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1.通过阅读不同景观及其分布图,理解自然带的概念。(综合思维)2.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世界气候图,掌握自然带的名称、分布及成因,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综合思维)3.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地域差异现象,探究地理事项的内在规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地理实践力)
一、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及成因
(1)表现: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
2.自然带的形成
(1)成因:不同地域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
(2)表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3)命名:以植被类型命名。
3.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包括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图表点拨] 教材第101页图5-1-2,该图展示了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由图中自然带的名称和分布可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规律:热量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2)成因: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是产生这种分异的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1)规律: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2)成因:主要受从沿海到内陆不同的水分条件控制。
(3)分布:在中纬度大陆地区表现比较明显。
[特别提醒] 水平方向上,陆地自然带在低纬、高纬度地区都是横穿整个大陆地带,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更明显;在中纬度地区,陆地自然带只是在大陆东西两岸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更替,总体上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更明显。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垂直地域分异
(1)概念: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成因:热量状况、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规律:纬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2)表现: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
(1)自然带之间有明显界线。
( )
(2)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一定相同;气候类型一样,自然带一定相同。
( )
(3)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
( )
(4)任何区域都是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 )
(5)关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自然带大体上呈现与纬线平行伸展的条带状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热量状况的影响,其次才受水分的影响
C.中纬度地区从大陆滨海向内陆方向显示出各自然带的逐渐更替
D.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南半球的表现比北半球明显
提示:(1)× 自然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总是从这一带逐渐转变为另一带。
(2)× 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一定相同,比如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控制下都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气候类型一样,自然带不一定相同,比如温带大陆性气候控制下形成了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的因素除了纬度外,还有相对高度、坡向等因素,一般说来,相对高度越大、纬度位置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
(4)√ 地域分布规律上,叠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使地理环境更为复杂。
(5)C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自然带大体上呈现与经线平行,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条带状。北半球陆地宽广,水分在经度方向上变化很大,因而,自然带从沿海到内陆逐渐更替的现象远比南半球明显。]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倡议,赋予了丝绸之路全新的生命。重走丝绸之路,就是启动一部全新的世界史。2017年4月15日,由北京陶冶正和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全程策划的“大明重走丝绸之路”启动仪式在北京市丰台区中华名枣园举行。从山海关始发,经长城西出嘉峪关进入沙漠,沿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最终抵达罗马,全程两万公里。
问题1 (区域认知)参与者自西向东依次见到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主要有哪些?
提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问题2 (区域认知)途经线路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这些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东向西的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这些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及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归纳提升]
陆地自然带的影响因素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及大气环流、洋流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具体如下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醒] 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
气候是形成自然带的主导因素,自然带是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要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并不完全吻合。具体案例如下所示: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也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有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沙漠带,而是荒漠带。沙漠属于地貌景观,荒漠属于植被类型。
1.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
(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
A.海拔高
B.种源丰富
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
(1)A (2)C [第(1)题,根据经纬度信息判断,K岛位于马来群岛,岛上植被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与大陆上的热带雨林相比,K岛并没有种源优势和光照优势,海拔高也不是植被恢复迅速的优势因素。但K岛火山爆发带来的火山灰形成的土壤矿物质丰富,利于植被恢复。]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问题1 (综合思维)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
问题2 (综合思维)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归纳提升]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二者具体对比分析如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图示
分布典例
分布明显区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纬度不同,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非洲沿20°E南北方向的自然景观变化
低纬、高纬低平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离海远近不同,降水存在差异
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中纬度低平区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读下图两幅图,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中①、②、③三地的景观与图2依次对应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丙、甲、乙
(2)造成图1中三地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1)A (2)B [第(1)题,图1中①、②、③由沿海向内陆降水由多到少,植被由森林到草原再到荒漠。第(2)题,三地由沿海到内陆,距海越近降水越多,距海越远降水越少,自然景观随之变化,因此水分是造成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的地域分异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引起气温的差异,从而使山上与山下花开时期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
问题2 (综合思维)陆地自然带除了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诗中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外,还具有哪些规律?
