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声声慢》(寻寻觅觅)(学案+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1 22:55:55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九)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樯,挂帆的桅杆;
橹,船桨。这里代指曹操的战船
早生华发
华:同“花”,花白
B.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凭谁问
凭:靠
C.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千古风流人物
风流:有功业、有文采
D.怎敌他、晚来风急
敌:对付、抵挡
舞榭歌台
榭:楼台
D [“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B.独自怎生得黑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赢得仓皇北顾
D [赢得: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3.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B [“烽火”代指战争;“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管弦”代指音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峻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涛涛的江流。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予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推测出,作者可能也了解此“赤壁”并非历史上发生赤壁之战的赤壁,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
(4)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壮美的河山,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衷地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赞美。
(5)诗词讲究借鉴,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句,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其相近。
(6)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直抒胸臆,化繁为简,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孙权的典故来表达英雄难寻之情。
(8)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时叱咤风云、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3)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4)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5)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6)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7)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8)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①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
②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
③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
④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
⑤作为女人
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A.⑤②④①⑥③  
B.⑤④⑥①②③
C.⑥①④⑤③②
D.⑥①②③⑤④
B [文段分析了李清照的两种社会角色:“作为女人”的她对应的是④的“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知识分子”的她对应的是①的“社会思想的制高点”。由此可知⑤④、⑥①应分别连接。②③为排比句式,且②中包含主语,故此两句应紧密相连,且顺序为②③。]
6.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在文后的横线上填写结论性的句子。
辛弃疾以杰出的爱国词,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传世词六百多首,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占三分之二以上,数量之大,自有“词”这种诗体以来,一千四百年间,尚无人能望其项背。
爱国是辛词一大主题。生态则是辛词的又一大主题。一册稼轩词,展卷读去,从卷首到卷末,满纸山川之美,草木之秀,让人目不暇接,间以风雨之声,鸟虫之鸣,让人心动神驰。还有词人与青山的深情对视,与苍松的幽默调侃,与鸥鹭的真诚结盟,更有对白鹭的生态建议,让人的心灵受到难得的洗礼和升华。辛弃疾的生态词,是我们尤其应该珍惜的人文精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个语段写了两个内容,第一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爱国词的贡献,第二个语段写辛弃疾对生态词的贡献。因此,我们就可以整体把握文意,找到结论句的答案了。
[答案] 辛弃疾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也是我国最伟大的生态词人之一。
7.根据前后语境,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内容,使语意丰富,前后贯通。
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高士,

