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单元 地球运动的意义(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12 06:53:19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示N极点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B.②地所在经线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①地位于⑤地的东北方向
D.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
2.与②地相比,⑤地地球自转的(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大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小
C.角速度相等,线速度较小
D.角速度较小,线速度相等
1.D 2.C [第1题,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结合图示信息可知,②地所在经线为135°E,它不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结合经纬网可知,①地位于⑤地的西北方向,⑤地位于③地的西南方向。第2题,⑤地纬度比②地高,所以⑤地线速度小于②地;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角速度都约为15°/h,所以⑤地角速度与②地相同。]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3~4题。
3.下列四地中,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关于晨昏线(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晨昏线(圈)将地球划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
B.晨昏线(圈)上的太阳高度永远是0°
C.晨昏线(圈)在地球表面上由西向东推进
D.晨昏线(圈)任何时候都将地球平分
3.B 4.C [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可知图中①地、③地、④地都位于晨线上,只有②地位于昏线上,即选项B正确。第4题,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发出的又是平行光线,因此任何时候地球都会被划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界线称为晨昏线,该线上的太阳高度始终是0°;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晨昏线在地球表面上由东向西推进;晨昏线(圈)是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沿EF断面的是(  )
6.该河段的主航道位于(  )
A.①—F—③
B.②—E—④
C.②—E—③
D.①—F—④
5.B 6.C [第5题,在河道弯曲处,受流水的惯性影响,凹岸流速快,侵蚀严重,河流堤岸较陡,而在河流的凸岸则相反;E处位于凹岸,剖面较陡,F处位于凸岸,剖面较和缓,故B剖面图符合EF断面情况。第6题,图示中该河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②处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航道深;受流水的惯性作用的影响,位于凹岸的③处、E处流速快,侵蚀严重,航线应从该处通过,故C项正确。]
7.读地球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
(2)在图中添画出太阳光线。
(3)为________线,其中是________线,是________线。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时针。
(4)有一发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炮弹将落在EF线的________(填“东”或“西”)侧。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而图中所标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因此该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N点在赤道上,P点在南极圈上,结合地球顺时针自西向东自转的方向,可判断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第(2)题,根据图中昼夜半球的分布状况及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可知太阳光线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由图可知,为晨昏线,再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为晨线,为昏线。第(4)题,根据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可知炮弹从E点射向F点方向,将落在EF线的东侧。
[答案](1)南 东南 (2)画图略(光线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逆 (4)东
[教师备选题]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1.C 2.D [第1题,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此判断该区域位于南半球;赤道的线速度为1
670千米/小时,纬度60°处的线速度等于赤道的一半,据此判断该区域位于中纬度。第2题,根据图中等值线的凸出方向,判断出a点的线速度小于b点,原因可能是b点地势较高,转动半径大。]
3.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3时56分4秒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D [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如果地球不自转,仅有公转,那么昼夜交替仍然存在,但是周期将变长,昼夜温差将变大,不利于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的是物体原来的受力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后物体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4~5题。
4.A、B、C、D、E五处箭头所表示的物体实际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AB
B.BD
C.DE
D.AE
5.该图示反映的地理规律不能解释(  )
A.河流泥沙的沉积与冲刷
B.洋流的偏向
C.长距离运行的火车对铁轨的摩擦
D.黄河泥沙含量大
4.B 5.D [第4题,本题考查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第5题,该图反映了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规律,黄河泥沙含量大与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关,与地转偏向力无关。]
6.(易错题)下面是两条大河河口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按一般规律,小岛最终将与河流哪一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左图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冲刷严重,左岸沉积作用显著。右图位于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冲刷严重,右岸沉积作用显著。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判断左右时,应顺着河流流向看。]
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读图,完成7~8题。
7.(易错题)据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  )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北极地区
D.南极附近
8.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  )
A.1个多小时
B.3个多小时
C.5个多小时
D.7个多小时
7.A 8.B [第7题,北半球观测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数。由图示信息可知,当地观测北极星高度很低,说明其所在位置的纬度很低,位于低纬度地区。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北极星的高度与当地地理纬度相当,且只能在北半球观测到。第8题,观察者看到恒星的视运动其实是地球自转的反映。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为15°/h,据此可计算出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3个多小时。]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________(填“北”或“南”)半球,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站在C地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的时间是(  )
A.19时56分4秒
B.7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
D.8时3分56秒
(3)比较A、B、C、D四地的角速度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A、B、C、D四地的线速度________,反映的线速度的分布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方向,所以A应为北极点,故此图表示北半球。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由题意可知C地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小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应在今天晚上7时56分4秒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地方均相同,大约为15°/h;地球自转线速度除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1)北 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2)A
(3)A(4)D>C>B>A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7/7第一节 地球自转的意义
第1课时 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借助地球仪演示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理实践力)2.理解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综合思维)3.通过对地球自转特征与地理意义的学习,认识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人地协调观)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如图A)。
(1)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B)。
(2)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C)。
2.周期:时间约为23时56分4秒(旋转360°),称为1恒星日。
3.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约为15°每小时
线速度
赤道上最大,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图表点拨] 教材第2页图1-1-2,该图展示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大约每小时转动1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随纬度不同而变化,赤道上最大为1
670
km/h,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不同纬度的线速度为赤道的线速度乘以该纬度度数的余弦。例如:北纬60°纬线的线速度=1
670
km/h×cos
60°=837
km/h。
[易误点拨] 同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一定相同是错误的。因为地球自转线速度除受纬度影响外,还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二、产生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1)成因
(2)界线: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
2.昼夜交替
(1)成因:地球自转。
(2)周期:为24小时,称为1太阳日。
(3)影响
对自然环境
周期长短适宜,使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
对生产、生活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
[图表点拨] 教材第3页图1-1-4,该图展示出: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为昼半球;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晨昏圈把地球平均分成两部分。
三、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产生: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除在赤道外,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象;这种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
3.意义: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的实例有很多。例如,对气流、河流等有较大影响。
(1)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
(  )
(2)全球各地角速度都一样。
(  )
(3)由于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现象。
(  )
(4)晨昏线在地表表现为自西向东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  )
(5)地球上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地方为
(  )
A.北极点  
B.南极点
C.赤道
D.北回归线
提示:(1)× 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3时56分4秒。
(2)× 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0,除南、北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都约为15°/时。
(3)× 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特点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没有必然的联系。
(4)× 晨昏线在地表表现为自东向西运动,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5)C [地球上只有赤道上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在赤道上做水平运动的物体不发生偏转。]
 晨昏线及其特点
将一盏电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如下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假如被照亮的部分为昼,未照亮的部分为夜,那么昼与夜的分界线是线还是圆?它能否平分地球?
提示:是圆。能平分地球。
问题2 (地理实践力)自西向东拨动地球转动,P点将进入白天还是黑夜?
提示:进入白天。
[归纳提升]
1.晨昏线定义与图标
晨昏线就是太阳照射地表所形成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是由晨线、昏线组成的,故又称晨昏圈。如下图所示。
2.晨昏线的特点
(1)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2)晨昏线(圈)所在平面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3)永远平分赤道。
(4)春、秋分时与经线圈重合。
(5)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6)在地表表现为自东向西运动,速度为15°/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3.晨线、昏线的判断方法
(1)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半圆线为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半圆线为晨线。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
(2)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昼夜分界线为晨线,地方时为18时的昼夜分界线为昏线。
(3)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的界线为晨线,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的界线为昏线。
1.比较下面四幅图(注:甲、乙、丙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丙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地区),回答(1)~(2)题。
甲     乙       丙
(1)下列对各图中晨昏线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的AC为晨线
B.乙图中的AO为昏线
C.丙图中的AB为昏线
D.丙图中的CD为晨线
(2)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的经度间隔为(  )
A.360°  
B.180°
C.90°
D.不确定
(1)A (2)B [第(1)题,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是晨线,由昼入夜的是昏线,因此甲图中AC为晨线,乙图中AO为晨线,丙图中AB为晨线、CD为昏线。第(2)题,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因此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的经度间隔为180°。]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
2019年10月14日上午,G6926次动车组从临沂北站徐徐驶出,8时55分,列车到达日照西站。临沂北站到达日照西站的时间大约在半小时左右。9时14分左右,列车到达两城站,并以300千米的时速向曲阜东站奔驶。标志着这条纵贯沂蒙革命老区的鲁南高速铁路正式进入开通前的试运行阶段。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从临沂北站向日照运营的高铁哪一侧的铁轨磨损较严重?
