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课件+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课件+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9-12 07:15:2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七) 
(建议用时:30分钟)
图1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图1中M处岩石类型及N处岩石形成过程分别对应于图2中的(  )
A.a,①    
B.b,③
C.c,④
D.d,②
2.有关图1中地形及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山岭从成因上看属于火山
B.乙处地质构造适合寻找地下水
C.丙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D.丁处地质构造适合修建水库
1.C 2.C [第1题,图1中M处岩石是位于岩浆活动通道附近,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所以M处岩石类型为变质岩,N处岩石形成过程是通过岩浆活动形成的,图2中,根据箭头的指向可判断a为岩浆岩,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d为岩浆,所以M处岩石的类型及N处岩石的形成过程分别对应图2中的c和④。第2题,甲处山岭从成因上看是向斜山;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合储油、气;丙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丁处地质构造为断层,不适合修建水库。]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4.(易错题)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3.B 4.A [第3题,根据题干描述,“蜂巢”是指花岗岩上千疮百孔的形态,河西走廊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距冬季风源地近,在风力的吹蚀作用下形成。第4题,岩浆侵入到沉积岩的上部,形成花岗岩,因此先沉积形成沉积岩,后岩浆侵入,从图中可看出此地形成山地,而沉积岩没发生弯曲,因此是在地壳垂直抬升作用下上升,后在外力的侵蚀下形成该地貌。本题易错选B项。]
海枯石烂:通过用海水干涸、石头腐烂来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结合上面的成语解释,回答5~6题。
5.引起材料中“海枯”发生的作用力是(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岩浆活动
D.变质作用
6.导致“石烂”的作用力是(  )
A.构造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5.A 6.C [第5题,“海枯”是内力作用中的构造运动导致的,如喜马拉雅山就是“海枯”后形成的山脉。第6题,“石烂”主要是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作用导致的。]
下图为我国某瀑布地质剖面示意图,该瀑布大约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后退。据此完成7~8题。
7.该瀑布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活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侵蚀作用
8.该瀑布可能会影响其下游河流的(  )
A.含沙量
B.流量
C.汛期
D.结冰期
7.D 8.A [第7题,该瀑布的形成过程中,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层,然后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图中的砂岩再经过地壳抬升,隆起成为高地,水流下泻,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瀑布。第8题,该瀑布每年因侵蚀后退,砂岩被侵蚀成细沙,导致河水的含沙量增加,可能会影响其下游的含沙量。]
9.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
(4)D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
[解析] 第(1)题,A为风蚀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内陆地区。第(2)题,流动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结合指向标可得出该地盛行东北风。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第(3)题,图中岩层断裂成左右两块,左侧的岩层相对右侧岩层上升。第(4)题,石灰岩受高温多雨的气候影响,会形成喀斯特(岩溶)地貌。
[答案](1)西北 风力侵蚀
(2)东北 风力堆积
(3)上升
(4)喀斯特(岩溶)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乙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2.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  )
A.阿尔卑斯山脉
B.夏威夷岛
C.台湾岛
D.喜马拉雅山脉
1.B 2.C [第1题,由图可知,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应为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应为向斜构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因此在地面打井找石油应选择背斜;地下水主要储存于向斜构造中,因此地面打井找地下水应选择向斜构造。第2题,由图可知,丙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相对抬升的一侧,在海洋中形成岛屿。夏威夷岛是火山岛,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脉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并一侧相对抬升形成的。因此C项正确。]
下面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岩石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喷出岩
B.乙——变质岩
C.丙——沉积岩
D.丁——侵入岩
4.下列地形区中,主要由M作用形成的是(  )
A.长江三角洲
B.东非大裂谷
C.喜马拉雅山
D.夏威夷火山
3.B 4.D [第3题,由图可知,甲处是由沉积物沉积而成,应为沉积岩;乙处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应为变质岩;丙处是岩浆上升在岩石圈中冷却凝固形成的,应为侵入岩;丁处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应为喷出岩。第4题,由图可知,M表示火山喷发过程,因此夏威夷火山是M作用形成的。]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6.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5.B 6.C [图中显示的是砾石堆积地貌。第5题,图中砾石直径较大且较圆滑,而河流源头的石块多具有棱角;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入海口处河流流速较慢,沉积物颗粒很小。故B项正确。第6题,图中砾石是在流水搬运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摩擦、碰撞而形成的。石笋是含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形成的,A项错误;冰斗是典型的冰蚀地貌,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B项错误;风蚀蘑菇是由于近地面的气流含沙量大,突兀的岩石下部受到风沙的磨蚀较上部严重,下部变得愈来愈细,最后变成上大下小的蘑菇状岩石,C项正确;花岗岩风化球属于风化地貌,D项错误。]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D两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该选择________(填“C”或“D”)处。
(2)D在地貌上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D四处,找油、气应在图中________处。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意义,从岩层形态上可以看出,D处岩层向上拱起属于背斜,利于修建地下隧道,C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背斜顶部岩层由于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或盆地;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岩层间可能含有油、气资源。
[答案](1)D D
(2)谷地或盆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形成谷地或盆地
(3)D
6/7单元活动 学用地质简图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读图及资料查阅,识别简单的地层年代。(地理实践力)2.通过野外考察等方式,认识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3.通过图表分析与判读,提高读图、析图能力及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思维)
一、地层年代的识别
1.地层单位及时间: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来表示,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
2.地层新老关系:可按照地质年代顺序确定,如中生界地层比古生界地层新,比新生界地层老。
3.地层的代号
(1)不同时代的地层用不同的代号表示。
(2)如果代号后面有下标,说明是对该时代地层的进一步细分,数字从小到大代表岩层从老到新。
4.地层新老关系的判断规律: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
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1.断层的判读:可以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位置和年代。
2.褶皱的判读
(1)在地质剖面图上有两种方法来判读。
判读角度
判读方法
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
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若地层中间老、两侧新,则为背斜;若中间新、两侧老,则为向斜
(2)在地质平面图上只能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褶曲的类型。
3.构造地貌的判读
(1)含义: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
(2)类型:常见的构造地貌中,山地类型有背斜山、向斜山、断块等;谷地类型有背斜谷、向斜谷、断陷谷地等。
三、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1.总的规律:依据切割律,地质构造事件应该发生在被切割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2.推断断层发生的时代:在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
3.推断褶皱发生的时代:在被褶皱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4.推断岩浆活动的时代:岩浆活动往往发生在被侵入的最新地层的时代之后。
(1)“中生代”的地层称为“中生系”。
(  )
(2)地层代号的下标数字越大,说明代表的岩层越老。
(  )
(3)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切割律是指发生断层。
(  )
(4)地质平面图上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判断褶皱的类型。
(  )
(5)不能形成构造地貌的作用力是
(  )
A.褶皱  
B.断层
C.岩浆活动
D.风化侵蚀
提示:(1)× 地层的单位从大到小通常用:“宇、界、系、统”来表示,对应的时间单位分别是:“宙、代、纪、世”。中生代的地层称为“中生界”。
(2)× 地层代号的下标数字越大,说明代表的岩层越新,即数字从小到大代表岩层从老到新。
(3)× 切割律是指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
(4)× 在地质平面图上只能根据地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褶曲的类型。
(5)D [由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风化侵蚀属于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老↓新
C
(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31°38′01″N,117°50′43″E)
问题1 (综合思维)请推断该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为什么方向?
提示:东北—西南方向。
问题2 (地理实践力)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下面四幅图中的哪一个?