提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问题3 (综合思维)马达加斯加岛东海岸为热带雨林气候,它的成因是什么?它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是因其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且沿岸地区有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这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归纳提升]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的因素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地,海拔每上升1
000
m气温下降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下图);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的因素
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
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迎风坡低,背风坡高。
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①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②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③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④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及其变化,但是某些地区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出现与地域分异规律不吻合的现象,其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表所示: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约束)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疏林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大陆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改变)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疏林草原景观(改变)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改变)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
热带草原带
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暖流的增温增湿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块状)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3.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
C.北半球低纬度地区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2)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 )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
C.西风
D.东南季风
(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山麓地带的原始地带性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林,因此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故选D项。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A、B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排除D项。故选C项。]
题组1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1.右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 )
A.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A [从图中遥感影像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位于西亚和北非地区,该区域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主要是热带荒漠带。]
题组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3.图中A—B—C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A 3.A [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降水量逐渐减少,自然带由森林变化为草原再变化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题组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四座山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如果图中四座山峰海拔相等,①②③④四地自然带类型由少到多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5.如果图中四座山峰海拔相等,则四地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4.C 5.B [第4题,直接根据图示的基带植被,进而可判断自然带数目。第5题,根据山地的基带植被判断,①位于温带;②位于亚寒带;③位于热带;④位于亚热带,进而可分析四地的纬度高低。]
教材P101活动:
提示:1.自然带: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苔原带等。随着纬度的增加,由南向北热量越来越少,出现热带、亚热带、寒带的不同分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自然带。
2.自西向东分布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近乎东西对称分布,从沿海到内陆,水分逐渐变少,出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南北延伸、东西更替)。
教材P104活动:
提示:略
教材P105活动:
提示:自然带类型可以从数量、具体种类的角度进行分析。据图看出,珠峰北坡自然带有四种,其南坡有七种。博峰南坡有六种,其北坡有七种。数量不同,种类也不完全相同。
分布上相同点:二者南坡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大都高于北坡,迎风坡一侧雪线低。
分布上的不同点:珠峰自下而上分别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冰川带,而博峰自下而上分别为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草甸带、冰雪带。
教材P106活动:
提示:1.仔细观察课本插图,可以看出整体上由南向北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进入秋季也较早。西北内陆晚于同纬度其他地区。东部季风区沿海晚于内陆。
2.由于各地所处位置不同、气候等要素不同,导致自然带不同,“秋色”有差异。
3.结合教材第106页插图,查阅地图册找到对应的地点,可以查到对应的“秋色”时间。
13/13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区域认知的一般方法。(地理实践力)2.通过数据分析、图表绘制,增强分析、归纳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3.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地理实践力,培育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一、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
主要要素
具体内容
地形状况
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情况、分布特征等
气候状况
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温度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植被状况
分析自然植被所属的类型及分布特征
水文状况
分析河流、湖泊、沼泽的分布概况,以及径流量及季节变化等
土壤状况
分析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
二、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
1.分析方法:有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
2.一般步骤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1.气候特征分析(以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为例)
(1)气温年较差大小顺序: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
(2)降水总量大小排序:广州>上海>北京>哈尔滨。
(3)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性特征: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北向南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小,降水总量越来越多。