提示:在北半球,自西向东运行的列车,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南侧的铁轨更易受到磨损。
问题2 (综合思维)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与地转偏向力有关?(举2个例子)
提示:流水对两岸冲蚀程度不同、洋流的流向、气流的偏转等。
[归纳提升]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原理应用
①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冲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图:②炮弹的发射及确定物品的空投方位③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④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的判断方法
(1)歌诀法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2)“左右手”演示法
具体方法为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图所示,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方向。
2.下图为某一河段的剖面,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读图,回答(1)~(2)题。
(1)此河流位于(  )
A.南半球    
B.北半球
C.赤道上
D.回归线上
(2)若此河流是一条自东向西流动的河流,它哪一岸的河堤需要特别加固(  )
A.南岸
B.北岸
C.东岸
D.西岸
(1)B (2)B [第(1)题,从剖面图可以看出,河流右岸受到冲刷,而左岸发生沉积,由此判断该河流为北半球河流。第(2)题,如果此河流是自东向西流,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北岸的河堤受冲刷较重,需要特别加固。]
地理实践力——傅科摆
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在法国巴黎先贤祠做了一次摆动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地球在自转。傅科在圆屋顶中央悬挂了一个摆,在摆的下方安置了一个沙盘。在摆运动时,摆尖在沙盘上划出痕迹,沙盘就记录下摆的运动轨迹。在实验中,摆动轨迹在沙盘上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说明摆动方向在不断变化。按照惯性定律,悬挂在空中的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性质,因此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应是地球沿逆时针方向自转造成的。
下图是傅科摆所证明的地理现象,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
甲   乙     丙    丁
A.甲   B.乙   C.丙   D.丁
[素养立意] 本题通过傅科摆所证明的地球逆时针自转为切入点,考查地转偏向力对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力。
B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受此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受河水冲刷严重,南岸受冲刷较轻,泥沙易沉积;南半球左岸受冲刷较严重,右岸多形成沉积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题组1 地球自转的特征
读图,回答1~3题。
A    B    C    D
1.上面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①、②、③、④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3.(易错题)在②地某天文台观察一恒星,于2019年3月21日21时将天文望远镜对准该恒星,若望远镜不做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是(  )
A.21时
B.21时3分56秒
C.20时3分56秒
D.20时56分4秒
1.A 2.A 3.D [第1题,A图为地球侧视图,根据图中“N”的标注位置可知,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A图正确、B图错误。C、D为俯视图,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应为逆时针,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应为顺时针。第2题,①点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在四地中线速度最大。第3题,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间隔为一恒星日,即地球自转的周期,时长是23时56分4秒。]
题组2 产生昼夜交替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4~5题。
4.图中四点处于黄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易错题)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B 5.D [第4题,由于昏线是沿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所以图中四点只有②点处在昏线上。第5题,晨昏线所在的平面始终是与太阳光线垂直的,所以图中四点所在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都是垂直的。本题错选的原因是忽略了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这一特点。]
题组3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6.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B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如图所示,②④在初始运动方向上出现了向右偏转,因此选项B正确。]
教材P4活动:
提示:1.入射光线与晨昏圈所在平面垂直。
2.利用相对运动知识分析。晨昏圈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被光线照亮的一侧为白昼,光线照不到的一侧为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同一点在不同时间会处于不同的半球(昼夜半球),从而就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材P6活动:
提示:1.读图,结合图例,重点看河口沙坝的位置。距今7
000年以来,长江河口的位置不断向海洋推进(向东南推进)。
2.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长江在地转偏向力的长期作用下,江的右岸被侵蚀,而左岸则不断堆积,因此,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崇明岛不断向北移动,长江口的河道不断向南移动。
3.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到达入海口附近,流速变慢,泥沙易沉积。河流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的左岸更易出现泥沙淤积。
7/11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30分钟)
中国某些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间”字可解读为“门里有日午间到”,午间即正午。读下图,回答1~2题。
1.在我国北方,图示房屋门的朝向是(  )
A.东 
B.南   
C.西   
D.北
2.在我国北方,一年中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达到最大时的日期出现在(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B 2.D [第1题,根据材料中汉字造字知识,“间”即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从图片上看,该地正午阳光是斜射,也就是此日该地位于直射点所在纬线的北面或南面,此时该地位于直射点的正北或正南方向,阳光能照射进门,所以门的朝向为正南或正北。材料表明该地为我国北方,则正午太阳在正南,门应该朝向正南。第2题,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日期是不同的,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也不同,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太阳高度最大,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最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小值,射入门内的光照面积最大。12月份,是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月份,因此,屋内正午阳光照射面积在一年中最大。]
李某乘车在莆田街道上等红灯时,随手拍下了前方的太阳能红绿灯。下图为拍摄的红绿灯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李某车辆行驶的方向为(  )
A.正南
B.正北
C.正东
D.正西
4.如果可以通过电脑调控太阳能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获得最多的太阳辐射能,该太阳能板一年中调整角度范围是(  )
A.90°
B.66°44′
C.23°26′
D.46°52′
3.B 4.D [第3题,太阳能红绿灯上的太阳能光板要面向太阳,即朝向南方,图中为李某在乘车时等红绿灯拍的照片,可知此时李某车辆正在向北行驶。第4题,莆田位于北半球,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小;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大,因此该夹角的调整范围就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即46°52′。]
下图为某地住宅建筑冬夏正午日照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易错题)该地可能是(  )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南缘
C.巴西高原
D.北美洲五大湖地区
6.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对室内光热的影响有(  )
①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 ②冬至到春分,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增大 ③春分到夏至,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 ④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D 6.C [第5题,根据图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且太阳光全是从南方照射进入室内,可以推出该地位于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的地区。本题错选的原因主要是不能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所表示的内容。第6题,根据上题可知,图中正午太阳高度大的光线是该地夏至日正午的光线,正午太阳高度小的光线是该地冬至日正午的光线,仅考虑地球运动,图示窗户、屋檐搭配利于夏季遮阳,冬季采光,冬至到春分,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室内的日照面积逐渐减小;春分到夏至,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屋檐的遮阳作用逐渐增强;因而该房室内冬暖夏凉,有利于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甲、乙、丙为我国某地300
m×300
m范围内新建居民区的三个规划方案。三个方案中①~⑥为居民楼,且序号相同的居民楼长宽一致,黑色阴影为居民楼影长,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回答7~8题。
甲(1月14日
12:00) 乙(1月14日
12:00)
丙(1月14日
12:00)
7.据图推断该地最可能位于(  )
A.松嫩平原
B.塔里木盆地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
8.下列关于各方案中楼高和楼间距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高度一致
B.⑤号居民楼在乙方案中最低
C.乙方案中的①②号居民楼间距小于丙方案
D.甲方案各楼间距与乙方案各楼间距不同
7.A 8.C [第7题,读甲、乙、丙三个方案图可知,北京时间12时时,该居民区楼房影子朝向东北方向,由此可判断此时该地地方时大于12时,在120°E以东,最可能位于松嫩平原。第8题,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影长大于甲方案,故在乙方案中①号居民楼较高,同理可判读出⑤号居民楼在丙方案中最低;乙方案中①②号居民楼楼影较丙方案短,故楼高度低,楼间距小于丙,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方案和乙方案中的居民楼间距相同,楼高不同。]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         乙
(1)在甲图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标出夜半球。
(2)甲图是__________(日期)前后的地球光照图,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__,对应在乙图中的位置应该是①②③④中的__________。
(3)此时A地的太阳高度为__________。此日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__________。
(4)在乙图中__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快,在乙图中__________点附近时,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较慢。
(5)在②点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间的夹角为__________,此时,黄赤交角为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晨昏线应与太阳光线垂直并且平分赤道。第(2)题,由甲图判断为冬至日,对应乙图中④位置,④为冬至日,①为春分日,②为夏至日,③为秋分日。第(3)题,甲图中的A点位于赤道与晨昏线的交点上,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应为:90°-23°26′=66°34′。第(4)
题,在④点(冬至日)附近接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在②点(夏至日)附近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第(5)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都是66°34′,黄赤交角是23°26′。
[答案](1)略 (2)12月22日 冬至 ④
(3)0° 66°34′
(4)④ ②
(5)66°34′ 23°26′
[教师备选题]
某校(23°26′N)高中生,中午前后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利用一根标杆,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杆影长度,并将其结果绘制成示意图。仔细观察下图,回答1~3题。
1.此日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此日后继续观测,一周内正午标杆的影子(  )
A.不变
B.变短
C.变长
D.无规律
3.该地经度是(  )
A.120°E
B.124°E
C.90°E
D.116°E
1.B 2.C 3.D [第1题,12时16分影长为0,说明此时太阳直射23°26′N,为夏至日。第2题,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达90°,正午影长为0。夏至日后,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影长变长。第3题,该地北京时间12时16分太阳高度最大,据此可计算出经度是116°E。]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读图,完成4~5题。