提示:C。
[归纳提升]
1.地质构造的判读
地质构造
判读技巧
断层
根据地层的错断情况确定断层的位置和年代。找到被错断的地层,分布不连续处就有断层存在。根据同一地层的相互位置可判断断块的移动方向
褶皱
地质剖面图上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地层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地层中间新,两翼老
地质平面图上
背斜
在地质平面图上,画一条辅助线,沿此线分析地层新老关系推知褶皱情况
向斜
2.构造地貌的判读
将地质图与地形图结合,就可以判别构造地貌类型。
1.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1)A (2)A [第(1)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选A项。第(2)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选A项。]
 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某地质考察队对某一区域进行了详细考察,绘制出该区域地层剖面图,图中数码①—⑦代表不同的地质年代地层。
问题1 (地理实践力)判断岩层①、④、⑤、⑥从新到老的顺序。
提示:从新到老依次是:⑥①⑤④。
问题2 (地理实践力)试推断岩浆活动以前的地质演变过程。
提示:沉积→侵蚀→沉积→断层→侵蚀→沉积。
[归纳提升]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1.根据岩层上下关系。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根据岩层的弯曲。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
3.根据岩层的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4.根据侵蚀面。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5.根据侵入岩。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2.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1)B (2)B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乙断层只切断了最下边一个侵蚀面的连续性,而岩浆活动穿过了下边两个侵蚀面,说明乙形成早于丙,而甲形成于图中三个侵蚀面后,甲形成晚于丙,故B项正确。第(2)题,图中有多个侵蚀面,当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不是平行关系时,说明岩层发生变形形成褶皱构造,图中有两处侵蚀面与岩层界面相交,所以在图示地质演化过程中,共形成了两次褶皱,故B项正确。]
题组1 地层年代的识别
阅读地质图时,首先要学会读取地层的时代。据此完成1~2题。
1.在地质图上,不同时代的地层用不同的代号表示,下列代号与第四纪地层相对应的是(  )
A.Q  
B.K  
  
C.P  
  
D.S
2.下列关于地层新老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生界地层比古生界地层老
B.C1地层比C2地层新
C.一般情况下,下面地层较上面地层新
D.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
1.A 2.D [第1题,第四纪地层代号为Q;K对应的是白垩纪地层;P对应的是二叠纪地层;S对应的是志留纪地层。故选A项。第2题,中生界地层比古生界地层新;地层代号下标数字从小到大代表岩层从老到新,故C1地层比C2地层老;一般情况下,下面地层较上面老;根据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切割律可知,新的侵入岩切割老的地层。A、B、C项均错误,故选D项。]
题组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
下图为某水平面上不同岩层分布示意图(a→h代表的地层由老到新)。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褶皱
D.断层
4.图中①—④四幅地质剖面图,与甲—乙线状况相符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
B.②
C.③
D.④
3.C 4.B [第3题,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剖面图的判读。据图中某水平面上岩层新老关系分布可判断图示区域既有背斜构造,也有向斜构造,合在一起为褶皱。故选C项。第4题,本题考查褶皱与岩层新老的关系。甲处水平方向上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乙处水平方向上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故选B项。]
题组3 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
下图为某区域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图中地层由老到新依次为C、P、T、J、K。据此完成5~6题。
5.判别该区地层发生褶皱的时间及其形成的主要褶曲类型(  )
A.C地层形成之后;背斜
B.K地层形成之前;背斜
C.P地层形成之前;向斜
D.K地层形成之后;向斜
6.地表形态的成因与地质构造、岩性、外力作用等因素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背斜形成山地丘陵,向斜形成河谷、盆地
B.山地丘陵由较软弱的岩石构成
C.河谷、盆地发育于软弱岩层与向斜的核部
D.河谷、盆地由河流的侵蚀作用塑造而成
5.D 6.C [第5题,读图可知,K地层及其以下地层都发生了弯曲,故该区地层发生褶皱的时间应在K地层形成之后。图中岩层皆向下弯曲,因此该岩层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为向斜。故选D项。第6题,软弱岩层容易受到侵蚀,因此容易形成河谷、盆地;向斜的核部地势较低,同样易发育为河谷、盆地,故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背斜岩层上拱形成山地丘陵,向斜岩层下弯形成河谷、盆地,但当背斜顶部受张力时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时物质坚硬不易被侵蚀,易形成山岭,出现地形倒置的现象,故A项错误。山地丘陵主要由花岗岩、岩浆岩、沉积岩等坚硬岩石构成,故B项错误。河谷、盆地主要由地壳运动形成,外力的侵蚀作用不易显现,故D项错误。故选C项。]
教材P44活动:
提示:1.查阅教材第43页可以得出结论。O代表奥陶系,则O1、O2、O3分别代表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奥陶统。S代表志留系,则S1、S2代表下志留统、中志留统。泥灰岩属于寒武系。
2.根据地层年代与其对应的代号的变化规律可知:O比S老。而代号对应的数字从小到大代表岩层从老到新,所以乙地最老(也可以根据地层层序律来推断,一般情况下,下面的地层较老,上面的地层较新)。根据切割律,甲地为岩浆侵入其他地层冷凝而成,其最新。
教材P45活动:
提示:皆为背斜。只不过所在的部位不同。黄龙山在背斜西北翼,华村在背斜核部,东山在背斜东南翼。
教材P46活动(上):
提示:1.根据地层新老关系可以判断背斜、向斜。画图略。
2.该区域海拔大部分位于500米以下,地势起伏小,为丘陵地形。
3.结合等高线判断,由A向B的构造地貌依次为背斜山、向斜山。
教材P46活动(下):
提示:断层发生的时代是在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从图2-4-3中看出断层线经过的地层最新的为上志留统,故断层发生在上志留统之后。由图2-4-4看出断层右侧岩块向东运动,其左侧的向西运动了。
教材P48活动:
提示:1.由老到新:D、C、P、J、E。该地区缺失三叠系、白垩系的地层。缺失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该地区有可能整体上升接受外力侵蚀而缺失,也可能是因为地层整体抬升,出现该地层沉积的间断。
2.图中主要地质构造有背斜、向斜、断层。图中既有褶皱又有断层,说明该地区既发生过水平运动,也发生过垂直运动。因为图中最新的地层J也在断层处出现不连续状态,可以证明先有水平运动出现褶皱,然后才出现断层,伴随垂直运动。
3.该地区先有砂岩沉积、后依次出现泥页岩、石灰岩沉积,然后可能因为该地区整体上升,没有三叠系沉积,或者沉积了三叠系地层后被侵蚀掉,紧接着整体下沉,出现泥灰岩沉积,之后可能又因为该地区继续抬升缺少白垩系地层沉积,然后发生了断层,最后通过岩浆活动出现E地层。
9/10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1.结合实际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思维)2.通过图示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理实践力)3.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综合思维)4.通过学习,认识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地协调)
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2)主要表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3)对地貌的影响
①有些内力作用表现得很剧烈,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②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非常缓慢,短期内不易察觉,但是经过长期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2.构造运动
按照构造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表现
影响
关系
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
往往是相互伴生的
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
3.地质构造
(1)概念
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常见类型
①褶皱
概念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图示
基本形态
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常形成山岭
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②断层
概念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形成地貌
常形成断块山、沟谷、陡崖等
(3)意义
①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
②找水: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
③工程建设:隧道、水库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
[图表点拨] 1.教材第28页图2-2-2,该图展示了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了形成褶皱的过程。
2.教材第28页图2-2-3,该图展示了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3.教材第28页图2-2-4,该图展示了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形成山岭。
4.教材第29页图2-2-5,该图展示出岩层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错动、位移形成断层。
二、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1.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大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2.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①是南美板块,②是纳兹卡板块,③是太平洋板块,④是亚欧板块,⑤是印度洋板块,⑥是非洲板块。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构造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三、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作用力。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太阳辐射、水、大气、生物
①使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风化物;②为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③风化产物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侵蚀和搬运作用
流水、风、冰川和波浪
①对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产生松散、溶解和破坏作用,并使它们发生位移;②流水和风力作用最为常见,冰川和波浪等也会产生侵蚀和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外力搬运能力减弱
被搬运的物质沉淀、沉积下来
3.结果:使地表由起伏趋向和缓。
[图表点拨] 1.教材第32页图2-2-10,该图展示了岩石的球状风化过程。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2.教材第33页图2-2-11,该图展示了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侵蚀过程。
3.教材第33页图2-2-12,该图展示了沙丘的移动过程。沙丘的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迎风一侧沙丘坡度缓。
4.教材第33页图2-2-13,该图展示了河流的搬运与堆积。河流上游以搬运为主,中下游以堆积为主,河床沉积物颗粒自上游到下游越来越小,依次为砾石、砂、黏土。
[易误点拨]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不同。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通常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固结成岩作用。
(  )
(2)“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是由背斜转化成了向斜。
(  )
(3)岩层发生断裂就形成断层。
(  )
(4)在平直河段,判断河流侵蚀主要考虑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在弯曲河段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
(  )
(5)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下列哪个板块碰撞形成的
(  )
A.非洲板块  
B.大西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提示:(1)×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固结成岩属于外力作用。
(2)× 背斜谷虽然被侵蚀成了山谷,但地质构造仍然是背斜。
(3)× 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才会形成断层。
(4)× 在平直河段,判断河流侵蚀主要考虑地转偏向力;在弯曲河段则按照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5)C [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我国西南部边界地带,从成因上看,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华山
张乔
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
众水背流急,他山相向重。
树黏青霭合,崖夹白云浓。
一夜盆倾雨,前湫起毒龙。
问题1 (综合思维)造成华山挺拔如削雄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华山是断层构造形成的断块山,因此挺拔如削。
问题2 (综合思维)除了诗中所描述的这种地质构造外,常见的地质构造还有哪些?它们所形成的基本地形有何不同?