(4)四个城市气候的一致性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寒冷)少雨(干燥)。
2.水文特征分析(以辽河、海河、淮河、西江为例)
(1)四条河流月均流量差异:南方河流月均流量总体上大于北方河流。
(2)四条河流月均流量变化特征的相似性:四条河流月均流量从1月到12月都是先增加后减少,水量最大的月份都在夏季。
3.其他要素特征分析
收集、查阅东部季风区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资料,说出各自的主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
4.多要素关系分析
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分析季风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5.综合分析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特征。
(1)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首先分析该地区的地形和气候。
( )
(2)对气候状况的分析主要分析其气温的高低和降水的多少。
( )
(3)对地形状况的分析主要是分析一个地区的地形类型。
( )
(4)文献查阅法不是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
( )
(5)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步骤是
( )
A.收集资料、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B.收集资料、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要素特征分析、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
C.收集资料、调查验证、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特征分析
D.收集资料、整体特征分析、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调查验证
提示:(1)× 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从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其主要的分析内容除了地形、气候外,还有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
(2)× 对气候状况的分析应是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其组合关系。
(3)× 分析地形状况包括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及其组合情况、分布特征等。
(4)× 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都是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常采用的方法。
(5)A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步骤是:收集资料→要素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整体特征分析→调查验证。故答案A正确。]
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
下图为我国两地区山脉与河流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分析甲、乙两图的自然地理特征应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提示:地形状况、气候状况、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
问题2 (区域认知)描述乙图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提示: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众多,流量大,水流急;以酸性红壤为主,较贫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广布,物种丰富;有色金属、磷矿等资源丰富。(合理即可。)
问题3 (综合思维)比较甲图中渭河和汉江的水文特征的异同。
提示:相同点:都有夏汛。不同点:汉江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归纳提升]
1.自然环境特征的描述方法
(1)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以××地形为主(最多写2种);②地势高低(哪边高,哪边低,走向);③起伏大小(相对高度大小);④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⑤特殊地形特征描述(如喀斯特地貌、海岸线平直等)。
(2)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主要是从河水结构、变化等入手,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
①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②水位(汛期):包括丰、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③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④结冰期: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低温时间越长,则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⑤流速(水能):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⑥凌汛:有无。
(3)河流的水系特征描述
长度、流向、流域面积大小、落差大小(水能)、河道曲直情况、支流多少、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4)气候特征描述: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描述。有时加上气候类型、积温多少、光照情况等。
气温:一般描述气温年较差大小、年均温高低。
降水:总降水量多少及季节分配。
(5)植被:描述出其植被类型、自然带,植被覆盖率高低。
(6)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
2.自然环境差异的形成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4)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5)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是对我国河西走廊地区葡萄酒盛誉的浓缩。右图为河西走廊某地区等值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甲地与法国南部的波尔多同位于全球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葡萄种植久负盛名。甲地与波尔多气候相似之处表现在( )
A.气候类型相同
B.距海近,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
C.夏季气候炎热,日照充足
D.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葡萄生长
(2)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降水较少,降水自南向北递减
B.受地形影响,年降水量达2
000
mm
C.西部地区降水比同纬度东部地区少
D.东北部受冬季风影响大,降水量最大
(1)C (2)A [第(1)题,法国波尔多距海较近,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阳光充足,冬季温和多雨;河西走廊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冬季寒冷干燥。两地相似的气候特征是夏季气候炎热,日照充足。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地区降水较少,降水自南向北递减;图示地区39°N沿线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降水多。]
题组1 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和一般步骤
1.对区域自然环境分析内容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角度分析
B.地形仅从地貌的基本形态分析即可
C.水文状况要考虑河湖等的分布、流量及季节变化等
D.气候不仅考虑类型还要分析温度及降水的变化组合关系等
B [地形状况的分析不仅要分析地貌的基本形态,还要分析其组合情况、分布特征等。]
2.下列分析区域自然环境时不正确的方法是( )
A.文献查阅
B.实地调查
C.综合思维
D.个案推广
D [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而开展。]
3.下列对于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步骤,说法正确的是( )
A.收集资料时只需收集区域的地形、气候的相关资料即可
B.要素特征分析是分析各要素的平均状况
C.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只是进行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分析
D.整体特征分析是分析区域内相对一致但与其他区域明显不同的特征