4.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所在经度为(  )
A.30°E
B.59°W
C.21°E
D.无法确定
5.(易错题)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  )
A.10.5°S
B.15°S
C.19.5°S
D.24°S
4.C 5.B [第4题,根据材料,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①点的地方时是正午12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结合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出①点所在经度为21°E,C对。第5题,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即直射15°N纬线时,此时距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还差5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距冬至日日期间隔为51日,所以距南回归线的纬度差与②点距北回归线的纬度差相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15°S,B对。本题错选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利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周期是一年。]
6.分析下列①②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判断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C [依据图中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可知,①地应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②地为赤道地区,③地在南回归线上。]
7.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画出晨昏线,并指出所画的是晨线还是昏线。
(2)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____,北半球是________(节气)。
(3)此时,__________________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4)此时在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_______,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可知,在图中画出的部分晨昏线附近的地区正由昼转向夜,因此是一条昏线。第(2)题,从图中看出,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是冬至日。第(3)题,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第(4)题,赤道与南回归线(H=90°)的纬度差是23°26′,因此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是66°34′,北极圈与南回归线的纬度差是90°,正午太阳高度则为0°。在晨昏线上,太阳与地平面的夹角是0°。
[答案](1)画图略。 昏线。
(2)23°26′S 冬至日
(3)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4)66°34′ 0° 0°
7/7课时分层作业(五) 
(建议用时:30分钟)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芒种到白露期间(  )
A.济南正午太阳高度先减小后增大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C.郑州昼夜长短差值先增大后减小
D.西沙永暑岛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2.上图所示的二十四节气中,关于太阳对称的两个节气日最可能出现的是(  )
A.两节气日期都相差180天
B.两节气日正午太阳高度都相等
C.太阳视运动轨迹出没方位相同
D.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
3.下列诗句与小寒节气相吻合的是(  )
A.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B.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C.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D.千杯浊酒吟风月,梅影疏香入栅栏
1.C 2.D 3.D [第1题,芒种到白露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先向北运动到北回归线,再向南运动。此期间太阳直射点先靠近济南,可远离济南,则判断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再变小,A项错误;地球先接近远日点,再远离,则公转速度先变慢,然后变快,B项错误;郑州市昼先变到最长,然后再缩短,则昼夜长短差值先变大再变小,C项正确;西沙永暑岛大约在9°N,太阳直射点先远离,再接近,则影长先变短,再变长,D项错误。第2题,夏半年地球因距离太阳比较远,公转速度慢,冬半年地球距太阳比较近,公转速度较快,因此冬半年时间比夏半年短,故两节气日期都相差180天说法错误;对称的两个节气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相同,所在半球不同,因此两节气日的昼夜长短正好相反,日出方位不同,因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所以正午太阳高度不相等,因此只有D项正确。第3题,由图可知,小寒节气应在冬季。梅花盛开是冬季的景象,因此,D项正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每相邻两个节气一般相差为15天左右。读图,完成4~6题。
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年份在芒种时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引起这种天气现象的是(  )
A.蒙古高压   
B.江淮准静止锋
C.亚速尔高压
D.副极地低气压
5.谚语对农事活动有一定指导意义。我国部分地区流传“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对该农事活动具有明显指导作用的地区是(  )
A.珠江三角洲
B.柴达木盆地
C.江淮地区
D.渭河平原
6.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芒种节气约相近的是(  )
A.立夏
B.小暑
C.大雪
D.小寒
4.B 5.C 6.B [第4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由于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产生的。故选B项。第5题,从谚语中可知,该地既种植小麦同时又种植水稻,小麦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水稻则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区,因此该地应当为江淮地区。芒种节气,正值江淮地区收小麦和种水稻时节。故选C项。第6题,芒种节气在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夏至前半个月的节气,夏至后半个月的节气是小暑,故太阳直射点纬度与芒种节气约相近的是小暑。故选B项。]
7.读二十四节气歌,完成下列要求。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解释:
第一句中的两个“春”字分别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第二句中的两个“夏”字分别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第三句中的两个“秋”字分别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第四句中的两个“冬”字分别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节气。
(2)用中国的传统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时,用的是每句开头的“春夏秋冬”四字,还是用每句句中的“春、夏、秋、冬”四字来划分的?
(3)每一句节气歌,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转过了多少角度?每相邻两个节气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轨道上转过了多少角度?
[答案](1)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2)句首“春夏秋冬”,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3)90°;15°。
[教师备选题]
我国古人根据日月运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把一年分为二十四等份,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下面图甲为二十四节气分布图,图乙为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甲       乙
1.下列各组节气中,昼长时间最接近的是(  )
A.清明、惊蛰
B.立冬、立春
C.小雪、小寒
D.雨水、处暑
2.(易错题)对图乙中四点日期所处的节气判断正确的是(  )
A.①点可能为小雪或大雪
B.②点可能为立春或立秋
C.③点可能为春分或秋分
D.④点可能为芒种或大雪
1.B 2.D [第1题,利用对称原则解本题。读图可知,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分,从秋分到立冬昼长变短,经过三个节气;从立春到春分,由昼短到昼夜平分,也经过三个节气,所以立冬、立春的昼长时间最接近。第2题,北半球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在北极圈与北极点之间移动(含北极圈与北极点),①点位于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且距离北极圈较近,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小暑或小寒;②点位于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立夏或立冬;③点位于北极圈,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夏至或冬至;④点位于北极点到北极圈之间,且距离北极圈较近,所以最可能的节气是芒种或大雪。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正确判读乙图。]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节气。数九从每年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据此回答3~4题。
3.数九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持续加快
B.北极地区极昼范围持续扩大
C.济南日出时刻逐日提前
D.济南日出太阳方位保持不变
4.数九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间认为冬至日后过了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结合这一说法,推断数九是下列哪个地区的民俗(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青藏地区
D.两广地区
3.C 4.B [第3题,数九是从冬至开始,为北半球的冬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日出时刻逐日提前;日出方位逐渐由东南向正东移动;在此期间,北极地区为极夜,且极夜范围变小;地球公转的速度先加快,后减慢(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故C项正确。第4题,华北地区地处北温带,四季分明,因此数九应为华北地区的民俗,B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易错题)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6.该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A.琼
B.新
C.苏
D.赣
5.D 6.B [第5题,由太阳视运动的轨迹可知,全年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则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线①太阳运动轨迹是东南到西南,此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一年中最小值,应为冬至。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在视运动图上区分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第6题,据图可知,该地一年中春分和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约为50°,说明该地纬度位置距赤道相差约40°,选项中只有新疆符合。]
西周初期周公曾在河南登封县“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定四时”,可通过观测一年中每天正午投在地上的影子长度变化来判断二十四节气。据此完成7~8题。
7.下图利用“圭表”测日影,其观测结果正确的是(  )
A.一年中冬至日杆影最短
B.春分日杆影与杆高相等
C.每个节气影长跨度相等
D.杆影最长期间当地昼最短
8.将西周初期测日影的方法运用到海南岛三亚旅游区作为科普运用,其“圭表”安装应该考虑(  )
A.圭设置跨表(标杆)南北两侧
B.将圭(影子刻度)变长
C.圭两端分别标注春分日和秋分日
D.将表(标杆)缩短
7.D 8.A [第7题,北半球地区,一年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杆影最长;春分日,正午影长与杆高相等的地区在南、北纬45°;北温带地区,杆影变长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太阳直射点南移,该期间当地昼变短,所以杆影最长期间当地昼最短;虽然两个节气的时间间隔是一样的,但影长的变化长度是不相等的,正午太阳高度大的时段影长跨度小,正午太阳高度小的时段影长跨度大。因此D项正确。第8题,三亚位于热带,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机会,标杆影子有朝南,也有朝北现象,圭需跨表南北两侧;其纬度比河南登封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影子长度短,圭不需变长;圭两端分别标注夏至日和冬至日;标杆不需要缩短。]
9.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候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结合甲、乙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图      乙图
(1)甲、乙图中能反映北京和纽约时间差异的是________。甲图是________(节气)的光照图,对应乙图中的________点,甲图中的该季节,长沙和北京气候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沙市学校放寒假一般是在乙图中表示的节气中的________日(节气)以后,此时,长沙的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___,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是________季。
(3)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作物熟制为两年五熟的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乙图中的________日(节气)之后,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纬线)上。