提示:还有背斜和向斜。背斜常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谷地。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如何从岩石形态上区分断层、背斜、向斜?
提示:断层中岩层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凹陷。
[归纳提升]
1.褶皱和断层的成因、特征及地貌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产生原因
原来水平的岩层受构造运动的挤压,发生变形
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等作用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强度,岩体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特别提醒] 当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岩层呈现完整时,区分背斜和向斜,既可以根据岩层的弯曲形态,也可以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如图1所示:
图1
当地质剖面示意图中岩层呈现不完整时,岩层的弯曲形态无法判断,则只能依据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如图2:
图2
A图中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B图中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
2.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地质构造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找矿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位的地下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洼地,利用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
1.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从甲到丁岩层从老到新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所致
(1)C (2)D [第(1)题,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丁处岩层最新,而两翼岩层老,可知为向斜。第(2)题,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的“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问题1 (综合思维)“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
提示: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和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问题2 (综合思维)在我国西北地区也有类似于“女王头”的蘑菇石,它的形成与“女王头”有何异同?
提示:都是外力侵蚀作用,但“女王头”形成的外力是海水,西北地区的蘑菇石形成的外力是风力。
问题3 (区域认知)流水作用是外力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河流在不同的位置形成的地貌类型相同吗?试举例说明。
提示:不相同。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上游形成“V”形谷地,在地势平坦的中下游形成宽谷、冲积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
[归纳提升]
不同性质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地貌的影响和主要分布区也有很大差别: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破坏地表岩石,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海滨地区
堆积作用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普遍
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沙丘剖面图   沙丘示意图 
 沙丘等高线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2.外力作用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的主要动力的结果,但其形态的变化往往促使我们做更具体的分析。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选项与图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
A.风化作用、外力搬运
B.风化作用、内力塑造
C.侵蚀作用、人类活动
D.侵蚀作用、外力搬运
(2)“水滴石穿”描述的是哪种外力作用(  )
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搬运作用
(1)A (2)B [第(1)题,岩石在冰川作用、冻胀作用、风力作用、曝晒作用下,变成松散的碎屑残留在地表,这个过程属于风化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经外力作用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属于外力作用中的搬运作用。第(2)题,“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流水侵蚀作用。]
人地协调观——风沙活动的危害
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下图为我国西北局部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图中沙丘的主要作用是(  )
A.物理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2)下列属于图中草方格沙障主要功能的是(  )
①降低风速,有利于沙丘固定 ②截取水分减少蒸发,利于植被成活 ③提高植被覆盖率,美化环境 ④增强吸收地下水能力,增加降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素养立意] 本题以西北地区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沙丘的成因以及风沙活动的危害。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
(1)C (2)A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风力强劲,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会形成沙丘。第(2)题,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摩擦,降低风速,截取水分,减少蒸发,使沙丘固定和固沙植被成活,①②项正确。]
题组1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貌的形成与图中④处不同的是(  )
A.渭河平原 
B.汾河谷地
C.东非大裂谷
D.长江三峡
2.图中⑥处山地为(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山
C.火山
D.岩层堆积成山
1.D 2.B [第1题,④处为断层下沉形成的地堑,A、B、C项都与④相同,长江三峡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由地层结构可看出⑥为向斜成山。]
题组2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3~4题。
3.(易错题)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4.上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
3.D 4.B [第3题,结合板块划分,亚欧大陆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本题易错选A。第4题,红海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处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题组3 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读下图,回答5~6题。
图甲      图乙
5.形成图甲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内力侵蚀
D.海浪侵蚀
6.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
5.D 6.D [第5题,海边奇形怪状的岩石主要是由海浪侵蚀造成的。第6题,开罗地处热带,不可能出现冰川;“狮身人面像”所在地点并不临海,不可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影响;“狮身人面像”是雕塑,河流不可能侵蚀其面部;该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以风化和风蚀作用为主。]
教材P29活动:
提示:略
教材P31活动:
提示:青藏高原是板块碰撞挤压隆升形成。
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从7
100万年前不断向亚欧板块移动、挤压,大约到1
000万年前,印度板块移到当前位置,由于印度板块的不断移动、挤压,由此导致了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
教材P34活动:
提示: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分别为风化、侵蚀、搬运与堆积。地表形态特征分别为:棱角变得圆滑、地表沟壑纵横、新月形沙丘、削高填洼使地表趋于和缓。
2.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等处于壮年期;内蒙古高原等处于老年期。
14/15课时分层作业(八) 
(建议用时:30分钟)
四川省地形多样,有山地、高原、盆地(含平原)和丘陵等。读四川省不同地形区的交通线密度图。据此完成1~2题。
项目
地形类型
交通线密度(米/米2)
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
盆地(含平原)
13.6
丘陵
4.7—8.3
山地
1.9—2.6
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
盆地(含平原)
1.9—2.6
丘陵
1.5—1.7
山地
1.0—1.5
高原
0.2—0.5
全省平均
1.0
1.四川省交通线路密度最大的地形类型是(  )
A.盆地(含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2.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原因是(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1.A 2.A [第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无论是城市化水平较高地区,还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和一般农村地区,四川省交通线路密度最大的地形类型都是盆地(含平原)。第2题,山区地面起伏大,为了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在坡度较陡的山区,公路常呈“之”字形分布。]
读我国台湾岛铁路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台湾岛修建的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矿产因素
4.台湾岛铁路沿海岸环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城市众多,客货运量大 ②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 ③水源充足 ④地势低,热量条件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A 4.A [第3题,通过读台湾岛铁路分布图,可知由于台湾山脉南北纵列,因此台湾没有直接联系东西向的铁路,影响台湾岛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第4题,台湾山脉南北纵列,城市多集中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成本低。]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贵广高铁是设计时速为300
km/h的高速铁路,自贵阳北站起,经黔南州、黔东南州、广西柳州等到广州南站。据此完成5~6题。
5.建设贵广高铁,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  )
A.地形平坦,要占用的耕地多
B.山区地形艰险,喀斯特地貌广布
C.沿途人口众多,拆迁补偿费用高
D.高铁速度太快,安全隐患较多
6.(易错题)高铁有专用道路和站台,为保障安全,线路上非站台地区常常是封闭的。受高铁的影响未来的城市形态最有可能发展成(  )
