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济南的冬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09:28: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济南的冬天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济南(jì)   发髻(jì)    镶嵌  安适
B.着落(zháo)狭窄(xiá) 焕醒 地毯
C.慈善(cí) 空灵(línɡ) 垂柳 水藻
D.看护(kān) 贮蓄(chǔ) 薄雪 伦敦
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处。
(1)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_______(毒 辣),_______(明亮 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
(2)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_______(着落 归属),有了_______(依据 依靠)。
(3)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_______(受 扛)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_______(娇气 秀气)!
(4)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_______(狭窄 拥挤),城外又那么_______(宽敞 空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时候,我们都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不够多,于是我们总是在索取,然后又因为怀疑而心生埋怨,我们学会了互相指责,单单忘记了付出,忘记了奉献。
B.半干旱地区的人们把来之不易的雨水贮蓄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C.初夏晨间,太阳的光线射进澄清的丛林隙间,湿润的绿苔抱着几颗晶亮的露珠。
D.大学毕业、工作又没着落的年轻人经历的一个生活停滞期,通常被称为“青春期后延”。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这次培训,使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
B.为了杜绝消防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向大众采取了消防安全知识宣传资料。
C.小勇说他被骗的原因是由于轻信骗子,错输验证码造成的。
D.通过对商品、场景、消费者的数字化、智能化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实体店中应用。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
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④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⑤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⑥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A.④③②⑥①⑤ B.④①③②⑥⑤
C.③②⑥④①⑤ D.②⑥③①⑤④
阅读《济南的冬天》,回答问题。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作者说济南是个“宝地”,主要是通过铺叙描写来表现的。
B.作者所写的既是“济南的冬天”,一个季节;又是“冬天的济南”,一个城市的气质。
C.全文层次安排井然有序,衔接过渡自然,脉络层次清晰,展现了作者灵巧的构思和独具的匠心。
D.文中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呈现给读者一幅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响晴”在文中的意思是晴朗无云)
B.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慈善”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济南的冬天以人的情感,表现出了人们的喜爱之情)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舒服、安适之感)
D.空中,半空中,天上……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空灵”在文中是空洞机灵的意思)
8.作者描写济南冬天被小雪覆盖的小山,具体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描写山坡雪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尾“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句却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者为何将“济南”与“冬天”的位置互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德宏的冬色
依 屯
①“江南孟冬天,荻穗软如绵,绿绢芭蕉裂,黄金橘柚悬。”在异乡的日子里,每读唐代诗人谢良辅的这首《状江南·孟冬》,总会想起德宏秀美的冬色来。
②其实,我从小在德宏长大,春夏也好,秋冬也罢,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不曾刻意地观赏和体味。直到我离开德宏,在异乡的土地上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而寂寥的冬天后,才真正体味出德宏冬色的秀美来。
③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即使时令已是三九,但那满山的绿还浓得化不开;那春日间开放的花儿,还在一朵接着一朵地开放;那蜜蜂和蝴蝶也仍旧飞来绕去,曼舞轻歌;村头的芭蕉树和大青树并不把四季刻进年轮里,翠绿依旧。所以,我更喜欢德宏冬日里那种依然故我的姹紫嫣红。
④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冬雨飘落,唰唰作响的雨声奏出别致的音乐,渗入土中,就变成了孕育春天的乳汁。才进入立春,那浮翠的荷叶,就像从小卜哨的手掌里流淌出来,从地心里涌出来,覆盖了门前的荷塘和小溪。这时,春天的花更红、树更高、苗更青、色更艳。
⑤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当绿叶用自己编织的浓荫为人们抹去骄阳、送走炎热后;当他们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一年里创造的果实交给培育它的人们之后,就开始从枝头一片片飘落下来。另一面,在落叶的芥蒂上,新生嫩叶又朝气蓬勃地长出来,长出水灵灵、嫩生生的新绿笼罩树冠。绿的树、绿的山、绿的天、绿的地,就连那剩芽分蘖的麦子也不褪色,为田野弹奏起绿的旋律。这德宏的冬天永远是一派绿色的生机。
⑥早晨,在德宏冬日的原野上,当东方的太阳把温柔的红光撒在地上的时候,那偶然点缀沃野的白霜,便在阳光下化成袅袅的白烟翩然升起,和那些在枝头呢喃的小鸟,还有那些在林间悠闲散步的孔雀一起,被阳光演绎成无数童话,染蓝高远的天空,染蓝这个季节独有的希望。
⑦这就是德宏秀美的冬色。置身德宏的冬日,听野外的鸟语虫鸣和悠然的牛铃声,看漫山遍野的绿色植被,就会让人感觉到这冬日是一颗饱满的种子,正拥着出土的梦在尽情歌唱;是一支熊熊的火把,正驱赶季节的低迷,照彻生命的向往。由此,我不禁想捧起这块土地的三江四河。这三江四河只是壮实的堤岸,德宏的冬日才是流泻的大波。绿波翻滚中,冬变成来年的春,春又孕育出冬,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它使我明白了,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在这块沃野上生息,我们的历史怎样从这里起步,然后又怎样一页一页地写到今天。
⑧感谢三江四河,捧出了这一方宝地。感谢德宏的冬色,润泽了我灵感的诗篇!