D [收集资料是收集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各个要素的数据、影像、地图等资料,收集对区域自然环境开展的综合调查与分析的资料。要素特征分析是分析各要素的平均状况、地域分布和季节变化等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既要进行两个要素间的关系分析,又要进行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故只有D项正确。]
题组2 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王教授在日记中写道:“早晨出门,天昏暗。强劲的东风刺骨般寒冷,气温约在零下40
℃以下。这季节,在我的家乡江南丘陵,乡亲们大概正忙着收割早稻了。”据此完成4~6题。
4.日记中记述的这天早晨,王教授在( )
A.漠河
B.喜马拉雅山
C.北极地区
D.南极地区
5.(易错题)王教授家乡的自然土壤是( )
A.灰化土
B.棕壤
C.红壤
D.砖红壤
6.下列果树适宜在王教授家乡种植的是( )
A.芒果
B.荔枝
C.龙眼
D.柑橘
4.D 5.C 6.D [第4题,江南早稻收割时间为7月,此时王教授所在地区天昏暗,受东风控制,气温在-40
℃以下,为极地地区冬季,7月南半球为冬季,即为南极地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第5题,根据所给资料可知,王教授的家乡在江南丘陵地区,本地区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土壤为红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受其他选项干扰。第6题,王教授的家乡在江南丘陵,当地适宜种植柑橘,而芒果、荔枝和龙眼属于热带水果,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教材P115活动:
提示:1.依据课本插图完成。
2.降水从总量找差异;气温从年平均气温高低和气温年较差总结特征。
3.皆为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于夏季。皆为夏季高温,冬季温度低。
教材P116活动(上):
提示:1.可以是柱状图、折线图等,依据提供的数据设计合适的纵坐标数据大小。
2.从表中直接能读出差异。南方河流月均流量总体上大于北方河流。与雨季的长短、夏季风的控制时间长短有关。
3.四条河流月均流量基本上是从1月到12月是先增加后减少。主要是受夏季风的影响有关,它们皆位于季风气候区,每到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流量大。
教材P116活动(下):
提示:1.读图可以获得数据。
2.依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例如1?A?漂灰土;2?B?暗棕壤等等。
3.动手绘制即可。
4.绘制完后,分析关系。
5.从整体性角度,分析各个要素的关系。
教材P117活动:
提示:1.东部季风区自南向北热量减少,体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中的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根据气候与植被的密切关系,可以划分为北部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及南部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最冷月均温低于零度),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降水量小;受气候影响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植被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含沙量一般较大。其南部:夏季气温高,冬季较低(月均温大于零度),夏季降水量大,冬季相对较小;受气候影响,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的流量大,无冰期。
3.我国东部季风区,由于距海近,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水土流失较严重,地貌多沟壑,植被以森林为主,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较显著。
9/9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三个表现,并运用有关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地理实践力)3.感受自然环境的整体美与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兴趣,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二、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内在关联性的表现
(1)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任何一个要素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
从区域尺度看
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四、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表现
从全球角度看
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
从区域角度看
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是统一的
(1)阳光不属于自然环境要素。
( )
(2)某一要素受到外界干扰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要素。
( )
(3)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 )
(4)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种种灾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 )
(5)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体现了
( )
①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②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③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提示:(1)× 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 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4)√ 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使上升流减弱,海区水温升高、鱼类减少,降水增多、洪涝发生,为水文、气候、生物要素的相互作用。
(5)B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要素的内在关联性、环境特征的一致性、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从全球角度来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体现了发生发展的统一性,故B项正确。]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图1 树袋熊
图2 澳大利亚地形分布
问题1 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提示:树袋熊集中分布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同样适合人类居住。人类分散居住,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对树袋熊的栖息地的破坏程度加大。
问题2 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提示:人类活动使树袋熊栖息地中的桉树遭到破坏,从而使树袋熊的食物短缺,栖息地消失,影响树袋熊的生存。植被破坏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归纳提升]
1.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因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例如:撒哈拉沙漠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从区域角度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例如:
1.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1)~(2)题。
(1)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a
B.b
C.c
D.d
(2)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a
B.b
C.c
D.d
(1)A (2)B [第(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径流量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与河流流域内的气候密切相关。松花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而珠江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两条河流由于气候不同,水文特征不同。第(2)题,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形态,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图中箭头b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综合思维——自然环境中的“蝴蝶效应”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是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据此完成(1)~(2)题。