A    B    C    D
5.B 6.A [第5题,贵广高铁自贵阳北站起,经黔南州、黔东南州、广西柳州等到广州南站,经过地形区为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故B项正确,A项错误;该区域人口密度较小,故C项错误;我国高铁建设技术成熟,故D项错误。第6题,由于高铁线路上非站台地区常常是封闭的,所以未来城市发展不可能是B图;高铁的发展,加强大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打破了原有单中心发展模式,发展为多中心城市结构,故C、D项错误,A项正确。由于忽略了高铁特点,易错选B项。]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凤凰山南麓山前冲积扇上。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山高水也高,有黄龙沟、茨沟、冷水沟、龙王沟等4条沟溪流经,胜似江南,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梯田。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份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分析凤堰梯田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的原因。
(2)说明该地能够修建梯田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气候除外)。
(3)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凤堰梯田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的原因主要从地形、纬度角度分析。温暖湿润,说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位于亚热带地区,从地形看,冬季风受到秦岭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气温较高。位于河谷地区,热量不易散失。从降水看,汉江谷地向东南敞开,受夏季风影响明显,地形抬升,产生地形雨,降水多。第(2)题,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润;图示该地谷地开口朝东南,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多;周围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河流多,地表水丰富;注重修水利工程,这里水渠众多,灌溉系统完善,梯田的水源条件较好。第(3)题,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渗漏;山前冲积扇坡度较大,地下水流速快,不利于聚水;坡地地下水埋藏较深,易干涸。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夯实底土,可减少地表水的渗漏。
[答案](1)①位于汉江谷地,属于亚热带;②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③秦岭阻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④河谷地区,热量不易散失;⑤汉江谷地向东南敞开,暖湿的夏季风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
(2)①山麓冲积扇上,海拔、相对高度及坡度等适宜修建梯田;②有多条沟溪流经,水源充足,可自流灌溉;③冲积扇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原因:①冲积扇土质疏松,孔隙多,地表水易渗漏;②坡度较大,地下水流速快;③坡地地下水埋藏较深,地表水易下渗。措施:夯实底土。
[教师备选题]
鱼鳞坑是为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的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2.鱼鳞坑有利于物质的(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1.C 2.D [第1题,③地点植树更有利于涵养水源,减少坡面径流,保持水土。第2题,这种交错排列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有利于物质的沉积,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河中垂钓,钓点是关键,钓点宜选在水流缓慢、河水清澈、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某次中雨过后,河南的小军来到下图所示河段垂钓。此时,他发现河水已漫过人工堤坝,河中沙洲仍出露水面。据此完成3~5题。
3.小军垂钓时(  )
A.丁处河水较丙处浑浊
B.河中沙洲面积在扩大
C.堤坝的东侧较西侧容易垮塌
D.堤坝上游河段,东侧河水较西侧深
4.(易错题)本次垂钓,钓钩最适宜投放于(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易错题)图中堤坝较低矮,主要是考虑(  )
A.蓄洪
B.灌溉
C.发电
D.排水
3.A 4.C 5.D [第3题,受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影响,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小军垂钓时:丁处河水较丙处浑浊,丁处于河流的凹岸,水流流速急,河水携带的泥沙不易沉积,丙处于沙洲前缘,受沙洲阻挡作用,水流流速缓,泥沙易沉积,河水相对清澈,故A项正确。根据河流流向,堤坝的东侧为凸岸,西侧为凹岸,受流水侵蚀和堆积作用,西侧容易垮塌,故C项错误。河中的沙洲主要是受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沙洲上游设置了堤坝,阻挡了泥沙向沙洲聚拢,沙洲面积不会扩大,故B项错误。堤坝的上游河段是西侧河水较东岸深,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西侧受到侵蚀,泥沙不易沉积,加之水流速度快,下部易受到侵蚀,故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钓点宜选在饵料丰富且易于观察浮漂之地”,甲、丁处于河流的凹岸,乙处于凸岸,丙处于沙洲前缘,受到沙洲的阻挡,四地相比,丙处水流流速缓,泥沙易堆积,饵料丰富,河水较为清澈,因此钓钩最适宜放于丙处,故选C项。本题易错选B项。乙处靠近堤坝,水流坡度较大,流速较快,做题时往往误认为乙处属于凸岸流速最小而错选B项。第5题,江南地区降水量较大,易发生洪涝,堤坝较低矮主要是为了排水,堤坝高才有利于蓄洪,故A项错误、D项正确。该地区地处江南水乡,降水较多,不属于灌溉农业区。而且堤坝越高,水库容量越大,对灌溉才越有利,故B项错误。堤坝越高,落差越大,才越有利于发电,故C项错误。本题易错选B项。做题时易受图中的灌溉渠口的迷惑而错选B项,应该注意结合题干、选项和材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人类活动影响地表形态,下列属于趋利避害的是(  )
①荷兰人民围海造田 ②澳门人民填海造陆 ③湖南人民围湖造田 ④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A [荷兰的围海造田、澳门人民填海造陆,都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进行的,利大于弊。而围湖造田,破坏了湿地环境,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在坡度大的山体上修建梯田,易加剧水土流失。]
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7~8题。
7.对图示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在a、b、c、d四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A.a地——种草护坡
B.b地——沟头防护
C.c地——打坝建库
D.d地——修筑梯田
8.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C 8.B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为黄土塬,其治理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建防护林网;b为缓坡,可修水平梯田;c为沟谷,其治理措施是打坝建库,拦泥蓄水;d为陡坡,应种草护坡。第8题,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丙、丁两地位于阴坡,采光差;甲、乙两地相比,乙位于山脊上,不易积水。]
9.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阅读表1和表2,回答有关问题。
表1 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
海拔/m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4
800
人口
数量/万人
73
345.1
19
427.8
8
647.5
10
037.1
1
590.8
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
数量/万km2
144.5
97.2
162.5
39.9
315.9
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表2 我国人口水平分布状况
距海岸的范围(km)
<200
200—500
500—1
000
>1
000
人口密度(人/km2)
100
48.8
35.0
5.2
(1)阅读表1,简述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表1,从地形类型看,我国约65%的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该地区人口密度约为________人/km2。
(3)表2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规律是________。分析其成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分析表1和表2,我国人口分布具有集中于地势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的趋向性。
[解析] 第(1)题,阅读表1可以看出,海拔高度从200米以下到4800米,地势起伏较大,地形类型多种多样,200米以上的山区所占面积广大,山区面积广大造成我国耕地资源不足,多样的地形适合多种生物生存,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林业、牧业,而且山区往往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发展采矿业,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利于发展旅游业等。第(2)题,对比分析表1中海拔高度数据和人口比例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约65%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200米以下的地区主要地形类型为平原,人口数量(73345.1万人)÷面积(144.5万km2)=该地区人口密度(约为508人/km2)。第(3)题,表2中数据是距海岸的距离和人口密度的关系,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主要原因是沿海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充沛,地势低平,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开发历史较早等。第(4)题,综合分析表1和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人口有向在海拔200米以下地势低平地区和距离海岸200km范围内的沿海地区集中分布的趋向。
[答案](1)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耕地资源不足;②有利于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林业、牧业、采矿业和旅游业等。
(2)平原 508
(3)规律:我国人口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成因:沿海地区气候较湿润,地势低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早等
(4)低平 沿海
8/8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30分钟)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1~3题。
1.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花岗岩、砂岩和石英岩分别属于(  )
A.变质岩、岩浆岩和沉积岩