[解析] 第(1)题,北京和纽约的时间差异是由自转产生的,因此甲图能反映。由甲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可判断甲图中的节气为夏至,应对应乙图中的②点,此季节长沙和北京都是高温多雨。第(2)题,长沙市学校放寒假应该在春节前,一般是在冬至日即④节气以后,此时太阳直射在南半球,长沙昼短夜长。澳大利亚在南半球,首都堪培拉此时是夏季。第(3)题,洞庭湖平原地区早稻播种期应在春分之后,即乙图中的①以后,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
[答案](1)甲图 夏至 ② 高温多雨 (2)④ 昼短夜长 夏 (3)① 赤道
7/7课时分层作业(二) 
(建议用时:30分钟)
2013年2月15日叶卡捷琳堡时间7时15分(世界标准时间3时15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宴斯克州发生天体陨落事件。该天体在穿越大气层时摩擦燃烧,发生爆炸,产生大量碎片,形成了所谓的“陨石雨”。据此回答1~2题。
1.叶卡捷琳堡所处的时区为(  )
A.零时区    
B.东二区
C.东四区
D.东八区
2.“陨石雨”发生时,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正处于(  )
A.午夜前后
B.日出时刻前后
C.日落时刻前后
D.正午前后
1.C 2.D [第1题,2013年2月15日叶卡捷琳堡时间7时15分,此时世界标准时间为3时15分(零时区),叶卡捷琳堡时间比世界标准时间早4小时,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叶卡捷琳堡所处的时区为东四区。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叶卡捷琳堡位于东四区,又知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位于东九区,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陨石雨”发生时,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东九区)的时间为12时15分,正处于正午前后。]
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40分,某客机平稳地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这架客机于纽约时间8月18日14时19分从美国纽约机场起飞,从北极上空直飞而过,抵达北京。回答3~4题。
3.该客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  )
A.8月18日2时19分
B.8月19日14时19分
C.8月18日23时19分
D.8月19日3时19分
4.(易错题)这架飞机起飞时纽约时间为8月18日14时19分,到达北京时为北京时间8月19日15时40分,则飞机的飞行时间为(  )
A.15小时21分
B.14小时21分
C.13小时21分
D.12小时21分
3.D 4.D [第3题,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而纽约使用的是西五区的区时,两地相差13个时区,故飞机起飞时的北京时间为8月18日14时19分+13小时=8月19日3时19分。第4题,据上题可知,飞机起飞时北京时间为8月19日3时19分,降落时北京时间为8月19日15时40分,故飞机的飞行时间为12小时21分。本题错选原因主要是忽略了北京时间和纽约时间的换算。]
根据下图(图中数字表示经纬度,阴影部分表示夜晚),回答5~6题。
5.A点的区时是(  )
A.某日8时
B.某日6时
C.某日10时
D.某日16时
6.“北京时间”是(  )
A.某日16时
B.某日18时
C.某日14时
D.某日12时
5.B 6.C [第5题,A点所在经线是0°经线,其与赤道的交点在晨线上,故地方时为6时。第6题,根据上题可知,0°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此时北京时间即120°E的地方时为14时。]
从罗马到北京的某国际航班经过18小时的飞行,于某星期一的17时10分安全降落在北京机场。此时,飞行员看到一轮红日正在跑道西边的尽头。据此回答7~8题。
7.飞机降落时,晨昏线的位置应该是下列四图中的(  )
A    B    C   D
8.飞机从罗马(东三区)起飞的时间是当地时间(  )
A.星期一的18:10
B.星期一的12:10
C.星期日的18:10
D.星期日的5:10
7.D 8.C [第7题,在北京机场17时10分看到日落,说明该日北京昼短夜长且北京正处在昏线上,图D与上述分析相符。第8题,北京机场位于东八区,飞机降落时为星期一的17:10正是罗马当地时间(东三区)星期一的12:10;飞机从罗马经过18小时飞行到达北京,则在罗马起飞的时间为星期一12:10减去18小时,即星期日的18:10。]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示适当位置画出地球自转方向,并判断图中晨昏线是晨线还是昏线。
(2)如果图中甲与丙两点纬度数相同,请比较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
(3)分别计算甲地的地方时和丁地的区时,并判断乙地日出时间。
(4)此时,由________经线和________经线将全球划分为两个日期。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按照地球自转方向可以判断出图中晨昏线是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因此应为晨线。第(2)题,根据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是15°/h即可判断出。第(3)题,根据图中乙点处在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地方时为6时,此时正值日出,结合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甲地的地方时和丁地的区时。第(4)题,根据全球由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划分为两个日期,可计算出图中是由60°W和180°经线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
[答案](1)画图略(N点附近画逆时针或S点附近画顺时针箭头)。晨线。 (2)线速度:乙>甲=丙>丁;角速度:甲=乙=丙=丁 (3)甲地:4时 丁地:10时 乙地:6时 (4)60°W 180°
[教师备选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纪年——鼠年春节联欢晚会于2020年1月24日20时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隆重上演,精彩的节目吸引了全世界华人的目光。据此回答1~2题。
1.在美国纽约(74°W)的华人华侨开始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的当地时间(区时)是(  )
A.1月23日7时
B.1月24日7时
C.1月25日7时
D.1月24日19时
2.(易错题)联欢晚会开始时,全球处于1月24日的理论范围是(  )
A.一半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三
D.全球
1.B 2.D [第1题,北京时间采用的是东八区的区时,而美国纽约的经度为74°W,计算可知在西五区,两地相差13个时区,故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时,纽约时间应为1月24日20时-13时=1月24日7时。第2题,此时东经120°为1月24日20时,180°为24时即0时,两个日界线重合,全球处于同一日期。本题错选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区分0时经线和0°经线。]
我国某中学天文观测地理兴趣活动小组经常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运动,该小组某学生于北京时间2019年9月23日21时看到织女星正好位于天顶,此时该地刚刚日落。如图为此时北极星和织女星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可能位于(  )
A.北京
B.黑龙江
C.新疆
D.西藏
4.该学生于2019年9月25日在同样的位置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此时北京时间为(  )
A.21时整
B.21时3分56秒
C.20时56分4秒
D.20时52分8秒
3.C 4.D [第3题,9月23日为秋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当北京时间21时,该地的地方时为18时,则其位于75°E。结合该地位于40°N(图中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为40°),可知应在新疆。第4题,地球自转一周(恒星日)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因而在25日再次观测到织女星位于天顶的时间为20时52分8秒。]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部分地区投影图,图中阴影部分为m日,空白部分为(m+1)日。据此完成5~6题。
5.P点的经度和地方时分别为(  )
A.90°E,6:00
B.90°W,6:00
C.90°E,18:00
D.90°W,18:00
6.(易错题)此时北京时间为(  )
A.m日22时
B.m日16时
C.(m+1)日14时
D.(m+1)日8时
5.A 6.D [第5题,图中日界线为0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空白部分为(m+1)日,为新的一天,根据图中180°经线所处位置,可以判断空白部分对应东经度,180°经线地方时为12时(0°经线为0时所在经线),P点经度为90°E,地方时为6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第6题,结合上题信息可知,90°E经线地方时为(m+1)日6时,则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m+1)日8时。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本题错选的原因主要是混淆了0时经线和180°经线的特点。]
7.下图中斜线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晨昏圈与________相重合,图中弧NMS是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
(2)此时,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位于P、Q两点中的________,其经度是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
(3)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所属的时区为________。
(4)如果此时全球分别处于9月22日和9月23日两天,地方时进入9月23日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见,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随地球自转,过弧NMS进入夜半球,故此弧为昏线;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昏线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即M点所在经线为18时,从图中经线数可知相邻两条经线间相隔30°,推算可知P点地方时为12时,其经度为30°W;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西二区区时为12时,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22时;东八区为22时,所以地方时为0(或24)时的经线为东十区中央经线;由以上可知,地方时为0(或24)时的经线为150°E,故自150°E向东至日界线(180°)之间的地区为9月23日。
[答案](1)经线圈 昏线 60°E
(2)P 30°W 22时
(3)东十区
(4)150°E向东至180°
6/6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走访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了解二十四节气名称及划分方法。(地理实践力)2.结合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理解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的关系。(综合思维)3.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树立人地协调观。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人地协调观)
一、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1.概况: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划分:①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气”,合称为“节气”。
[图表点拨] 教材第15页图1-3-3,该图展示出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从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对应一个节气。
二、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1.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①西周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早期天文学的发展,催生出四季的划分。
②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使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③秦朝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
④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2.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降水的形态与多少。
3.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①“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②“谷雨”是说降雨增多对谷类作物有利;“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4.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
(1)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长江流域。
(  )
(2)一个阴历月内一定会有一节一气。
(  )
(3)阴历中,当某个月不包含中气时则将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
(  )
(4)西周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  )
(5)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节气是
(  )
A.谷雨
B.芒种  C.小满  D.雨水
提示:(1)× 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2)× 一般情况下,一个阴历月内有一节一气。闰月则不包含中气。
(3)√ 一般情况下,一个阴历月内有一节一气,当某个月不包含中气时则将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这就是农历中闰月的来历。
(4)× 西周时期,出现了春、夏、秋、冬的四季划分,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5)C [“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的意思。]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的,并描述了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上的不同而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最初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将正午时石圭上的最长日影和最短日影24等分,每一份就是一个节气。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推测“最长日影和最短日影”出现的节气分别是什么?
提示:冬至日、夏至日。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两个节气的交节日期与阳历对应?