,如献身边塞、反对侵略的战士),多姿多彩的景物(如惜别的杨柳,

,失意的落叶,得意的春风),丰富的意象,深邃的意境。你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

,朦胧隐晦,悲壮苍凉,清健俊爽。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

,虚实结合,动静相生……人生路上,和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如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 ②思念的圆月 ③沉郁顿挫 ④渲染烘托(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亦可)
8.“菊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将三个意象串联起来,选取合适的意境,结合李清照的性格或经历,描写一个场景。
[答案] 站在庭院中,听着孤雁的悲鸣,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季节里愁苦寂寞。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滴到天明;微风低拂,飘落一地菊花。
[阅读提升层]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
苏 轼
莫唱阳关,风流公子方终宴。秦山禹甸①。缥缈真奇观。
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我歌君乱②。一送西飞雁。
【注】 ①秦山禹甸:指会稽。《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上会稽,祭大禹”。②乱:古代乐曲、辞赋的末章。此处作动词,唱和。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莫唱阳关”,以“莫唱”一词渲染出与友人分手时的眷眷难舍,显出二人情谊之深厚;词人歌唱着离情别绪的《阳关曲》,更增添了难舍难分的心绪。
B.“风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动,是说钱公永才学超众,英俊杰出,倜傥不羁而不拘礼法,正与自己的个性意趣相投合。
C.“秦山禹甸。缥缈真奇观”,由于分别在即,眼睛已经为之湿润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视线转向了窗外,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
D.“北望平原,落日山衔半。孤帆远”,一个“远”字,预示出友人启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独远去,更加令人难分难舍。
C [C项,“这两句写词人想象的景象”有误,从词中看,这应为作者看到的眼前景。]
10.古人认为这首词下片末三句“超脱(高超脱俗)”,“超脱”体现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这首词的语言风格。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关键在于要具体分析“超脱”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词句中的。
[答案] 体现在意境开阔,情韵高远。“孤帆远”,写出送别情境的开阔辽远,情意的绵长;“我歌君乱”“一送西飞雁”,写作者和钱公永一唱一和,一同目送西飞之雁,表现出二人心意相通,洒脱旷达,使本词的离情别意不流于悲伤,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1.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片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C [词中没有描述人物的服饰、容貌。]
12.“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对句意表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到句中、全诗中,并结合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来作综合分析。“又”字表明再一次,又一次,强调词人与丈夫分离已久,已不是第一次在佳节时独守空房了,写出的分离之悲更深。
[答案] 这一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共用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①
辛弃疾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②,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注】 ①此词是辛弃疾离开扬州溯江上行将赴南昌新任,途中抒怀的作品。②楼观才成人已去:此句化用了苏轼诗句“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思是说三国时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过眼”,是作者江行时对景物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往事虽然记得,却模糊,表现久别重逢的感触。
B.“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归隐田园未能实现而形成的。
C.“长为客”,长期客居他乡,不但表现了词人长期为官他乡而深怀忧愤,而且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之感。
D.“吴楚地,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
B [B项,“归隐田园”错误,应是“雄心壮志”。]
1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词虽是“江行”,却没有写景,全词都是兴感,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哀叹,表达了作者一方面渴望能如古代英雄一样建立伟业,但另一方面又倦于宦游的失意矛盾之情。
[答案] 作者一方面觉得人生如梦,一方面又对不如愿的大半生耿耿于怀;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匆匆过客,一方面又深深担忧国家民族的命运;一方面苦于世事,倦于宦游,想寄情山水,一方面又不愿计较个人得失,坚持复国理想。
1一、读准字音
故垒(lěi) 羽扇纶巾(guān)  公瑾(jǐn)
樯橹(lǔ)
酹江月(lèi)
二、辨识通假
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酒杯)
三、一词多义
(1)故
(2)当
(3)国
四、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名
词作状语,向东)
(2)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五、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国神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长江。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2)古义:有功业,有文采。今义:轻浮放荡。(3)古义:指赤壁古战场。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
六、文言句式
(1)故国神游。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情应笑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生华发。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应笑我多情” 应笑我多愁善感。
(3)倒装句,应为“华发早生” 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七、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洵之子。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为人正直、性情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之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成,抑郁于心。观景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志难酬的感慨。
豪放派
豪放派,是形成于中国宋代的词学流派之一。豪放词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宏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
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代表。
[文本鉴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江山如画 ②感慨年岁将老,壮志难酬
任务一 分析诗歌的景物描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怎样引起下文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读者的面前,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而然引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十三个字,从形、声、色几个方面正面描写赤壁形势险要、景色雄奇壮丽,把读者带进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穿”“拍”“卷”几个动词使画面声形兼备,又有磅礴的气势,从而使“豪杰”的出场有一个与之匹配的环境和氛围。
鉴赏景物形象的方法
(1)了解景物的类型。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包括自然景物(季节、时令、地域等)和生活场景(战争、农事、狩猎、离别等)。
(2)鉴赏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特征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3)答题步骤。①概括景物的整体特点。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景物特征。③挖掘概括作者思想情感。
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
3.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词刻画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此时已近50岁,不但功业没有建树,反而戴罪被贬黄州。故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
任务三 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4.有人认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慨叹,是一种惆怅失意的感情,是作者思想消极的一面”;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渴望得到君主的信任,能像周瑜那样大展宏图、建功立业的一种抒发”。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着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叹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人生如梦”之感慨纯属人之常情。
(观点二)“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双重矛盾心理,看似是“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一、读准字音
孙仲谋(zhònɡ)  舞榭(xiè)  封狼居胥(xū)
佛狸祠(bì)
二、一词多义
(1)顾
(2)望
三、词类活用
(1)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
(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作动词,吃饭)
四、古今异义
(1)元嘉草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赢得仓皇北顾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轻率。今义:匆忙仓促的样子。(2)古义:落得。今义:博得,获得。
五、文言句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2)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眺望中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六、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也是爱国词派的代表。曾有过亲入敌营侦察敌情、只身追杀叛徒、带五十人马闯袭驻有五万人的金军大营生擒叛贼等英雄壮举。23岁南渡归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后受南宋投降派排斥打击,被免职退居上饶、铅山达20年之久。64岁时,朝廷准备北伐,任用他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但不久他又遭排斥,返回铅山家中,最终忧愤而死。词风以豪放沉郁为主,兼有明快、婉约、清新等特点。著有《稼轩词》及《稼轩长短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此时的作者已经66岁。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辛派词
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诗词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
用 典
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情感。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
[文本鉴赏]
词人通过写登上北固亭,追忆古人孙权建功立业、刘裕北伐的英雄壮举,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通过回想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失败的情景,告诫当今的北伐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再回忆当年南归时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虽年事已高,却雄心不老,仍希望为国尽力的爱国热情。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反思现实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1.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句
人物
表达的情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江山犹昔,而如孙权的英雄已不见,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刘裕出身贫寒,历经百战开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苟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怯懦表现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一典故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景仰,也暗含用英雄们的业绩鼓励、鞭策自己之意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这一典故是对当时执政的韩胄急功近利、主张出兵而不做充分准备的警告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词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
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年老,但仍能为国效力,同时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丰富意旨,表达情感,请找出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
作用
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突出南宋统治者的萎靡不振
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
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用廉颇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被冷落的处境相对比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
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3.“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三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看到眼前局势,极为感慨。人心麻木,几年已过,执政者仍不准备收复失地,由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表达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人民将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自己是宋室的臣民。表现出词人对失去半壁江山的当政者仍然偏安自乐的嘲讽之意。
4.有人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你是怎样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最后一句话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壮志未减、雄心犹在的豪迈气概。
(观点二)最后一句话蕴含的是悲情怨语。“凭谁问”三字抒发了作者想到赵国有用廉颇之意,还派人去探问,而朝廷却无重用自己之心,更无探问之人,空有报国之志,却只能坐视髀肉复生的悲愤之情。
一、读准字音
戚戚(qī)  憔悴(qiáo)  堆积(duī)
二、一词多义