B.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C.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D.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下列能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1.C 2.D 3.C [第1题,煤是古代植物遗体的堆积层埋在地下后,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外生矿产,其所在岩石为沉积岩。第2题,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浆岩的一种),砂岩为沉积岩,而石英岩则是由石英砂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第3题,本题的解答要抓住三大类岩石转化的关键点,即岩浆形成的只能是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地球上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据此完成4~5题。
4.有关图中字母所示内容,正确的是(  )
A.a是外力作用
B.b是冷却凝固
C.c是变质作用
D.d是重熔再生
5.关于图中数字代表内容,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板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B.②是岩浆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C.①是岩浆岩,花岗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
D.②是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4.C 5.B [第4题,读图可知,图中②岩石只能由岩浆形成,故为岩浆岩,则①为沉积岩,a表示由岩浆生成岩浆岩,故a为冷却凝固;b表示由变质岩变为岩浆,故b表示重熔再生;c表示由沉积岩变成变质岩,故c表示变质作用;d表示由岩浆岩变成沉积岩,故d为外力作用。第5题,由上题可知,①为沉积岩,石灰岩属于数字①代表的岩石;②为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属于数字②代表的岩石。]
读下图,回答6~8题。
6.(易错题)岩层A、B、C、D按由老到新的关系排列应是(  )
A.A、B、C、D
B.A、C、B、D
C.A、C、D、B
D.A、D、C、B
7.如果在A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那么能够推测当时的沉积环境是(  )
A.温暖的深海
B.寒冷的深海
C.温暖的浅海
D.寒冷的浅海
8.若A层含有珊瑚化石,E处岩石可能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6.B 7.C 8.C [第6题,从图示内容看,A、C属于成层分布的岩层,有层理构造,可推断为沉积岩,并且A层在下,C层在上,这说明A层形成年代早于C层;B层穿透了A、C两层,且没有层理构造,可推断B层是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岩浆岩,其形成年代晚于A、C两层;D层为上覆岩层,与B层成垂直接触,可判断其形成年代晚于B层。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正确判断B、D形成的年代序顺。第7题,在A岩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珊瑚化石,珊瑚生存于温暖的浅海环境中,所以可推知A层形成的地理环境为温暖的浅海环境。第8题,含有珊瑚化石的A岩石可能为石灰岩,E处为A岩层的变质岩,可能为大理岩。]
9.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代表的岩石类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类型是:
①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3)由图可知,裸露的岩石是外力作用的物质基础,先后经过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又成为________作用的对象,最后在低洼地区经过____________作用而固结成岩。
(4)用图中数码分别填出下列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
A.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  )
B.大理岩的形成(  )
C.含煤岩层的形成(  )
D.海底火山喷发(  )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循环过程和地质作用。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只能形成岩浆岩(C为岩浆岩,①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岩等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外力作用(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沉积物沉积而形成沉积岩(A为沉积岩,④为固结成岩);已经生成的岩石被掩埋到地下深处,经变质作用而形成变质岩(B为变质岩,⑤为变质作用)。
[答案](1)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
(2)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3)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4)③ ⑤ ④ ①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某校地理活动小组绘制的某地岩层剖面图,分析回答1~2题。
1.图中X代表的岩石是(  )
A.大理岩
B.石英岩
C.方解石
D.板岩
2.下列成岩过程中,与图示岩石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岩浆侵入
B.凝固成岩
C.变质作用
D.岩浆喷出
1.A 2.D [第1题,X岩石位于石灰岩和岩浆之间,受到高温、高压作用,可能由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第2题,岩浆喷出地表不会对地下的岩石产生变质作用。]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与煤炭资源形成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①②
B.④⑤⑧
C.②④
D.③⑥⑦⑨
4.图示各相关地质作用中,能表示大理岩形成的是(  )
A.②
B.③
C.⑦
D.⑨
3.A 4.B [读图,根据地质循环的环节分析可知,①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形成了沉积物,②是固结成岩过程,形成了沉积岩,③⑦⑨是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④⑤⑧为地壳抬升隆起裸露地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第3题,煤炭是地质史上有机质被掩埋在地壳中并经过长期演化过程而形成的,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无关。第4题,大理岩是石灰岩(沉积岩)受热(与岩浆接触)变质而成的。]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图示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
①—沉积岩 ②—侵入岩 ③—变质岩 ④—岩浆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的转换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A.①—②—③—④—①
B.③—⑤—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⑤
5.A 6.B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具有层理构造,应为沉积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岩浆,④为变质岩,⑤为喷出岩。第6题,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是由岩浆到岩浆岩,再到沉积岩、变质岩,最后再生成新的岩浆。]
7.下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A、B、C、D表示三大类岩石和岩浆。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请在图中直线上加上箭头,以正确表示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2)图中A代表的岩石类型是________。请简要描述由C到D的地质作用过程。
(3)一般来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的是________(填字母)。
[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B为地幔中的岩浆,C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D为沉积岩,A为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沉积岩的岩层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一层层沉积而成,所以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在岩层中有时能找到已经成为化石的古生物遗体。
[答案](1)如下图所示:
(2)变质岩 C(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变为碎屑物质,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D(沉积岩)。
(3)D
6/6课时分层作业(九) 
(建议用时:30分钟)
1.下列关于地质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图属于普通地图
B.地层顺序只能用地质剖面图表示
C.地质图可用于分析地质构造
D.地质图不能表示矿产分布
C [地质图是用于表示地质现象、岩石地层、矿产分布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故A、D项错误;为反映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除平面图外,常同时编制柱状图和剖面图,以表示地层顺序、岩层的水平或垂向变化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故B错误;地质图可用于分析地质构造、地质历史、预测地下矿藏的位置、储量及开采条件,故C项正确。]
读某地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2~3题。
2.据图分析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由早到晚,叙述正确的是(  )
A.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B.褶皱—断层—岩浆侵入
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D.沉积—褶皱—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3.下列关于判断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正确的是(  )
A.下面的地层一定比上面地层老
B.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复杂
C.侵入岩比其所切割的岩层新
D.含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较含鱼类化石的岩层老
2.D 3.D [第2题,该地首先形成沉积岩,然后发生地壳运动(褶皱)导致岩层断裂错动(断层),再发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岩浆岩,最后在乙、丁处出现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第3题,一般情况下,原始地层接近水平,比下面的地层年龄较上面地层老;地层越老,所含的生物化石越简单;新侵入的岩石年龄比其所切割的岩层新;三叶虫生活的时代比鱼类早,因此含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较含鱼类化石的岩层老。]
4.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B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移动,故甲处为断层。]
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易错题)图中甲处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6.(易错题)沿ab剖面线的剖面图是(  )
5.B 6.A [第5题,由等高线“凸低为山脊”的规律可知,甲处为山脊;由岩层分布可知,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地质构造为向斜,故选B项。第6题,a点海拔为150~200
m,b点海拔为0~50
m,且依据等高线“凸高为山谷,凸低为山脊”的规律,确定沿ab剖面线地势起伏如A图所示,故选A项。本题组出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判读等高线图。]
7.下图为某地区地层剖面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前后共经历过哪些地质过程?