提示: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都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在轨道的不同位置划分的,所以节气交节日期与阳历日期基本对应,最多相差一两天。
[归纳提升]
二十四节气与直射点的位置关系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与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中气),每月有一“节”与一“气”区分,十二个月如同划分十二竹节,竹节中间充气,此乃节气的由来,也是气节、节度的本意。“节”为月之始,“气”的最后一日为月之终。我国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那么为什么有的月份没有中气呢?这是因为两个节气和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365.2422÷12≈30.4368日,而朔望月日数29.5306日,两者有将近1天的差数。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如此继续,必将有的月份的中气正好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而下个月则没有中气,中气将移至再下一个月的月初。
1.晨昏线上地方时为12时的P点,某时间段内的纬度位移如图1实线所示,图2为二十四节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图1        图2
(1)P点位于①位置时,扬州的节气最可能是(  )
A.清明
B.惊蛰
C.白露
D.寒露
(2)P点由b移向c期间(  )
A.扬州正午旗杆影子变长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
C.扬州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D.扬州昼夜长短变幅变小
(1)D (2)D [第(1)题,由题干可知P点位于晨昏线上,那么图1中①位置所在折线为晨昏线;结合图中纬度数值及其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可知,当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当晨昏线过90°N时为春分或者秋分,结合图中横轴“时间”的推移规律可知,a时为秋分、c时为春分,结合图2可以推断,P点位于①位置时应该在秋分过后不长时间,即寒露节气附近,故选项D正确。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点由b移向c期间,即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赤道期间,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扬州正午旗杆影子变短,故排除选项A;此期间地球公转速度先逐渐变快(12月22日附近到1月初),然后逐渐变慢,7月初达到最慢,故排除选项B;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到赤道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因而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极昼、极夜区除外),所以扬州太阳从东南方升起,故排除选项C;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昼夜长短变幅最大,向北移动到赤道期间,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昼夜长短变幅变小,故选项D正确。]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大约15天一节气,用于指导农业耕种。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
问题1 (区域认知)“上午忙麦茬,下午摘棉花”是民间描述华北平原农事活动的谚语。该谚语描述的农事活动场景最可能出现在哪个节气?
提示:寒露。寒露节气出现在秋季,正是华北平原小麦种植、棉花采摘的季节。
问题2 (综合思维)在二十四节气中,哪些节气表示季节的变换?哪些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哪些节气体现降水的变化?哪些节气显示物候的变化?
提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惊蛰、清明反映的则是自然物候。
[归纳提升]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划分
我国传统上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而西欧、北美地区的中高纬度国家传统上则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与气象规律
二十四节气能够很好地揭示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中有些节气说明气温的冷暖状况,有些节气说明降水的形态与多少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掌握季节,不违农时”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一些节气名称就是由农事活动而来。很多农谚与二十四节气密切相关
二十四节气与节庆民俗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节庆民俗、祭祀活动等密不可分
二十四节气与其他文化
二十四节气还对中国的中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产生着重要影响
[知识拓展] 二十四节气与历法
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太阳历又称为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太阳历的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一年12个月。阳历的月份、日期都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较好地符合,根据阳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二十四节气也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划分的。每个节气在阳历的日期相对固定。
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二十四节气中最临近近日点的是(  )
A.小寒  
B.大雪
C.小暑
D.大暑
(2)从含义上,可以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归类,其中惊蛰反映的是(  )
A.季节变化
B.水热状况
C.物候现象
D.作物长势
(1)A (2)C [第(1)题,近日点在1月初,与节气中小寒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接近。第(2)题,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反映的是物候现象。]
题组1 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读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球运动位置图,完成1~2题。
1.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秋分点作为0°起点
B.日期大约经过10天对应一个节气
C.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气
D.从立春开始,逢双的为节气
2.(易错题)二十四节气中与远日点最接近的是(  )
A.芒种    
B.夏至
C.小暑
D.小满
1.C 2.C [第1题,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以春分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从立春开始,逢单为节气,逢双为中气。第2题,地球公转在远日点的时间为7月初,因此小暑与远日点最接近。该题很容易误选夏至。]
题组2 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季节的更替、冷暖的变化、雨雪的规律、物候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指示作用。据此完成3~5题。
3.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人们进行“郊外踏青或祭扫坟墓”多选在(  )
A.立春
B.清明
C.立夏
D.白露
4.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安排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  )
A.珠江流域
B.东北平原地区
C.长江中下游地区
D.黄河中下游地区
5.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节庆民俗、祭祀活动等密不可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冬至祭天、夏至祭地
B.春分祭日、秋分祭祖
C.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D.夏至饺子冬至面
3.B 4.D 5.D [第3题,“郊外踏青或祭扫坟墓”多选在清明。第4题,二十四节气诞生于黄河流域。因此对农事活动的指导最适宜的地区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第5题,D选项应为冬至饺子夏至面。]
教材P16活动:
提示:根据自己的课堂情况,确定当日日期,结合课本15页内容及所学知识,找到最近的节气。因为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是15天,能够推出此刻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即是度数。
教材P17活动:
提示:结合课本第15页图1-3-3,逐个找出节气歌中的节气并去识记。依据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每两个节气之间为15天,去推算各个节气的大致日期。
教材P18活动:
提示:活动1 见探究点2问题2答案。
活动2:可以实地考查搜集,也可以上网搜集有关节气特征的谚语,理解其蕴含的地理意义。例如:“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延迟”。到了夏至白天最长,冬至黑夜最长,所以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的节气谚语。
教材P20活动:
提示:熟记二十四节气。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落实。
3/8第2课时 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太阳光照示意图,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原因和变化规律。(综合思维)2.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以及五带的划分。(综合思维)3.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及成因的探究,提高认识自然现象、解释地理规律的兴趣;运用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知识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学会用地理的视角看待周围的世界。(人地协调观)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产生
(1)昼弧与夜弧:昼弧是纬线圈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夜弧是纬线圈位于夜半球的部分。
(2)昼、夜弧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①昼长夜短:昼弧长于夜弧。
②昼短夜长:昼弧短于夜弧。
③昼夜等长:昼弧等于夜弧。
2.变化规律
(1)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2)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3)北半球
时间
昼夜长短
分布规律
特殊节气
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
冬半年(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最大
(4)南半球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图表点拨] 教材第11页图1-2-8,该图展示出昼弧和夜弧的划分以及与昼夜长短的关系。晨昏圈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反映该纬度地区昼夜的长短。同一条纬线上,具有相同的昼弧和夜弧,因此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相同,且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样。
二、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1.形成:
2.五带的划分
3.四季的划分
(1)天文意义上的四季:把一年中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定为夏季,与之相反的为冬季。
(2)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3)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4)北温带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1)太阳直射的纬线上处处昼长夜短。
(  )
(2)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3)上海与哈尔滨相比,哈尔滨一年中昼长差距较大。
(  )
(4)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  )
(5)若黄赤交角度数变大,则
(  )
A.热带范围变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小
D.温带范围变小
提示:(1)×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除赤道外,太阳直射的纬线上昼长夜短。
(2)× 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3)√ 哈尔滨纬度比上海高,夏至日昼长比上海长,而冬至日昼长比上海短,所以与上海相比哈尔滨昼长差距较大。
(4)×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5)D [若黄赤交角的度数变大,则极圈的度数变小,所以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大,温带的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面两幅表格为某县一中学生作息时间表(节选)。
某县一中学生作息时间表(夏季节选)
时间
内容
备注
7:20-7:40
起床
7:40-8:00
早操
某县一中学生作息时间表(冬季节选)
时间
内容
备注
7:40-8:00
起床
8:00-8:20
早操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夏季作息时间为什么比冬季作息时间提前?
提示:夏季白昼时间比冬季长,日出早。
问题2 (综合思维)九月份新学期开学至立冬节气期间,白天和黑夜分别有什么变化?
提示: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
[归纳提升]
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空间(纬度)规律
①对称规律:同一纬度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同一天,北半球某纬度的昼长和夜长分别等同于南半球同纬度的夜长和昼长。
②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③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一年内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2)时间(季节)规律
总结: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
2.计算方法
(1)根据昼夜弧计算
某地的昼长时间=
某地的夜长时间=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3)通常同一纬线上各点昼长相同;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纬线昼夜长短相反,如40°N的昼长是15小时,则40°S的夜长为15小时。
(4)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小时和0小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小时。
1.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回答(1)~(3)题。
白昼时间
甲地
5小时30分
乙地
9小时09分
丙地
11小时25分
丁地
13小时56分
(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3)此时四地正处在夏半年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D (2)B (3)D [第(1)题,题干给出的时间是12月22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从表中可看出,只有丁地与此相符。第(2)题,12月22日,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即南半球昼越长、北半球昼越短的地点,纬度越高,甲地昼长为5小时30分,与12小时差值为6小时30分;乙地昼长为9小时09分,与12小时差值为2小时51分;丙地昼长为11小时25分,与12小时差值为35分;丁地昼长为13小时56分,与12小时差值为1小时56分,故选B。第(3)题,夏半年昼长夜短,四地中只有丁地昼长于夜,故选D。]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李白《日出入行》
问题1 (综合思维)诗中“四运”是指什么?
提示:“四运”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问题2 (综合思维)诗中“谁”指的是什么?