(1)“蝴蝶效应”同时反映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哪种特性( )
A.要素的内在联系性
B.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C.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D.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2)按照“蝴蝶效应”的原理,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导致下游河道淤积 ②导致下游易发生洪涝灾害
③下游地下水位下降 ④下游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素养立意] 本题通过“蝴蝶效应”考查了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
(1)C (2)C [第(1)题,“蝴蝶效应”反映了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符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发生发展的统一性。第(2)题,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碱化。]
题组1 要素的内在关联性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易错题)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1.A 2.C [第1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地表环境整体性。第2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本题易错选A项。]
题组2 环境特征的一致性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此回答3~4题。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B.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剧烈
C.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D.植物稀少,土壤瘠薄
4.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 )
①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 ②自然环境具有差异性
③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④某一要素的改变将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C 4.C [第3题,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典型的特征,气候干旱,降水较少,植被稀少,土壤瘠薄,风力作用较强,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剧烈,化学风化微弱。第4题,内蒙古、青海等地大量挖掘发菜、甘草,导致植被破坏,环境恶化,反映了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将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题组3 发生发展的统一性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据此完成5~6题。
5.(易错题)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6.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5.B 6.C [第5题,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气温低,土壤多冻土,冰川广布,所以①为气温低,排除A、D项;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进入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②为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C不符合,故选B项。第6题,青藏高原因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A正确;高原内气温低,积雪多,冰川广布,成为很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B正确;高原气温低,土壤发育条件差,土层薄,土壤贫瘠,多冻土,C不符合;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食草、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D正确。故选C项。]
教材P109活动:
提示:1.自然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围绕这五大要素,结合考察的实际地点,描述相应的特征。
2.可以选气候对地貌、气候对水文等来说明。假如我们家乡位于沂蒙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季,降水时节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侵蚀严重,所以多冲沟(地貌);河流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故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夏秋季等。
教材P110活动:
提示:1.青藏高寒区环境的一致性就是高寒,高寒的气候影响了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表现为河谷农业,人口城市集中于河谷地带,植被多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东部季风区由于是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被多以森林为主,其北部出现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其南部多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明显;地貌多以流水作用为主;土壤受侵蚀较为严重。
2.同理分析热带雨林及寒带冰原带,不再展开叙述。
教材P112活动(上):
提示:以青藏高寒区为例。青藏高寒区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晴天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故出现高寒的特点。
教材P112活动(下):
提示:1.火山喷发,形成许多喷出岩,使地貌发生变化。火山喷发释放大量热量,改变了当地气温,冰川融化,进而使河流水文(流量)特征发生变化。火山灰沉积后形成肥沃的土壤。火山灰掩埋地表植被,使其短时间内出现死亡。
2.冰岛纬度高,北部气候寒冷,南部年均气温也较低。地表冰川广布,以苔原景观为主,土壤多冻土,河流水量较小,冰期长。
9/9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建议用时:30分钟)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适合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A 2.B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该地区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第2题,该地区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
下图为某区域要素联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形成红色沙漠
C.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3.A 4.C [第3题,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P环节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易分解,形成贫瘠的红壤。]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中心“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6.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5.C 6.C [第5题,根据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可知,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根据图中所示的中心“甲”一旦破坏产生的影响,分析甲可能是森林破坏,C对;人口数量增多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直接产生影响,A错;气候变化不能直接影响土壤肥力,B错;围湖造田与水土流失加剧无直接因果关系,D错。第6题,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要素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C对;没有反映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A、B、D错。]
7.读青藏高原隆起前后大气环流图和相关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青藏高原时的环流状况。
材料二 高原季风环流纬向剖面示意图。
1月 7月
材料三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材料三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A.阻挡了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