(2)请对图中岩层0—9和岩脉共十一种岩石的新老关系进行排序。(由老到新排列)
(3)说明图中断层的形成过程。
[解析] 读图可知,该地先地壳下沉,沉积很厚的岩层,由于受到挤压,形成了褶皱;岩浆上升冷却,又发生了断裂,形成断层,再后来地壳抬升,地表遭到侵蚀,再后来下沉,地表沉积了松散沉积物。一般说来,地壳下沉有利于沉积,地壳上升有利于侵蚀。一般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后形成的岩层比较完整。断层的形成是先断裂后错位。
[答案](1)(下沉、沉积)挤压形成褶皱、岩浆活动、断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2)0—1—2—3—4—5—6—7—8—岩脉—9
(3)岩层受力超过了它所能承受的强度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右侧上升、左侧下降)
[教师备选题]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奥陶系
B.下石炭统
C.下二叠统
D.五通组
2.(易错题)图中地质结构反映了该地经历了(  )
A.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和外力沉积
C.水平张裂和外力沉积
D.水平张裂和外力侵蚀
1.C 2.A [第1题,沉积岩层中埋藏越深的岩层,形成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位于最上层的下二叠统形成时间最晚。第2题,结合地层弯曲可知,该地地层经过了水平挤压形成了褶皱,但褶皱形成后的岩层经过了外力侵蚀,原有的岩层已经不完整,故选A项。本题易错选B项。]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
A.古生代前期
B.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新生代后期
D.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
B.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
D.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3.D 4.B [第3题,读图可知,断层切割了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但没有切割含有大型哺乳动化石的地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于恐龙化石形成时期与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形成时期之间,即对应选项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故选D项。第4题,甲处岩层侵入沉积岩中,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下面岩层(含三叶虫化石的岩层)表面有被侵蚀的痕迹,说明在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丙处岩石形成于侵入岩周围,属于变质岩,丁岩层含有三叶虫化石,属于沉积岩,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故选B项。]
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图1),完成5~6题。
图1
5.图中A处的地形为(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图2
6.若图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2中的(  )
A.a
B.b
C.c
D.d
5.C 6.A [第5题,图中河流的支流发源于A地,说明其地势高,为山地;结合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可知,A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第6题,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说明该处的岩石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箭头指向d,而d只有一个箭头指出,由此可以判断出d为岩浆,c为岩浆岩;因为b经过外力作用形成a,因此a为沉积岩,b为变质岩。]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7~8题。
7.(易错题)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7.D 8.C [第7题,同一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线反映了该岩层埋藏的水平形态及其连续性,由地形剖面线可知,①②③④四处均为谷地;由同一埋藏深度岩层的弯曲状况可知,①②④三地对应的岩层向上弯曲,应为背斜构造,③对应的岩层发生断裂,其对应的谷地应是岩层断裂下陷形成的,①④地背斜顶部已被侵蚀,说明两地所在谷地是背斜谷;②地背斜顶部未被侵蚀,说明其谷地形成于背斜的顶部,不是背斜谷。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能正确对应地面海拔高度与地下埋藏深度的关系。第8题,⑤处的沉积岩层与附近岩层并不连续,且有明显下移,说明⑤处岩层断裂下降,故C项正确。如果是褶曲,则岩层不会断开;如果发生断裂上升,则⑤处右侧的岩层应相对上移。]
9.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示地质构造类型:
甲________,乙________,丙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填“南北”或“东西”)方向力的作用,此力属于________(填“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________(填“甲”或“乙”)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选择在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第(2)题,岩层沿着南北方向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受到南北方向力的作用,属于挤压力;从岩层分布看,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褶皱分布规模大,以水平运动为主。第(3)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褶皱形成并遭到侵蚀后,地壳下沉,地势变低,堆积形成上覆岩石。第(4)题,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比较稳定,地下水向两侧分流,不易出现透水事故,适于建隧道;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垂直 水平
(3)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侵蚀 堆积
(4)甲 背斜向上拱起,且有较强的稳定性,地下水沿岩层两侧渗流,保持隧道干燥 乙 甲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8/8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结合实例,掌握地形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地理实践力)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直接塑造和间接影响。(地理实践力)3.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一、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1)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今天,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
(2)地表崎岖的山区、寒冷干燥的高原人烟稀少。在山区生活的人们,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平原:对农业生产的限制较小,以耕作业为主。
(2)山区
主要因素
具体影响
海拔
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合发展林业;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坡度
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受到侵蚀,通常坡度超过7°,就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若超过25°,应该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坡向
会造成太阳辐射和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影响植物生长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方式及线路布局的影响非常显著。
(1)平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
建筑成本低,线路密度较大
河网密布的平原
需要架设桥梁,避开沼泽地,但内河航运比较发达
(2)山区:地面起伏大,修建成本及技术难度大,交通运输受到较大的限制。在坡度较陡的山地常见到“之”字形的公路。
[图表点拨] 教材第36页图2-3-2,该图展示了全球不同海拔的陆地与人口占比。由图可知,全球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7.8%,但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6.2%;海拔在200~500米的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9.5%,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4%;海拔在500~1000米的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19%,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1.6%;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23.7%,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8.2%,由此可见,平原地区是人类理想居住地,人口稠密;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1)修筑梯田:在丘陵地区修建梯田,可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
(2)修筑堤坝: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沙条件,从而改变下游河道的侵蚀、堆积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3)填海造陆、建设人工岛、修筑海堤: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形态,而且形成了新的人工地貌。
(4)挖方、填方:会人为造成陡坡或洼地。
(5)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1)植被变化: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2)引水: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3)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1)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了世界上约60%的人口。
(  )
(2)山区只适合发展林业。
(  )
(3)地表坡度超过10°,就要修建梯田才能耕作。
(  )
(4)山区公路呈“之”字形,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
(  )
(5)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  )
A.丘陵地区修梯田可防止水土流失
B.修筑堤坝会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C.采石、采矿会形成人造丘冈
D.营造防护林可能会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
提示:(1)× 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分布了世界上约80%的人口。
(2)× 坡度较小的山区,通过修建梯田,可以发展种植业。
(3)× 地表坡度超过7°,就要修建梯田才能耕作。
(4)×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弯曲,是为了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
(5)C [采石、采矿会改变地表形态,而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滇西北纳西族聚居地,有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城——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西北部,海拔2
400余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河、中河和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渠流贯大街小巷。古城、老街和纳西文化,造就了独具风情的高原水乡。
丽江古城平面图
问题1 (综合思维)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提示:丽江古城西面和北面的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导致其冬无严寒;地势较高,使其夏无酷暑。
问题2 (综合思维)丽江古城的建设,利用了当地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
提示:(1)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使其夏无酷暑;
(2)西、北部山岭,阻挡冬季风,使其冬无严寒;
(3)东、南两面地形开阔,便于筑城;
(4)玉龙雪山的大量融水,提供了水源。
[归纳提升]
1.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类型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案例
平原和低地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人口密集
(1)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2)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高原、山地