提示:“谁”指地球的公转运动。
[归纳提升]
1.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了五带:
  项目五带  
分布范围
阳光直射情况
极昼极夜情况
北寒带
北极圈至北极点


北温带
北回归线到北极圈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


南寒带
南极圈至南极点


2.四季更替
(1)天文四季(以北半球为例)
含义
西方的划分
我国的划分
天文四季

冬季与夏季的过渡季节
春分→夏至
立春→立夏

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夏至→秋分
立夏→立秋

夏季与冬季的过渡季节
秋分→冬至
立秋→立冬

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冬至→春分
立冬→立春
(2)气候四季
传统的四季划分的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符合,现在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划分四季如下:
北半球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月份
3、4、5月
6、7、8月
9、10、11月
12、1、2月
南半球季节
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2.读五带分布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  )
A.热带  
B.北温带
C.北寒带
D.低纬度地区
(2)假设黄赤交角变为30°,地球上(  )
A.寒带的范围变大
B.温带的范围变大
C.热带的范围变小
D.寒带的范围变小
(1)B (2)A [第(1)题,热带地区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全年皆夏,四季变化不明显;位于南北两极地区的寒带终年正午太阳高度小,气温低,全年皆冬,四季变化不明显;低纬度(0°~30°)地区有热带分布,全年皆夏;只有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南、北温带,一年中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大,气温变化大,因而季节更替最明显。第(2)题,黄赤交角的大小对五带的划分影响很大。如果热带的纬度范围变为赤道到南、北纬30°,那么寒带的纬度范围为从南、北纬60°到南、北纬90°。由此可知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地理实践力——天安门广场的升旗时间
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节去北京旅游,必须打卡的旅游事件是去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
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是根据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确定的,具体时间是由北京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专门计算的。早晨,当太阳的上部边缘与天安门广场所见地平线相平时为升旗时间。日期不同,国旗的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遇到阴天、雨天或雪天时,升旗和降旗的时间与前一天相同。
201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时间是早上6时10分,降国旗时间是17时57分,据此完成(1)~(2)题。
(1)10月1日这天北京的昼长约是(  )
A.12时  
B.11时47分
C.10时58分
D.11时
(2)北京的日出、日落时间每天不同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交替
D.时差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天安门广场国旗的升降时间为切入点,考查了昼夜长短产生的原因及昼夜长短的计算,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1)B (2)B [第(1)题,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时间基本与日出、日落同步,由题干中升降国旗的时间可以确定出北京日出、日落时间,用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为当天昼长,约11时47分。第(2)题,日出、日落时间是与昼长直接相关的。由于地球的公转,北京的昼长是随季节有规律地变化的。]
题组1 昼夜长短的变化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时间地点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9:00
23:00
8:58
23:02

7:19
18:41
7:20
18:40

5:40
18:48
5:39
18:49
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1.B 2.C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①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昼逐渐变长(当日14小时,次日14小时04分);②地昼长小于12小时,且昼逐渐变短(当日11小时22分,次日11小时20分);③地昼长大于12小时,且昼逐渐变长(当日13小时08分,次日13小时10分)。第1题,①③两地均昼长夜短,所以在太阳直射的半球,①地纬度高于③地(纬度越高,昼越长),②与①③虽不在同一个半球,但是昼长最接近12小时,所以纬度最低,因此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③②。第2题,③地昼长夜短,且昼逐渐变长,如果③地为北京,则太阳直射北半球,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地球越来越接近远日点,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除赤道地区外,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相差逐渐变大。]
读下图,回答3~4题。
3.图中C点的昼长约为(  )
A.24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10小时
4.(易错题)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3.C 4.B [第3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约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4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
题组2 五带与四季的形成
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  )
A.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
B.北京、武汉、哈尔滨、广州
C.广州、武汉、哈尔滨、北京
D.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6.关于季节更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纬度地区季节更替不明显
B.中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C.高纬度地区季节更替明显
D.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D 6.C [第5题,纬度越低的地区热量越充足,夏季时间应越长,故夏季时间由长到短的顺序为纬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结合选项可知D项正确。第6题,低纬度地区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较多,热量变化较小,故季节变化不明显;中纬度地区不同地区热量差异明显,季节性较强;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季节变化不明显;季节更替取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材P12活动:
提示:该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同时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做这类题目时,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1)明确纵、横坐标的含义;(2)看清图例;(3)找出同一节气时,四地的昼长、夜长时间;(4)分析比较得出结论。注意本书所说的节气均是对北半球而言的。
答案:1.四个地点昼夜平分,都是12小时。
2.C 冬至日(12月22日)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C地昼长夜短,故为南半球。
3.C—B—D—A。
11/11第二节 地球公转的意义
第1课时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通过模拟演示,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理实践力)2.理解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综合思维)3.结合“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综合思维)4.运用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初步树立物质运动的世界观。(人地协调观)
一、地球公转的特征
1.概念: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的轨道平面叫黄道平面。
2.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箭头表示地球公转方向。
(2)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1恒星年。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特征
近日点
1月初
速度较快
远日点
7月初
速度较慢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2)图示:黄赤交角(如下图)
(3)表现: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移动轨迹
(2)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回归年。
[特别提醒](1)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的度数
(2)黄赤交角度数+极圈度数=90°
(3)黄赤交角度数=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
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概念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变化规律
(1)纬度分布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各纬度地区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各纬度地区
二分日
赤道
极点
(1)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夏季;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季。
(  )
(2)春分日和秋分日时黄赤交角为0。
(  )
(3)国庆节之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  )
(4)同一日期,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的地区都在同一纬线上。
(  )
(5)夏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
(  )
A.赤道    
B.北半球
C.南半球
D.南回归线以南
提示:(1)× 每年1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为北半球的冬季;7月初,地球处于远日点附近,为北半球的夏季。
(2)×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因此黄赤交角的大小不因季节而变化。
(3)√ 国庆节位于秋分日和冬至日之间,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4)× 同一日期,地球上总有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并以直射纬线呈南北对称分布。
(5)C [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南半球。]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
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会有黄赤交角?
提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
问题2 (综合思维)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提示: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范围将变大。
问题3 (综合思维)如果地球直立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会发生什么变化?
提示:如果地球直立绕日运行,则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黄赤交角为0°,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再南北移动。
[归纳提升]
1.地球公转运动图的判读
由上图可知,地球公转运动图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判读:
(1)公转方向的判断:根据公转与自转的方向一致及从北极俯视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俯视呈顺时针方向,可判断地球公转方向。
(2)二至日的判断:根据地轴和太阳的关系可判断,地轴北端倾向太阳(或地轴南端偏离太阳)为夏至日;反之,则为冬至日。
(3)近日点、远日点的判断:根据二至日和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近、远日点的时间,可判断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冬至日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
2.黄赤交角的特点
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
含义
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
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
黄道平面
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
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
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
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34′
地轴与赤道平面夹角
90°
三个基本不变
地轴指向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黄赤交角大小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为23°26′
运动方向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
3.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1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用以下图表来表示:
位置
移动规律
3月21日至6月22日
北半球
向北移动
6月22日至9月23日
向南移动
9月23日至12月22日
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向北移动
1.下图中,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读图,回答(1)~(3)题。
(1)目前黄赤交角在图上是(  )
A.∠XOF    
B.∠TOF
C.∠FON
D.∠TON
(2)若黄赤交角增大,图中哪些度数将增大(  )
A.∠XON
B.EF的纬度
C.ST的纬度
D.∠XOF
(3)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与图中哪条线平行(  )
A.MN
B.EF
C.E′F
D.ST
(1)C (2)B (3)C [第(1)题,图中MN所在的平面为赤道平面,E′F所在的平面为黄道平面,所以∠MOE′或∠FON应为黄赤交角。第(2)题,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增大,即图中EF或E′F′的度数将增大。第(3)题,若此图为北半球夏至日,则太阳光线应与ST′(晨昏线)所在平面垂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故直射光线还应经过地心,即太阳光线与图中E′F平行。]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某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宣传了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的是黄金角度,安装后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小明的父母听了广告宣传便购买了一台,小明却说,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广告有夸大宣传的嫌疑。
问题1 (综合思维)小明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保证太阳能的利用率,影响太阳能安装角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有道理,正午太阳高度是影响太阳能利用的重要因素。正午太阳高度是有纬度和季节变化的,太阳能安装角度主要受季节与纬度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2 (综合思维)你能说出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吗?