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
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这种特性表现在: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背景,考查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1)题,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的轮廓,加强了亚洲季风,使东亚和南亚成为全球最强盛的季风气候区,西亚、中亚地区成为“干旱中心”;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亚气流,使中亚和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向东运输,形成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而使黄河泥沙淤积。第(2)题,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这种特性表现在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答案](1)C D A B
(2)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 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教师备选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a、b、c、d表示:①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②降水增加,③空气湿度增大,④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a、b、c、d对应的序号分别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①④②③
D.①③④②
2.框图反映的主题是( )
A.农业生产的地域性
B.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D.自然界的水循环
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关系判断,土壤湿度增大会使地面植被覆盖率增加;地面蒸发增多及蒸腾作用加强会增加空气湿度,蒸腾作用增强也会导致降水增多;最高温度降低会使大气温度变化幅度减小。第2题,图中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3.B 4.A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因素。比较三个阶段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可能因素是地壳运动,所以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图中看不出来。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完成5~6题。
5.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6.(易错题)下列各项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碱化现象
5.B 6.D [第5题,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故选B。第6题,土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约为800
mm,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此成为盐碱地。故选D。本题易错选A选项。]
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7~8题。
7.近二十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森林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8.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 )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水库面积增加 ③经济林面积增大 ④灌溉面积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C 8.B [第7题,2012年与1990年相比,该河流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8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3世纪以前,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沃,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然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
材料二 据《汉书》记载,罗布泊“为西域巨泽……东西二百余里,南北宽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后来,罗布泊北移,胡杨树枯死;同时人们为增加田地烧荒,砍伐林木,罗布泊不断萎缩、干涸……接着,狂风肆虐,流动沙丘逼近。楼兰城水源枯竭,居民弃城而走,楼兰城被沙丘掩埋。今天的罗布泊炎热、寒冷、干燥、风沙四起。
材料三 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
(1)说明材料体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2)楼兰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怎样的联系?人类在其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含义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第(2)题,全球气温升高、蒸发增强,楼兰地区更加干旱,罗布泊干涸、楼兰消失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气候的变化。
[答案](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二是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蒸发增强,使干旱地区更干旱,因此,楼兰的消失、罗布泊完全干涸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自然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人类活动起加剧作用。
8/8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建议用时:30分钟)
下图为非洲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陆地自然带类型)。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自然带更替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光照
2.①②两地自然带类型相同,影响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是( )
A.人类活动
B.海陆位置
C.洋流因素
D.大气环流
1.A 2.D [第1题,图示为非洲大陆部分自然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甲、乙、丙、丁自然带依次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热量。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两地自然带类型相同,都为热带雨林带,影响其形成的共同因素是大气环流。]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垂直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4.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3.A 4.D [诗中描写的是我国北方还有冰雪的时节,江南的杏花已开,描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的基础是热量。]
右图示意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为( )
A.草原
B.荒漠
C.针叶林
D.针阔混交林
6.(易错题)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其主导因素是( )
A.纬度
B.洋流
C.地形
D.季风
5.A 6.D [第5题,我国北方地区自东向西,距海渐远,由于降水量越来越小,植被类型从东到西依次为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贺兰山以西降水量小于2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荒漠,②介于落叶阔叶林与荒漠之间,应为草原。第6题,森林植被一般分布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但是我国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小,而南部季风气候区东西跨度较大,导致我国东部森林植被的东西宽度在南北方向上发生变化。本题易错选B项。]
读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荒漠
8.(易错题)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热量
C.海拔
D.土壤