三、词类活用
乍暖还寒时候(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
四、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2)古义:光景,状况。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五、文白对译
[资料链接]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主要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南下,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婉约派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等。
易安体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文本鉴赏]
《声声慢》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表现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通过对残秋景象的层层描述,表现了词人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答案] ①憔悴损 ②怎一个愁字了得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1.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使用多处叠词,请简要分析这些叠词是如何表现词人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叠词
内容
情感
寻寻觅觅
描摹了词人的动作
表现出国破、家散、夫亡带来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
冷冷清清
渲染了环境的悲凉
凄凄惨惨戚戚
描摹了词人的伤痛
任务二 赏析诗歌的语言及思想情感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怨酒淡天寒吗?还有更深层的含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到写酒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愁,本要说的是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此处不明说,却言“淡酒”无力,用意含蓄,言酒“淡”,其实是说愁“浓”,以至用酒消愁不抵事。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三句哀婉动人,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从家乡飞来的,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绘出了一种凄凉愁苦的意境。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也是词人的心在滴泪!词人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5.文章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作结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对前面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典故
《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周瑜的典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感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建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宋文帝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最终导致失败;以廉颇自况,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写法指导
运用典故“三注意”
用典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它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运用典故时,需注意如下方面:
(1)用典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辛弃疾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是辛词的一大特色。
(2)典故运用自然、贴切,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为一体,毫无生硬造作之感。
(3)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3.迁移运用
请以“诗意地栖居”为话题,运用典故,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人生三境界”被王国维诗意地诠释出来,而他自己却深陷于诗意,最终游历了颐和园,纵身跳进了平静的湖水中。不能说是诗葬送了他,因为诗意是温柔的,只是当一个人的心灵过于狭窄时,诗意便无处栖息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花落无声。
潇湘妃子葬花,蘅芜君扑蝶,诗意的生活却换来了不同的结局,这难道不是心灵的宽度所致吗?纵使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也是纵身卧倒在飞驰的火车前了吗?当诗意被曲解,生命便失去了原生的色彩,栖居的人们只能远徙,然后消失在漂泊的途中。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苏轼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有言道,一味地执着经不起挫折,至刚则易折,至皎则易污。然而苏轼在他屡遭贬谪、备受打击之后,并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危厄的经历反而使他很快冷静下来,明智起来,平定了那颗因报国无门而焦虑不安之心,变得超然、豁达、开朗。“一蓑烟雨任平生”,几遭挫折,历尽坎坷,名利得失,置之脑后,不管春寒料峭,不管炎天酷暑,泰然处之,安之若素。苏轼的超脱不是与世无争的归隐,也不是放弃报国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是对祖国、对江山、对人民更深沉更浓厚的爱之心灵。这是他几经磨炼之后的苏东坡的英雄本色!
【应用角度】 “超脱”“豁达”“乐观”等。
2.素材应用
当人生遭遇不自由时,我们要乐观旷达。苏轼,一代文豪。从意气风发步入仕途,其间有得意,更有坎坷。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与睿智的思想,更有乐观旷达、忘怀得失、超然物外、闲适洒脱的心境,虽然命运多舛,人生路途风雨飘零,多次遭贬,甚或深陷乌台诗案几近生命之忧,他依然宁静如月,旷达如风。窘居黄州,亲耕东坡时,他依然乐观高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纵笔酣畅淋漓,《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成千古名唱。