(选文有改动)
12.文中第④至⑥段分别是从哪三方面来描写德宏的冬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德宏的冬天并非是没有起伏的,落叶就是它扯起的冬天的旗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文意,解释第⑥段中加点词“点缀”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不止一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你从文中找出一例,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第⑦段中是怎样展开联想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文中运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济南的冬天充满温晴和无限生机的特点。请仿照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个景物描写的片段。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了推进“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行动计划,某地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公益海报设计评比活动。下面为参赛作品,请欣赏这两幅海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幅,并结合画面内容谈谈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毒 响亮 (2)着落 依靠 (3)受
秀气 (4)狭窄 宽敞 3.C 4.D 5.B
6.A 7.D 8.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9.“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山的肌肤”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草色和雪色相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济南雪后小山无比的喜爱之情。 10.①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照应题目,呼应前文(第一段最后一句)。③总结全文。 11.(示例一)“济南的冬天”以“冬天”为中心词,读者见此马上会产生冬天之感:朔风扑面、大雪纷飞,这些无一不透出一股袭人的寒气。可读过全文,读者却发现响晴取代了晦暗,煦暖替换了阴冷。文章结尾句为“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把中心词换成了“济南”,突出了上文是冬天的济南特有的韵致,使读者经历了从切肤之冷到响晴之暖的转化,确实更胜一筹。(示例二)“济南的冬天”中,作为中心词的“冬天”是一个时令,给人以笼统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离的悬念,接着具体描写冬天的济南。山是摇篮似的山,秀气的山,小水墨画似的山;水是冒着点儿热气的水,绿得发蓝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结尾句主词与偏词的互换,标志着从无形写到有形,从无色写到有色,从迷离的虚到形、色俱佳的实,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
12.分别从冬雨、落叶、原野三个方面来写的。 13.比喻。把落叶比作德宏冬天的旗帜,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德宏冬天来临的标志就是落叶。 14.“点缀”本意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文中是指原野上有白霜装点,再配上其他景物,使德宏冬日的原野更加美丽。 15.(示例一)“我喜欢毛泽东词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景;也喜欢江南冬末春初凝雪余冰、露出片片鹅黄的娇怯,但我更爱德宏的冬色。德宏的冬天就和德宏人一样热情,让人感受不到四季轮回的冷暖炎凉”。作用:用北国冬天的壮景、江南冬天的娇怯,衬托出德宏冬天热情的特点,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示例二)“北方的农人,把瑞雪与丰年联系在一起。但天空阴沉、飞雪飘落,张扬的是冷酷的色彩、飘落的是孤寂的情绪。而德宏却是‘四序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这德宏冬日的雨,是雪的精魂,是对冷寂的抗争。”作用:把北方的冬天与德宏的冬天做了对比,衬托出德宏冬天的特点,有花、有雨、无雪,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6.由听到的看到的,联想到“饱满的种子”“熊熊的火把”“壮实的堤岸”“流泻的大波”。这些联想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弱到强,淋漓尽致地抒发并深化了作者对德宏这块热土的热爱、赞美与歌颂之情。
17.(示例)我家以及周围的几户人家,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一到秋天,桂花便把几户人家围了个圈儿,只有东边缺着点口儿。这些桂花在秋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附近的一切都占领了,它们憨态可掬地默默地说:“你们放心吧,花儿准保香甜。” 花儿实在太好看了,散发着淡黄色的光芒,透着一股柔弱得一碰就碎掉的剔透感。我们一些小孩子总是随手把它们捡起来,然后放在嘴里嚼一嚼,感觉比吃了蜜还甜。我也常常挑选好看的花儿夹在书页里,虽然这些花瓣很快就会枯萎、发黄、变黑,但书页里会留下桂花的芳香。每次轻轻翻开书本,总有一阵淡淡的馨香悠悠地飘来,令人不觉沉醉入迷。
18.(示例一)我喜欢【甲】。理由:【甲】展现了老师带领学生们在藏书丰富的阅览室中读书的画面。图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老师也乐于与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甲】图能够表现出师生同读的融洽气氛,强调了校园环境对提升中小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性。(示例二)我喜欢【乙】。理由:【乙】是一家三口坐在沙发上一起阅读的温馨和谐的画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阅读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陪伴,只有家人一起共同打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