地表崎岖、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大,人口稀疏
2.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
影响
备注
平原
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坡度小,不受限制
山地
坡度大,不适宜大面积耕作;海拔低、水热条件好的地方适宜发展林业
(1)坡度:超过7°,修建梯田;坡度超过25°,因地制宜发展林业或进行自然保护;(2)坡向:不同坡向水热条件不同,影响植物生长
高原
海拔高、水热条件不足的高原地区,因地制宜发展高寒农牧业
3.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
方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①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
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
线路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②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③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④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
线网密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新疆的南疆铁路和兰新铁路均沿山麓分布,连接绿洲
[特别提醒] 影响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
当前几乎所有的交通线路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都是社会经济因素,以联系居民点和城市并促进其发展为主要目的,但自然条件仍是选线的基础因素。
在局部地区,线路的走向可能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不同等级的公路选线时主导因素也不相同:高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直达运输,应尽量缩短线路的长度,桥梁工程量越大,成本越高;低等级公路的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联系居民点,其长度较长。
1.下图为某半岛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T1107公路在甲段有多处连续弯曲,最可能的原因是该路段(  )
A.地形高差较大,为减缓公路坡度
B.生态环境脆弱,为保护生物资源
C.聚落人口密集,为增加交通流量
D.地下矿产丰富,为接近原料产地
(2)乙城市是图示区域中规模最大的聚落和著名疗养城市,据此判断其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处沿海地区,暖流强,气温高
B.周围地貌多样,耕地多,产粮足
C.全年降水丰富,水质好,资源丰
D.地形平坦宽广,交通便利,风景好
(1)A (2)D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区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大。T1107公路在甲段多处连续弯曲,是为了减缓公路坡度。第(2)题,乙城市地处沿海,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为城市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到了埃及的阿斯旺那就必须到阿斯旺大坝去看看,它是世界七大水坝之一。阿斯旺水坝位于尼罗河干流上。水坝全长3
830米,高111米,是一项集灌溉、航运、发电、防洪、旅游、水产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除了文物的迁移和损失外,这个大坝从建设之初至今,埃及国内对阿斯旺大坝的争论从没停止过,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阿斯旺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1 (综合思维)阿斯旺大坝建设对当地地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一部分陆地景观变为了水域景观,周边湿地增加,库区周边出现滑坡等改变了局部地貌。
问题2 (综合思维)阿斯旺大坝建设对下游地区的地貌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由于部分泥沙在库区堆积,下游三角洲面积缩小,海岸线后退。
[归纳提升]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一方面体现在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的发育方向,如:修建梯田、修筑堤坝、填海造陆等;另一方面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的发育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如植树种草、过量引用河水、营造防护林等。现就对地表形态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类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1.修筑大坝
(1)有利影响
①防止了汛期下游河水泛滥;②在旱季为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③改善了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④在库区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增加人民收入;⑤减少了河口地区的泥沙淤积,保护了河口地区的环境。
(2)不利影响
①破坏和改变流域生态系统特有的功能和结构;②库区水质产生富营养化或毒化;③改变泥沙淤积状况,造成河口海湾洪泛平原的缩小以及海岸线遭侵蚀;④大坝下游河道下切、河岸遭侵蚀及河、海口水中盐分增加;⑤有可能诱发地震及库区塌方、滑坡;⑥灌溉引起土壤肥力损失、加重盐碱化;⑦导致植被或生物物种的减少或毁灭;⑧外来生物物种的侵入导致生态危害;⑨淹没文物古迹或造成原有自然景观观赏价值的损失;⑩冲击当地的传统文化;?诱发与水体有关的若干传染病。
2.填海造陆
(1)有利影响:①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用地;②美化海岸线,改善沿海景观;③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2)不利影响:①破坏海洋生态,影响水中生物生存,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出现了大量的赤潮情况;②过度填海会使海港变窄,令水流更急速,波浪波幅更大,影响船只航行;③对于直接把雨水排出大海的地区,填海令地下的雨水渠延长。而因为延长部分斜度的不足,所以整条雨水渠的排水力降低。在雨季时,就会因为大雨而造成内城街道水浸的问题;④产生凸堤效应,让周边的海岸线向内缩。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海滩减少了约3.9万公顷;⑤影响自然景观。
2.特威德河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性河流,它为捕鱼业和商贸业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口。20世纪60年代,当地政府在特威德河河口修建了两座堤坝(下图),结果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此完成(1)~(2)题。
(1)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  )
A.增加停船泊位,扩大港口的吞吐量
B.拓宽通航航道,提高船只通行速度
C.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
D.减小风浪影响,保障船只通航安全
(2)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产生的负面影响是(  )
A.海水倒灌频繁发生
B.黄金海岸海滩退缩
C.河口鱼类资源减少
D.堤坝北侧泥沙堆积
(1)C (2)B [第(1)题,读图,特威德河河口修筑堤坝是为了减少洋流对河水的顶托,减少泥沙堆积,保证河口通航能力,C项正确。河口修建堤坝,不表示港口规模扩大,不能扩大港口的吞吐量,A项错误。堤坝没有拓宽通航航道,不能提高船只通行速度,B项错误。堤坝延伸方向与海岸垂直,不能减小风浪影响,D项错误。第(2)题,特威德河河口堤坝的修建,河口北侧海岸泥沙沉积减少,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黄金海岸海滩退缩,B项正确。河流径流量未变,不会导致海水倒灌发生,A项错误。对河口鱼类资源没有明显影响,C项错误。堤坝北侧泥沙堆积减少,D项错误。]
地理实践力——草方格沙障与风沙治理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近地面层风速,减弱风的输沙能力,沙障阻止流沙的移动,可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草方格沙障中种植的固沙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植物,这类植物根系发达,有效固沙,减少沙丘移动,同时增加植被覆盖率,截留水分,植物固沙,增强蓄水能力,削减地表风力,减轻风力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利于有机质积累,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以达到长久固沙的作用。
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工程,能够有效防风固沙,据此完成(1)~(2)题。
(1)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
A.近地面输沙量
B.高空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
A.削弱风力
B.稳固沙土
C.适应恶劣环境
D.减少水分蒸发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石方格沙障和草方格沙障固沙,主要考查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地理实践力。
(1)A (2)C [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工程,由于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可以有效地降低近地面的输沙量,与草方格沙障相比,石方格沙障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题组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聚落分布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    
B.地形
C.水源
D.气候
2.该地交通线(  )
A.密集
B.呈网状分布
C.呈“之”字形
D.平直
1.B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黄土高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边的较为平坦缓坡阶地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聚落分布在河流两侧的较为平坦的底部为宜,可以远离陡坡,还可以避崩塌、滑坡。因此,影响该地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地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2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崎岖,加上聚落分布分散,为了连接各聚落,加上地形影响,该地交通线最有可能呈“之”字形分布,故C项正确;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较为落后,聚落分散,因此不宜密集建设,也不应呈网状分布。故A项、B项均错误;受此地崎岖地形的影响,本地的交通线难以建设,也不宜平直分布,故D项错误。]
中国传统文化对村寨聚落的空间格局影响深远,山区村寨聚落的理想空间格局为“盆地——豁口——走廊”的壶天结构,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山——林——屋——水——林”景观模式。下图为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聚落居住地的最佳选址应该在(  )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④区
4.影响该区域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地形
3.B 4.D [第3题,聚落居住地应选在离河流较近,地势较高处,既取水方便,又可免受洪涝灾害,最佳的位置选在②区,故B项正确。第4题,聚落居住最佳的位置选在②区,该地区地势较高,地形较平坦,坡度较缓,所以主导因素是地形,故D项正确。]
题组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下图为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图。据此完成5~6题。
5.对这种采矿方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破坏原有植被和地貌结构
B.造成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会造成大气和水污染
D.有利于地下水循环
6.治理矿坑最好的措施是(  )
A.坑坡上植树种草
B.废渣、废土填埋后复垦还绿
C.坑内放水进行水产养殖
D.禁止人畜进入,让植被自然恢复
5.D 6.B [第5题,根据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可知露天采矿破坏原有植被和地貌结构;植被破坏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地下水遭受破坏,矿物溶解于水中,导致水污染;不利于地下水循环;矿石开采过程尘土飞扬,会造成大气污染。第6题,读图可以看到露天采矿留下的矿坑非常大,特别深,最好的措施是将矿石开采产生的废渣、废土填埋后复垦还绿,恢复原来的植被。]
教材P36活动:
提示:1.图2-3-3展示了种植业农业景观,反映了生产规模小的特征。图2-3-4展示了畜牧业景观,反映了规模大、粗放式的特征。图2-3-5展示了山区立体农业景观,反映了地形、坡度对农业的影响,机械化术平低,科技水平低,以梯田形式发展农业。图2-3-6展示了林业景观,反映了人工参与为主的集约经营特征。
关系分别是:河网密布的平原地区,往往地块狭小,以种植业为主;在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在起伏较大的山区以立体农业为主;在坡度较大的山区以林业为主。
2.据实际情况分析即可。
教材P37活动:
提示:1.耕地集中分布在东北、华北、江淮地区。