1.素材积累
辛弃疾的一生是在复兴统一祖国的事业中度过的,从他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一条这样的线索,即外斗异族侵略,内斗主和权奸,丝毫不肯退让。从他少年时代的立志到壮年时的出仕参政,再到晚年还以老当益壮的廉颇自许,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从没有忘记过“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的铮铮誓言。早年在家乡的亲身经历和长辈们对他的教育,为他后来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定不移的基础。南宋王朝只顾偏安,不思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作风,使他深感那些祸国殃民的主和派所带来的危害,更激发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感,坚定了他与那些祸国殃民的卖国贼鏖战到底的决心。
【应用角度】 “爱国”“责任”“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势造英雄”等。
2.素材应用
在诗山词海中遨游了许多年,看过了李白的金樽,看过了李商隐的锦瑟,看过了李清照的莲舟,但最夺目的,还是你的剑!剑气中,我能觉察到你那双充满愤怒和期待的眼睛。
就是那把剑!它锋利的剑刃是一种叫作壮志的钢铁,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它宽厚的剑柄是一种叫作爱的材料,那是一个民族在被人践踏后的坚强和团结。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障碍、困难或危险,剑气都能直冲霄汉。就是那把剑,它永远不会失落!
那是辛弃疾的剑!他的剑早已与他本人合为一体!

1.素材积累
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文物,都已丢失殆尽。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壮豪迈之气,让许多须眉汗颜,令多少当权者羞赧。这股豪迈之气铸就了女子的伟岸,展现了女子的气魄,而这豪迈之气根源于那强烈的爱国之情,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思。
【应用角度】 “爱国情怀”“巾帼不让须眉”“女子的伟岸”“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等。
2.素材应用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所寻寻觅觅的是什么呢?从她的身世和诗词文章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她在寻觅三样东西。一是寻觅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岳飞、陆游以及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她甚至没有机会和他们交往,只能独自一人愁。二是寻觅幸福的爱情。她曾有过美满的家庭,有过幸福的爱情,但转瞬就破碎了。她也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又碎得更惨,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还以“不终晚节”载入史书。生前身后受此奇辱,她能说什么呢?也只有独自一人愁。三是寻觅自身的价值。她以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又借着爱情的力量,在学术上完成了《金石录》巨著,在词艺上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那个社会不以为奇,不以为功,连那十岁的小女孩都说“才藻非女子事也”,甚至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时都认为这话说得好。以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也”,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又是只有一个愁。
1.[先贤语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选自《论语·述而》)
[古文今译]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籍文献,勤奋钻研,敏捷地去获取知识的人。”
[知行启迪]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但是,他小时候天赋并不高。有一天深夜,他还在读书,不停地朗读着一篇文章,但始终没背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下来偷东西。贼趴在墙上等啊等,可是曾国藩依旧没有背下来。等来等去,小偷不耐烦了,跳下来说:“你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啊?”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2.[先贤语录]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选自《孟子·尽心下》)
[古文今译]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知行启迪]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是精辟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古往今来,人们关于书已不知有过多少礼赞。的确,书是我们人类拥有专利的恩物,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他们崇拜的神圣对象。但是,如果我们完全信书,唯书本是从,轻则使个人成为书呆子,重则形成所谓“本本主义”“教条主义”,误人误己,贻害无穷。
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