,把书籍比作电源,能给人的大脑充电,经过充电后的大脑比以前更大,暗示比以前更有智慧。
[答案] (1)多读书,价值大。
(2)第一幅:通过三个人和三叠书的变化说明书籍恰似人生的垫脚石,读书越多,人的眼光越开阔,人生境界越高远。第二幅:把书籍比作电源,给大脑充电,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书籍是智慧的源泉的主旨。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是从美学角度立言,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④在这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而是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入乎其内”,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乎其外”,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⑤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从小就开始这样反复训练,“日以义理浸灌其心”,长大了自然就可以达到使“心术归于正”的目标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6日)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程端礼、徐与乔、周永年的读书法是在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发展演化来的。
B.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朱子的“涵泳”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
C.王国维认为读书是一个“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的过程,要求读书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
D.文章论述的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A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B项,“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留给我们的好的读书方法”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分析可知,孟子的“养浩然之气”是读书的意义。C项,王国维“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这个说法是针对“诗人的创作”,并不直指读书法。D项,“各种读书方法都烙印着儒学的特色与孟子所提倡的士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以偏概全,太绝对。结合文本内容“《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这个读书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相对应的”等分析可知,“学而时习之”这一读书法与孟子提出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不一致。]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列举朱熹等人的著述,分析古今读书的不同,得出传统中国儒学政教体系重视读书法的结论。
B.陈善在谈论读书方法时将“见得亲切”和“用得透脱”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思辨色彩。
C.文章每段都采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起到强化作者的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作用。
D.文章围绕“读书的方法和意义”这一论述对象,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有理有据。
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按照历史发展顺序进行阐释和探讨”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到了明代,从小学(明代叫社学)开始,到科举求官,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教科书,读书的过程是‘证诸先觉,考诸古训,尊所闻,行所知’的历程”等分析可知,随着时间的变化,人们对读书的认识也在变化,“按照历史发展顺序”理解错误。]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新知识、获取功名、矫正自我的言行、改变现实、规划未来皆属传统中国士子读书的意义。
B.读书之法是存在古今之变的,但是用所读之书,对所处的当下之世有考辨、有诠释仍值得倡导。
C.文章阐释了读书使人“学以成人”经世致用的必要性,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
D.文章探讨的传统读书方法,在现代社会看来虽有积极的参考性和指导价值,但应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
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考查概念的内涵,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必要性”错误,“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错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只是反复阐释了读书应使人“学以成人”并“经世致用”这一思想,并没阐释必要性。结合文本内容“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分析可知,“由此批判了‘两脚书橱’的读书人”因果关系不成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