以上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适宜发展耕作业。
2.林地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东南山区。以上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崎岖、坡度较陡,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低,适宜发展林业。
教材P42活动:
提示:1.图2-3-11通过修梯田改造了地表形态,梯田可以减缓流水的侵蚀作用,减少了沟壑的出现,梯田使地表局部区域呈现水平状态,降低了坡度。图2-3-12通过填海造陆改变了地表形态,使一部分水域变成了陆地。图2-3-13通过开展小流域治理,减少了沟壑的数量,防治了土壤侵蚀。图2-3-14通过草方格沙障,降低了风速,提高了植被成活率,减少了风沙流动。
2.结合实际说明即可。
7/14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了解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地理实践力)2.通过绘制简单的示意图,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地理实践力)3.通过野外观察和标本采集,学会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通过三大类岩石成因、特征的比较,学会列表比较法;在学习中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与技巧。(地理实践力)
一、岩石圈的组成
岩石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1.岩浆岩
(1)形成
―→
(2)常见岩石:花岗岩和玄武岩。
2.沉积岩
(1)形成
(2)常见岩石:石灰岩、砂岩、页岩。
(3)主要特点
①具有层理构造。
②在岩层中能找到化石。
3.变质岩
(1)形成
(2)常见岩石
[图表点拨] 1.教材第23页图2-1-2,该图展示了花岗岩与玄武岩。由图可知花岗岩颜色浅,组成物质颗粒较大,没有气孔;玄武岩颜色很深,为黑色,有气孔。
2.教材第23页图2-1-3,该图展示了沉积岩的形成。由图可知沉积岩的岩层是一层层沉积而成,先形成的岩石在下层,后形成的岩石在上层,具有层理构造和化石。
3.教材第24页图2-1-5,该图展示了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位于和岩浆接触处。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概念: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转化称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2.具体过程
(1)岩石类型: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
(2)地质作用:a上升冷却凝结,b、c外力作用,d变质作用,e重熔再生。
3.意义
(1)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并促使地表环境不断演化。
[名师点拨] 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壳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却、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1)地表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变成沉积岩。
(  )
(2)石灰岩可变质为板岩,页岩可变质为大理岩。
(  )
(3)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  )
(4)岩浆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
(  )
(5)下列岩石属于变质岩的是
(  )
A.玄武岩  
B.石灰岩
C.页岩
D.板岩
提示:(1)× 沉积物要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2)× 石灰岩经高温、高压作用可变成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可变为坚硬的板岩。
(3)√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岩和变质岩只有先高温熔化为岩浆后才能转化为岩浆岩。
(4)× 岩浆岩可分为喷出型岩浆岩和侵入型岩浆岩。侵入型岩浆岩并没有出露于地表。
(5)D [玄武岩是岩浆岩,石灰岩和页岩是沉积岩,只有板岩是变质岩。]
 岩石圈的组成
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了古植物化石,据初步推断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于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现已灭绝。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
问题1 (综合思维)你能推断形成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
提示:沉积岩。
问题2 (综合思维)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芦木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归纳提升]
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成
特点
有用成分举例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产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具有层理构造,有的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
砂岩、砾岩、页岩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
具有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1.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1)A (2)D [第(1)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第(2)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下图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就形成条件和分布位置来看,侵入岩与喷出岩有什么差别?
提示:
形成条件
分布位置
侵入岩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成
分布在地表之下
喷出岩
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
分布在地表之上
问题2 (综合思维)已经形成的岩石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沉积岩?沉积岩有哪些特点?
提示:要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的过程才能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岩层沉积有先后顺序,且在岩层中可能有化石存在。
问题3 (地理实践力)变质岩形成的条件是什么?在哪里容易发现变质岩?
提示:已形成的岩石随着地壳运动下沉或者与炽热的岩浆接触,温度升高、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变质作用。通常在岩浆岩附近容易发现变质岩。
[归纳提升]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1.岩石圈物质循环
序号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各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2.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以下图为例):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2.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年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分别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1)D (2)A [第(1)题,昆仑玉和大理岩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属于变质岩类。第(2)题,在外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古生物容易进入,最后形成沉积岩中的各类化石。]
综合思维——岩浆活动与岩浆岩
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而成的岩石,是组成地壳的主要岩石。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前者由于在地下深入冷凝,故结晶好,矿物成分一般用肉眼即可辨认,常为块状构造,按其侵入部位深度不同,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后者为岩浆突然喷出地表,在温度、压力突变的条件下形成,矿物不易结晶,常具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矿物用肉眼较难辨认。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玄武岩等700多种。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9日,日本鹿儿岛县与宫崎县交界处的雾岛连山再度有火山喷发;此次喷发的是硫黄山火山让人不安的是,这座火山已经沉睡了250年,如今再度喷发,或许是连续地质活动的一部分。该火山喷出大量白烟,喷出的浓烟高达400米。
材料二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1)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代表此次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是(  )
A.1箭头  
B.2箭头
C.3箭头
D.4箭头
(2)在此次火山活动中形成的岩石是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的(  )
A.a
B.b
C.c
D.d
[素养立意] 本题以火山喷发为背景,考查了岩浆活动与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
(1)C (2)B  [火山活动是地下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所以它产生的岩石是岩浆岩,而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所以地壳物质循环图中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b就是岩浆岩,则箭头3就是形成它的地质过程。]
题组1 岩石圈的组成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如图1)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变化,它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状。据此完成1~2题。
图1
图2
1.(易错题)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1.B 2.B [第1题,读图,只有②能够变成①岩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岩只能岩浆经过岩浆活动变成,所以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碎屑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能够变成沉积岩,故④为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能够变成变质岩,故③为变质岩。因为波浪岩为花岗岩,而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所以波浪岩与图2中序号表示的岩石类型一致的是②。本题易错原因是不能正确区分①和③,易错选C项。第2题,因为波浪岩为花岗岩,而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所以岩浆侵入是波浪岩形成的第一步;花岗岩经过地壳抬升能够出露地表,所以地壳抬升是波浪岩形成的第二步;当花岗岩出露地表之后由于早晚剧烈温差的变化,风化作用强烈,风化剥蚀是波浪岩形成的第三步;最后在风力以及流水的侵蚀和搬运作用下将碎屑物质带走,形成波浪岩。]
题组2 地壳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  )
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沉积岩、变质岩
4.图中②表示的是(  )
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上升冷却凝固作用
D.重熔再生作用
3.A 4.B [第3题,根据图示可知,A为岩浆,E为喷出型岩浆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D为沉积物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的沉积岩,C为变质岩。故A选项正确。第4题,②指向变质岩,应为变质作用。]
甲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
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5~6题。
甲图      乙图
5.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在乙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D 6.B [由图中各物质的相互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岩浆、D为沉积岩。第5题,由题意可知,翡翠形成于低温、极高压条件下,且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属于变质岩。第6题,翡翠的形成需要的是变质作用②。]
教材P25活动:
提示:依据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对照教材中常见岩石图片及其特点回答1、2、3题即可。
教材P26活动:
提示:1、2见探究点2归纳提升。
3.从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矿产资源、发展旅游等方面分析即可。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