7.B 8.A [第7题,四川省位于亚热带,山地基带的植被类型应与该纬度地区对应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即为常绿阔叶林。第8题,图中可以直观看出,该山地东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西坡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所以造成该山地东西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本题易错选B项。]
9.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气候。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它们都是由于________形成的。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解析] 解题时应根据每一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洋流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C和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和H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4)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中纬度大陆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和植被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山脉东侧山麓地带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2.导致图中山脉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1.B 2.C [第1题,图中山脉西侧山麓植被是落叶林,说明纬度是温带地区,可排除A、C选项;图中山脉东侧山麓为温带荒漠,其对应气候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而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是落叶阔叶林,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第2题,图中山脉西侧是落叶林,东侧是荒漠;西侧靠近海洋,东侧位于内陆一侧,可见来自海洋的水汽在山脉西侧形成了地形雨,而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故而形成了植被类型的差异,可排除A、B、D选项,正确选项为C。]
下图为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图中①~⑧分别表示不同的自然带。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⑤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特征最可能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4.(易错题)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①→②→③→④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③→⑥→⑦→⑧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3.D 4.C [第3题,从图中信息可知,⑤自然带热量收入较高,干燥指数中等,最可能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第4题,①→②→③→④自然带干燥指数差别不大,即水分条件相似,热量条件差别极大,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项和B项均错;③→⑥→⑦→⑧自然带的热量条件基本没有差别,水分条件差别极大,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本题易错选B项。]
下图为我国两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乙山地垂直带谱中,①自然带最有可能是( )
A.落叶阔叶林带
B.草原带
C.荒漠带
D.雨林带
6.造成甲、乙两山地自然带基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5.A 6.C [第5题,结合题目和所学知识可知,①自然带位于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因为山地植被随海拔升高耐寒程度提高,所以①处植被应为落叶阔叶林,其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第6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地位于不同纬度地区,甲山地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乙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乙山地的热量条件好于甲,所以造成两地自然带基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7.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自然带从⑤~①表示的是自然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有无分布?请简述原因。
(4)图2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图1中的__________(填序号)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然带⑤在__________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的__________地区。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第(2)题,该自然带分布图综合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受海陆分布的影响,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
第(4)题,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第(5)题,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⑤为热带雨林带,其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
[答案]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无。 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位于西风带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少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7/7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建议用时:30分钟)
某校地理王老师要求学生在网络课堂就珠江和黄河这两条河流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并列表比较这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点。据此完成1~2题。
1.假如你是其学生中的一员,你认为分析其水文特征收集的资料应包括下列中的( )
①河流长度 ②流量 ③含沙量 ④流向 ⑤汛期 ⑥支流多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2.下列关于黄河和珠江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黄河长度小于珠江
B.黄河流量大于珠江
C.黄河汛期比珠江长
D.黄河含沙量大于珠江
1.C 2.D [第1题,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凌汛等。水系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河流长度、流向、河道弯曲程度、注入的海洋、支流多少及分布等。故C正确。第2题,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长于珠江,但流量远小于珠江。珠江汛期比黄河长,含沙量远小于黄河。故D正确。]
3.读海南岛区域图。下列对该岛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 )
A.地势中南高四周低,地形以山地为主
B.气候特征为全年高温多雨
C.水系为向心状,河流流量较大
D.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A [海南岛地形中部为山地四周为平原,地势中高周低,山地面积大于平原,A对;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为雨季,B错;受地形地势影响,水系呈放射状注入四周海洋,C错;当地植被为热带季雨林,D错。]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完成4~6题。
