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检测卷
[测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酝酿(yùn) 黄晕(yùn) 抖擞精神(dǒu)
B.镶嵌(xiāng) 贮蓄(zhù) 彩棱境(lénɡ)
C.澄清(chéng) 花苞(bāo) 咄咄逼人(duò)
D.静谧(mì) 莅临(lì) 淅淅沥沥(x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婉转 卖弄 瞭亮 偌大 B.响晴 吝啬 粗犷 朗润
C.安适 骄媚 干涩 碣石 D.化妆 草跺 端庄 铃铛
3.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形象的一组词语是( )
(1)天上风筝________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2)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________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________,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A.渐渐 慈祥 洗淋 B.逐渐 慈善 洗淋
C.渐渐 慈善 浇灌 D.逐渐 慈祥 浇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种种原因所致,广大青年工人的技术业务水平正在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迫不及待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B.他为宋庆龄基金会雕刻宋庆龄像时,采用了光洁细腻的长线,干净利落地把宋庆龄的高贵、和蔼、典雅的气质表现了出来。
C.红红点点的火焰花布满凤凰树的枝头,漫步在火焰花一条街,落英缤纷,枝繁叶茂的黄花树也花枝招展地与火焰花争奇斗艳。
D.在奥运会上,他面对欧美选手咄咄逼人的挑战,沉着、自信,一举跃过了横杆,夺得了冠军,并创造了当年世界的最好成绩。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夸张)
C.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比喻)
D.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拟人)
二、语言积累与表达(11分)
6.分析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5分)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仿照《春》的最后三段,以“夏天”“秋天”“冬天”为对象写三个句子,要求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三个季节的特征。(6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夏天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古代诗文积累。(6分)
8.根据诗句的上下句,将诗句补充完整。(6分)
(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2)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___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清、凄凉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9—10题。(4分)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1—14题。(10分)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
【注】①顷岁:近年间。②乘间:乘机,乘着空儿。③工:精,妙。④患:担心、害怕。⑤指摘:挑剔,批评。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每一篇出,即求过人( )
(3)疵病不必待人指摘( )
12.请译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各指代什么。(3分)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欧阳修认为写好文章的诀窍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29分)
(一)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章选段,完成15—18题。(10分)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节选自老舍《济南的秋天》)
15.说说甲文中加点的“贮蓄”一词有怎样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什么甲乙两文写水的时候都对水藻做了细致的描写?(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品味下面语句,体会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1)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9—22题。(9分)
春风柳上归
马亚伟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春的画笔轻轻点染,把第一抹春色涂上柳梢。
我上班的途中,有一段路程,道路左侧是一片垂柳。每天来到这里,我都会不自觉地放慢了车速。“慢慢走,欣赏啊”,有时候真的需要这样一种心境。
这里地处城市边缘,是难得的清幽静谧的所在,被我称为“闹市中的桃花源”。绿柳婆娑,是北国春曲上第一个音符,轻盈盈跳跃着,弹拨着每一缕春光。每年春天,我都会来这里与第一抹春光相遇。
在这里,能够谛听到春天脉搏的跳动。我曾经以为,我的春天就是为了与这一坡浅绿相逢,不然,我宁愿永远睡在安闲的冬天。我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语言来歌唱这片柳林,也曾试图用我认为最美的色彩来描画柳林,然而,我的声音是如此单调和造作,我的画笔是如此干涩和枯竭。在自然面前,我是失语的。唯有缄默,才可以听到一抹新绿带给我的怦然心动,才可以听到春天蹑足而来的轻音,才是对和谐宁静的自然最好的馈赠。
春的讯息刚刚来过,柳条已经变得柔软起来,柔梢披风。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柳色新新,还未成翠色,远远望去,只是一片浅浅的柳烟。走近了看,能看到隐隐的绿意。视线穿过这片浅浅的柳烟,见远处散落着烟村四五家,分明有一种水墨画的韵味。
风也越来越软了,不久就会春色缤纷。人们喜欢把“桃红柳绿”作为春天的标志,柳林不远处就是一片桃林。这个时节,离桃花开还早着呢。不过桃林也显出不甘示弱的样子,正在努力地生长着,孕育着。不久,桃花一开,就可以同柳树一样装点春光。是柳色,牵出了第一朵桃红。
所有的树木中,我以为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所以,柳树一直是画家和诗人所喜爱的。试想,自然界如果没有了柳树,画家的构图该是多么乏味和单调,诗人的妙笔又怎能够字字生花呢?如果没有柳树,似剪春风又怎能裁出一树碧玉?
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柳树没有春华秋实的经历,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秋到冬,它沐浴着阳光,历经着风雨,悄然增添着生命的年轮。柳常常是人们无心栽种,自己巧借自然之力,成行成荫。我途中的这片柳林,好像不是刻意栽种的,却也整齐。日日月月,每天经过这里,静观它们一岁一枯荣,在风雨中岁岁年年挺立。
“慢慢走,欣赏啊”。如果可以,我真想停下来。停下来凝视碧蓝的天,直到心灵澄澈如一潭静水;停下来醉在这美丽的柳色中,静静等待光阴一寸一寸流走,直到地老天荒。多么让人沉醉的柳林!
谁说春风是没有颜色的?当你远远地看到一层柳烟萌动,就看到了春风的颜色。
19.文章开头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作者的眼里,柳色就代表着春色。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其中的原因。(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本文重点写柳色,写桃花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散文,完成23—26题。(10分)
夏
梁 衡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和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23.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作者描写景物用词贴切,请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扑打”和“涌”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⑤段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50分)
27.每年我们都会走过四季,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请你以“我与________天的对话”(在“春夏秋冬”中任选一个字填写在横线上)为题,与她展开心灵的对话,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
一、1.C 2.B 3.C 4.A 5.B
二、6.(1)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水:用“睡”“醒”相关的拟人词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场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7.(示例)夏天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壮年,在暑气的蒸腾下,蓬勃进发。 (示例)秋天像一个朴实的牧羊女,背着丰硕的瓜果,歇息在农家里。 (示例)冬天像一个慈祥的老人,在暖暖的冬阳下,迎接着春天的到来。(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即可)
三、(一)8.(1)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我寄愁心与明月 (3)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二)9.描绘出了江面开阔,大江直流,风顺帆正,恢宏广阔的景色特点。 10.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客游他乡时思念家乡的羁旅之情。
(三)11.(1)曾经 (2)超过 (3)弊病 12.(1)指代欧阳修 (2)指文章 (3)指缺点,毛病 13.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 1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勤奋读书加上多写文章”。
四、(一)15.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水藻绿意之深,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16.通过写水藻的绿,表现出济南不管是秋天还是冬天都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17.(1)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水的温暖多情,表现出济南的冬天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孕育着朦胧的春意。 (2)运用比喻的修辞,既写出了水之清澈,也写出了绿藻的可爱。 18 .原句子是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改为陈述句则过于平淡。 (二)19.①开篇点题,交代本文的描写对象。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春色和柳色做铺垫。 20.①绿柳婆娑,是第一抹春光。②早春柳色新新,远看如同水墨画。③柳树最具有婀娜之美,娉婷之姿,像极了窈窕的淑女。④柳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一抹绿色。(任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1.起衬托作用。用桃花晚开衬托柳树是最先装点春光的标志。 22.示例:“细细的柳树已经有了娉婷的风姿,丝丝柳条袅袅垂落,若含羞的少女。”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柳如美丽少女般的袅娜身姿,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23.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24.“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意思相近即可) 25.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 26.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意思相近即可)
五、答案略。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