提示:北京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其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从夏至日到冬至日递减,从冬至日到夏至日递增。
[归纳提升]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小于0°。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就是正午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是由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是由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同一时刻从太阳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H的大小,可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H=90°-|φ±δ|(同半球减,异半球加)。其中φ为当地地理纬度,δ为直射点的纬度。|φ±δ|为某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2.读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简图,回答(1)~(2)题。
(1)在四地楼房建设中,楼间距最小的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②地,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时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约为(  )
A.23°26′
B.66°34′
C.46°52′
D.45°
(1)A (2)C [第(1)题,为了充分采光,楼间距的大小与该地一年中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有关,从图中可以判断出四地中①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最大,④地最小,由此可判断出①地的楼间距最小,④地的楼间距最大。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②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约为43°08′。根据相关公式,可计算出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约为46°52′。]
地理实践力——城市规划中的日照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建设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光照是城市建设在任何时期都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城市大型小区的规划方面,建筑的采光更是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
H。
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下表反映了我国部分城市住宅地日照间距要求(表中H为住宅楼高度,适用于住宅呈南北朝向的平原地区)。据此回答(1)~(3)题。
城市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24°45′
2.02H

40°28′
1.18H

35°21′
1.41H

26°36′
1.86H
(1)在我国多数城市的居住建筑日照标准中,都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原因是(  )
A.冬至日气温低
B.冬至日降水多
C.冬至日白昼时间最短
D.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2)位于北纬30°的杭州某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两幢楼高均为30
m的住宅时,其楼间距应不小于(tan35°≈0.7,tan45°=1,tan
60°≈1.732)(  )
A.35
m
B.40
m  
C.50
m  
D.55
m
(3)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在四地中纬度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对采光条件的要求,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实际应用。
(1)D (2)B (3)A [第(1)题,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每年冬至日这天,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楼房的影子达一年中最长,因而以冬至日作为标准日。第(2)题,冬至日时,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H=90°-(30°+23°26′)=36°34′,楼间距=H/tan36°34′,可以计算出楼间距应不小于40
m。第(3)题,四地中,甲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因此纬度最高。]
题组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于2019年7月3日至7月7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下图示意地球公转轨道位置,读图,完成1~2题。
1.本次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7月7日在南京奥体中心争夺本届世界女排联赛总决赛冠军,关于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移动方向和地球公转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北半球 北移 较快
B.南半球 北移 较快
C.北半球 南移 较慢
D.南半球 南移 较慢
1.B 2.C [第1题,7月3日至7月7日,地球位于夏至日(远日点)附近,为图中②附近。第2题,7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黄赤交角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23°26′,最大时可达24.24°,最小时为22.1°,变动周期约4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变动示意图,回答3~4题。
3.(易错题)黄赤交角为24.24°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4.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4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低纬度为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B 4.C [第3题,当黄赤交角为24.24°时,即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数增大,极圈度数减小,回归线与极圈之间(温带地区)范围缩小,故B正确;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范围扩大,故A错;极圈与极点之间(寒带地区)范围扩大,故C错;地球上存在极昼和极夜的范围扩大,故D错。本题易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掌握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的度数关系。第4题,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同时也影响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规律,②③正确;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一个回归年,4万年是黄赤交角的变动周期,①错;太阳直射点最低的纬度应是赤道,即0°,④错。]
题组2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5~6题。
5.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6.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5.B 6.D [第5题,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90°,应位于北回归线上;乙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且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也较大,故它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比丙更靠近赤道;甲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52°左右,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左右,且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丁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在62°左右,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四地中最小,可判断丁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丁地12月22日太阳高度比甲地6月22日太阳高度大,说明丁地比甲地更接近回归线,纬度比甲地低。故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乙、丙、丁、甲,所以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乙、丙、丁、甲。第6题,结合两个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和上题的分析可知,甲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较远处,丙位于北回归线上,乙位于南回归线以北不远处,丁位于南回归线以南。故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教材P9活动:
提示:1.先在图中找准二分二至日点,再将5个点连成平滑的曲线。
2.元旦(1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动。
3.由图可知,春分到夏至,直射点在北半球,由赤道向北移动至北回归线;夏至到秋分,直射点在北半球,由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到赤道;秋分到冬至,直射点在南半球,由赤道移动到南回归线;冬至到第二年春分,直射点在南半球,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至赤道。一年中直射点往返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之间。
教材P10活动:
提示:物体的影长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呈负相关。当地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距离该地最近,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距离该地最远,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5/13第2课时 产生时差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结合地球的自转,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2.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及运算方法。(地理实践力)3.通过时差产生与地方时、区时换算的学习,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人地协调观)
产生时差
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但经度不同的地点看到日出的时刻会有早晚。
2.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2)与经度差的关系: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3.时区与区时
(1)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2)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4.日界线
(1)概念:为避免日期紊乱,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为“国际日界线”,简称“日界线”。
(2)日期变更:当由西向东跨越日界线时,必须将日期减去1日;反之,由东向西跨越日界线时,则必须将日期加上1日。
5.特别计时法
(1)采用东部时区:目的是充分利用太阳光照。
(2)采用半区时: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经线的地方时。
(3)采用统一区时:如中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4)采用国际标准时间:即采用中时区区时(0°经线的地方时)。
[图表点拨] 教材第4页图1-1-5,该图展示出:
1.全球时区的划分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具体位置。还可以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是一个球体,球体表面共计360°,自中时区向东西共分为24个时区,时区数和中央经线度数之间的数值关系。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实际走向—以180°经线为基础,但与其并不完全重合。
2.图中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都是15°的倍数,东西各跨7.5°,因此我们根据经度计算时区时,余数大于7.5°,时区数为商整数加1,余数小于7.5°,时区数为商整数。
(1)东边地点一定会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  )
(2)同一时区内的地方时是相同的。
(  )
(3)日界线就是180°经线。
(  )
(4)东边地点的时刻较早,因此,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应加1天。
(  )
(5)北京时间是
(  )
A.北京的地方时  
B.东八区的区时
C.116°E的地方时
D.中国的东部时间
提示:(1)× 同纬度地区,东边地点会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不同纬度地区之间不能相提而论。
(2)× 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同一时区内跨经度15°,因此地方时是不同的。
(3)× 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国家和居民生活的方便,日界线并不完全和180°经线重合,而是有些弯曲,因此,过180°经线并不一定有日期的更替。
(4)× 日界线的东侧是西十二区,日界线的西侧是东十二区,又因为东十二区的日期比西十二区早1天,所以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应当减1天。
(5)B [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6分钟。我国统一采用北京时间,并非只有东部采用。]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问题1 (区域认知)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哪个时区的时间最早?哪个时区的时间最晚?
提示:东、西十二区合二为一个时区。东十二区的时间最早,西十二区的时间最晚,由东十二区向东越过国际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一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分别到以上各地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的时间与目的地的时间一致?
提示:中时区、东二区、东三区、东八区、东九区、西五区;分别拨晚8个小时、拨晚6个小时、拨晚5个小时、拨早1个小时、拨晚13个小时。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北京的阿亮在10月8日20时24分打开电视收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在德国斯图加特(49°N,9°E)举行的2019年体操世锦赛的女子团体决赛。当打开电视时,斯图加特的区时和地方时分别是几时?
提示:区时为13时24分;地方时为13时。
[归纳提升]
1.地方时的计算
(1)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①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
a.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b.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c.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d.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②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③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④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15:00,F点地方时为:24:00-=21:00。
2.区时的计算
计算时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定时区,②定区时,③定向,④定差,⑤定值。
①定时区:若题中只有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位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②定区时、③定向、④定差、⑤定值的方法同地方时的计算。
[特别提醒] 在进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时,要尽量按照东(经度或时区)早西(经度或时区)晚的原则,尽可能不跨越日界线;在跨越日界线时,一定要注意日期的变更。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
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
(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注意:“±”选取原则为东加西减。
1.北京时间2019年10月1日上午10:00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远在美国纽约(40°N,74°W)的华人收看直播画面的当地时间为(  )
A.9月30日21:00
B.10月1日2:00
C.9月30日5:00
D.10月1日15:00
A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美国纽约(40°N,74°W)位于西五区,两者相差13个小时,北京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上午10:00时,此时,美国纽约(西五区)的时间比北京晚13个小时,为9月30日21:00。]
 日期的变更和计算
一轮船在太平洋海域由西向东航行。轮船至东十二区,一孕妇产下一女婴,当地时间是2019年12月31日11时30分。越过日界线后,又产下一女婴,时间是11时50分。11时55分,孪生姐妹出生的喜讯,通过电报分别向产妇在纽约(西五区)居住的父母亲和在北京(东八区)工作的丈夫传递。奇怪的是,“妹妹”的年龄却比“姐姐”的大!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你能说出孪生姐妹各自的生日吗?
提示:第一个出生的女婴是2019年12月31日,第二个出生的女婴是2019年12月30日。
问题2 (综合思维)你能说明“妹妹”年龄大于“姐姐”的道理吗?
提示: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1天,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第一个女婴出生地在东十二区,而第二个女婴出生地在西十二区。
问题3 (地理实践力)产妇的父母和丈夫分别在什么时间接收到电报?