4.(易错题)上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5.关于上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6.深秋时节,一位旅游者从上图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4.D 5.C 6.B [第4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④是我国西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海拔较高,适宜茶树生长,故D项正确;①是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终年干旱少雨,不适合种植水稻,故A项错误;②是我国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不会出现草原放牧的景象,故B项错误;③是我国的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不适宜翠竹生长,故C项错误。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进行正确的区域定位。第5题,③区河流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并且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有结冰期,故C项正确;①区是我国西北地区,该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汛期在夏季,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故A项错误;②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降水多,夏汛长于春汛,故B项错误;⑥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夏季降水多且时间长,汛期长,冬季降水量较少,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故D项错误。第6题,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旅游者出发时看到落叶纷飞,满目金黄,处于北方,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阔叶林,可能是②地或③地;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应是到了我国的西南地区,即④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及南侧相邻的汉江谷地,素有“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之美誉。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世界自然基金会称为“全球第83份献给地球的礼物”。
(1)读图,比较110°E以西秦岭南、北两坡的地势特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北坡地势特征的成因。
(2)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自源头至丹江口为汉江上游。分析秦岭对汉江上游干、支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解析] 第(1)题,结合地形图可知,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长而和缓。北坡短而陡峭并有断崖是由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运动使秦岭和渭河平原之间形成断裂带,秦岭一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陡崖。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包含河流流量、含沙量、汛期、冰期、流速等。秦岭是中国重要的界线,汉江发源于秦岭南测,秦岭南坡有丰富的降水,故河流径流量大;同时冬季风在秦岭的阻挡下难以南下,使汉江谷地冬季均温高于0
℃,河流没有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使河流含沙量少;秦岭南坡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流速较快。
[答案](1)北坡短而陡峭,南坡长而和缓;秦岭与渭河平原之间形成断裂,秦岭一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陡崖。(2)汉水上游流经秦岭南侧,秦岭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秦岭阻挡冬季风南下,汉水谷地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上,河流无结冰期;秦岭南坡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秦岭南坡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大,水流急。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某流域部分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地区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B.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降水少,冬夏温差大
D.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无结冰期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小
D.夏季汛期长
1.A 2.B [第1题,图示位置为黄土高原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风影响,寒冷干燥。故选A。第2题,河流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冬季结冰,夏季汛期短,流量季节变化大。故选B。]
读我国三江并流图,回答3~4题。
3.三江并流地区突出的地形特点是( )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B.南高北低,横断东西
C.板块挤压,地壳抬升
D.流水侵蚀、切割作用
4.图示地区河流的水系特征之一为流域面积小,其主要原因是( )
A.河流水流湍急
B.受地形影响,降水量小
C.受地形限制,两岸陡峭
D.该河为地上河
3.A 4.C [第3题,根据图中河流信息可知,三江并流地区突出的地形特点为山河相间、北高南低、山高谷深;流水侵蚀、切割作用是三江并流形成的外力作用,板块挤压、地壳抬升是其形成的内力作用,它们不是地形特点。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河流水系特征的成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江并流地区河流水系流域面积小主要是受地形限制,两岸陡峭。]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5~6题。
5.(易错题)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6.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5.D 6.B [第5题,图中展现的河流、桥梁、船舶、岸边的垂柳和飞燕、临水而建的江南传统民居,这是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居民点景象。珠江三角洲虽然炎热多雨,但也没有图中的民居。本题易错选C项。第6题,在已经判断出所在地区为长江三角洲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条件是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读下图,完成7~8题。
7.
图示地区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 )
A.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
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
C.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
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
8.关于该地区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
B.河流短小,多季节河
C.冬季经常受寒潮的侵袭,降温剧烈
D.地势平坦,沙漠广布
7.D 8.A [第7题,由图中经纬度及主要地理事物可知此地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都弱,故气温日较差大;又因是较低纬度的高原,故年较差小。第8题,青藏高原以草原、高寒草甸等植被为主;此处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该地区地势高,冬季寒潮不易影响到;该地冰川广布。]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甲为台湾岛等高线和城市分布图,图乙、图丙分别为高雄市和郑州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分配图。
图甲 台湾岛等高线地形图
图乙 高雄 图丙 郑州
(1)根据图甲描述台湾岛的地形特征。
(2)根据图甲分析台湾岛的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3)阅读分析图乙和图丙,比较高雄与郑州在气温和降水量上有什么异同。
[解析] 第(1)题,分析地形特征要从其地形、地貌及分布、地势起伏大小及走向综合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台湾岛内多山地,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势东高西低。第(2)题,据图可知,台湾岛的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第(3)题,相同点在于高雄与郑州均为季风气候,因此两地均夏季高温多雨。不同点在于高雄纬度低,临海,受海洋影响大。故高雄年平均气温比郑州高,年气温变化比郑州小,年降水量比郑州多。
[答案](1)多山地,平原少(多分布在台湾岛西部沿海);台湾山脉集中分布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势总的来看是东高西低。
(2)西部平原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3)相同:两地都是夏季高温多雨。 差异:高雄年平均气温高于郑州,年气温变化小于郑州,年降水量比郑州多。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