提示:2019年12月30日18时55分、2019年12月31日7时55分。
[归纳提升]
1.明确日界线的类型
日界线
自然日界线
人为日界线
经线
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
180°经线
日期分割
特点
0时所在经线时刻在变,该线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180°经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变
2.明确日期的变更特点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过0时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则要减一天。如下图所示:
(1)经线展开图示
(2)极地投影图示
3.确定日期范围
(1)新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2)旧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4.计算日期比值
(1)新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2)旧的一天占全球的比值=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360°。
(3)新旧两天的比值=新的一天所跨经度数/旧的一天所跨经度数。
2.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据图回答(1)~(2)题。
(1)甲地的时间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2)北京时间为(  )
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
D.7日20时
(1)C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本图为以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故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由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可知图中OA为180°经线,OB为0时经线,同时为0°经线,则甲地时间为7月7日3时。第(2)题,北京时间比0°经线(0时经线)早8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7月7日8时。]
地理实践力——日晷观影
日晷是古代的一种测时工具,其测时原理是利用太阳照射下物影的移动来指示时间,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可分为赤道日晷、地平日晷等不同种类。赤道日晷晷盘应与地球赤道平行,晷针要垂直穿过晷盘中心,并指向正北、正南方向,晷针针影在晷盘上移动的角度与太阳在天空中移动的角度是一致的。
日晷景观
某科技馆(29°36′N,106°00′E)拟建一座赤道日晷,请完成(1)~(3)题。
(1)此科技馆位于(  )
A.兰州市
B.重庆市  
C.贵阳市  
D.武汉市
(2)在安装日晷时,首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安放日晷底座,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度数应为(  )
A.90°
B.29°36′
C.66°34′
D.60°24′
(3)当晷针影子恰好在晷针正下方时,当地时间为(  )
A.0时
B.6时
C.18时
D.12时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日晷观影考查了地球自转运动及时间计算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1)B (2)D (3)D [第(1)题,根据该地经纬度(29°36′N,106°00′E)进行区域定位,可知此地应为重庆。第(2)题,通过背景材料可知,赤道日晷晷盘与地球赤道平行,那么在29°36′N处安装日晷,晷盘与底座水平面的夹角应为90°-29°36′=60°24′。第(3)题,当晷针影子恰好在晷针正下方时,应为当地正午,即当地时间12:00。]
题组 产生时差
贾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日期和时间,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据此回答1~2题。
1.贾先生游览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正午12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6时40分。该岛的经度为(  )
A.160°E    
B.40°E
C.160°W
D.80°W
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  )
A.东十一区
B.东三区
C.西十一区
D.西五区
1.C 2.C [当地时间为12时,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为6时40分,北京时间比当地时间晚5时20分,即经度相差80°,即160°W。160°W位于西十一区。]
北京时间2016年8月6日7:00第31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22°54′S,43°12′W)隆重开幕,各国运动员在16天内进行了激烈角逐。据此完成3~4题。
3.各项比赛多集中在当地下午1:00至凌晨,我国中央电视台对体育赛事进行了全程转播。我国观众观看奥运会比赛直播的时间段大约是(  )
A.18:00-24:00
B.10:00-20:00
C.0:00-11:00
D.12:00-18:00
4.造成中、巴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海陆位置的差异
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D.纬度的不同
3.C 4.B [第3题,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位于东八区,里约热内卢经度为43°12′W,位于西三区,因此北京和里约热内卢的时间差为11个小时,且里约热内卢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1小时。奥运会比赛多集中在当地13:00-24:00,因此北京时间大约为24:00至第二天11:00。第4题,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出现不同时刻,因此地球自转是造成中、巴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
读下图,回答5~6题。
5.甲、乙、丙三艘轮船从所在海域同时沿图示方向驶向180°经线,若时速相同,则(  )
A.同时到达
B.到达顺序是甲、丙、乙
C.到达顺序是丙、乙、甲
D.到达顺序是甲、乙、丙
6.若甲船于3月18日10时(区时)起,经过1小时40分越过了180°经线,则此时它到达地点的区时是(  )
A.3月18日11时40分
B.3月19日11时40分
C.3月17日8时20分
D.3月17日11时40分
5.B 6.D [第5题,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丙与180°经线均相差5个经度,但从实际距离看,乙位于赤道上,甲位于60°N,故甲的距离最短,乙的距离最长,丙介于二者之间,故选B。第6题,甲船出发前位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180°经线后,进入西十二区,时区数不变,由于向东越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1天。故选D。]
教材P5活动:
提示:该活动考查国际日界线的特点,国际日界线属于人为分界线,理论上看作是180°经线,它的特点是其西侧比东侧早一天。当180°经线上为0点时,全球皆为新的一天。材料中各个地点北京属于东八区、悉尼为东十区、伦敦为零时区、莫斯科为东三区、纽约为西五区。只有悉尼最靠近180°经线,故最早敲响新年钟声。当北京敲响新年钟声时,也就是北京为0时时,伦敦为前一天16时,悉尼为当日2时,莫斯科为前一天的19时,纽约为前一天的11时。
10/10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30分钟)
下图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1~2题。
1.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2.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1.A 2.C [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位于三地天顶以南的天空中,说明三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结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故A项正确。第2题,夏至日是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可得出此日昼长从短到长的排序为③②①,故C选项正确。]
读某地昼长季节变化图,回答3~4题。
3.该图反映的地点是(  )
A.北极点
B.北极圈
C.南极点
D.南极圈
4.下列日照图所示日期与上图中B点所代表的日期相同的是(图中阴影处表示黑夜)(  )
A    B    C    D
3.B 4.B [第3题,此图反映的地点在夏至日恰好发生极昼现象,冬至日发生极夜现象,故该地点位于北极圈。第4题,B点代表的日期是冬至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极点,然后看发生的极昼、极夜现象,可知B图符合。]
5.北京地区10月份属于(  )
A.我国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B.欧美国家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C.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划分中的夏季
D.上述三种划分方法中的秋季
D [10月份在各种季节划分方法中都属于秋季。]
6.如果黄赤交角为20°,则(  )
A.五带中的热带范围将为20°
B.五带中的温带范围将变小
C.五带中的寒带范围将变大
D.五带中的热带范围将变小
D [黄赤交角的大小与回归线的度数相同,与极圈的度数相加等于90°,而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是五带的界线,所以当黄赤交角为20°时,回归线为20°,极圈为70°,因此,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减小。]
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季节相同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丁
D.丙、丁
8.四幅图中,北京地方时最接近正午时刻的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7.C 8.D [第7题,甲图的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发生了极昼现象,为冬至日;乙图的北极点附近发生了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半年;丙图的晨昏线过极点,为春、秋分日;丁图的赤道以北昼长夜短,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显然乙和丁的季节相同。第8题,甲图表示45°E为夜半球的中线,地方时为零点,即北京时间为5时;乙、丙图同理可推出北京时间;丁图表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30°E,即该线为早晨6时,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最接近正午时刻。]
9.读极地投影太阳光照图,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日期是________前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2)abc是晨昏线,其中晨线为________段。
(3)此时A、B、D、E四地的地方时应是:A________时,B________时,D________时,E________时。
(4)此时A、E昼夜长短是:A昼长________小时,E昼长________小时。
(5)再过三个月,B地处于________季。
[解析] 第(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知此图为北极俯视图,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说明为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直射点坐标为(23°26′N,45°W)。第(2)题,根据自转方向及昼、夜半球分布可判断bc段为晨线。第(3)题,E点处于正午,地方时为12时;A点位于E点以东,经度相差45°,地方时为12+45°÷15°=15时;B点在E点以西,经度相差90°,地方时为12-90°÷15°=6时;D点在E点以东,经度相差135°,地方时为12+135°÷15°=21时。第(4)题,A点在北极圈上,昼长是24小时,E点位于赤道上,昼长是12小时。第(5)题,夏至日再过三个月是秋分日左右。
[答案](1)6月22日 23°26′N,45°W (2)bc (3)15 6 21 12 (4)24 12 (5)秋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某日地球上各纬度昼夜长短的分配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
A.5月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这一天,新加坡(1°09′N—1°29′N)的日出时间约为(  )
A.10时
B.8时
C.6时
D.4时
1.B 2.C [第1题,本题考查地球太阳光照图的综合判断。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该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则日期最接近于6月22日。第2题,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昼夜等长,所以日出时间约为6:00。]
下图为某地北京时间3月21日13时20分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3~4题。
3.该日(  )
A.广州日出比上海早
B.南极中山站有极昼现象
C.该地有太阳直射现象
D.北京白昼时间长于上海
4.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0°,100°E)
B.(0°,140°W,)
C.(0°,140°E)
D.(0°,100°W)
3.C 4.A [第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树木的影子为垂直向下的,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当地。全球各地均是昼夜等长且6时日出,没有极昼现象。第4题,北京时间为13时20分,当地地方时为12时,所以该地的经度为100°E,太阳直射0°纬线。]
读某日①~④四地昼弧长短状况示意图,回答5~6题。
5.(易错题)图中四地,纬度值相等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  )
A.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夜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D.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5.A 6.A [第5题,根据昼弧所占度数可以判断该地的昼长,用(昼弧/360°)×24可得该地昼长,则①地昼长11小时,②地昼长18小时,③地昼长13小时,④地昼长12小时。①地昼长和③地夜长相等,即一个在南半球,一个在北半球,但纬度相同,故本题应选择①③,正确答案为A。第6题,读图可知,②③两地该日的昼长都大于12小时,说明②③两地位于同一半球;同一半球的两地昼长最大值都是同时出现,即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时,③地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7.下图为地球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其他地区为白昼。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出现极夜的纬度范围大致是________。
(2)此时,90°E的区时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3)此时,赤道与晨昏线交点的经度分别为(  )
A.45°E、135°W
B.135°E、45°W
C.60°E、120°W
D.0°、180°
(4)此日,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黄赤交角略微变小
B.东京白昼时间比悉尼长
C.上海的日出时间比北京晚
D.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E.地球自转线速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解析] 图示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可知太阳直射23°26′S、90°E。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分别为6时和18时,度数分别为0°和180°,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此时为14时。此日为冬至日,北半球地区昼最短,夜最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答案](1)23°26′S(或南回归线) 66°34′N-90°N(或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2)12 22 12 14 (3)D (4)D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