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秋天的怀念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弄(shì) 憔悴(cuì) 爆怒 诀别
B.絮叨(dao) 药膳(sàn) 沉寂烂漫
C.豌豆(wān) 瘫痪(tān) 淡雅墙璧
D.捶打(chuí) 踩扁(biǎn) 央求高洁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______向四周的墙壁。
(2)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______的那些花都死了。
(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敲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______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A.摔 侍候 跑 B.扔 侍弄 扑
C.扔侍候跑D.摔侍弄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由于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原本生龙活虎的他已经变得憔悴不堪。
B.妈妈在抽屉里翻来覆去好几遍,可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证。
C.北海的菊花开了,史铁生答应坐轮椅去看看,母亲于是喜出望外,还想着赶紧做些准备。
D.奶奶这把年纪了,自然爱絮絮叨叨,而我则在一旁做出一副忠实听众的样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黑洞热”一时间让国内外天文探索之旅成为中小学生游学的热门选择。
B.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使各类消费骗局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C.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曾有过著名文化遗产被摧毁的惨痛经历。
D.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形形色色的高科技不仅为金融和产业赋能,又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眼中的母爱却是多姿多彩的。母亲时而像春天的天空,________;母亲时而像悠远的森林,________;母亲时而像险峻的高山,________;母亲时而像惊险的电影,________。
①她的爱如同冒险一样深不可测
②她的爱如同画面一样千变万化
③她的爱如同春雨一般滋润温柔
④她的爱如同瀑布一般浩瀚澎湃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
C.②①③④D.④①③②
6.根据语境,参照画线部分的内容仿写句子。
母爱如一杯浓浓的香茶,饥渴时给我们带来芳香;母爱如一轮火红的太阳,严寒时给我们带来温热;母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秋天的怀念》,回答问题。
7.“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课文文本和课文插图,谈谈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菊花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和说明的是什么?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写出你的发现。
①“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②“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求“我”看菊花。
③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课文第一段母亲说“好好儿活”和课文末尾“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的”去掉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补浆洗,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其实我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13.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语言意蕴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1)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至段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18.本文从细微之处对母亲的神态、动作等进行了描写,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等,从而把一个慈爱温柔、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请采用这种方法,写一个小片段,表现深沉的母爱。15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学习了《秋天的怀念》,同学们心中对母子之情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班级正在举行以“母爱”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回答下列问题。
(1)【展示成果】
①请写两句和母亲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写一句和母亲有关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写一部跟母亲有关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母爱】
活动中,某同学唱了一首《母亲》,歌中唱到:“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儿,有人给你擦。”请赏析这些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B 6.(示例)一盏明亮的路灯 迷失时给我们指明方向
7.因为母亲为了照顾生病的“我”,已无暇顾及其他,她无力也无心再照顾花,故花儿都死了。 8.①提议看菊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于面对挫折,顽强生活下去。②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以唤起“我”美好的记忆,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9.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③看到儿子如此绝望,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10.“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而暴怒无常到产生希望,愿意面对现实,再到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11.母亲说“好好儿活”——希望母子俩都能战胜病魔好好地活着。“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12.不好。因为: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13.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这样反复写,突出了母亲善良慈蔼、朴实无私、传统的乡村妇女形象,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感恩和爱戴。 14.内容上:描绘出农村母亲辛苦操劳、守望盼归的感人画面。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的中心——表达对慈祥母亲的爱;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叙写;紧扣题目“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 15.(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混着香味的炊烟”比作“抒情的花朵”,形象地写出了炊烟带给“我们”的温情,表现了“我”和妹妹下午放学回家时看到炊烟时的欢快与激动。②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互通,使炊烟也有了声音,生动地写出了“我们”的欢快与激动。 (2)①“灿亮”,形容光亮耀眼,这里用作动词,有照耀闪亮之意。用词生动鲜活,形象地写出了饥饿的“我”和妹妹,闻到炊烟里的香甜味道而精神振作、神采奕奕的欢乐情状。②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味觉互通,这样,炊烟也有了味道和温度,突出了作者当时那种温馨、愉悦之感。 16.“慈蔼而伟大”,指贫困年代里,那种无法让孩子吃饱而心怀愧疚、牺牲自我、承忍痛苦的母爱弥足珍贵,愈显伟大,表达的是“我”对母亲的感恩、爱戴和怀念;句中的“母亲”,既指所有传统、朴实、贫困而又慈蔼、谦卑、自责的农村母亲,又象征了贫困却朴素、传统的乡村生活;“消失”指的是时代变化带来的乡村传统文明的消减。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富裕了,但对母爱、对生活的理解体悟却简单粗浅了,情感也缺乏厚度;表现了作者对乡村传统文明逐渐消失的忧思,抒发了作者对传统、朴素、温馨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之情。 17.D
18.(示例)我慢慢地拿起妈妈放在书桌前的馒头,忽然在上面发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指纹印。以它的大小、形状,我甚至能辨认出它是妈妈的中指的指印。从纹路上看,它是个“罗”,而不是“箕”。一圈一圈的,里面小,向外渐渐地扩大,如同春日池塘上小鱼喋起的波纹。波纹又渐渐荡漾开去,荡漾开去……啊!我不禁心头一紧,一颗晶莹的泪水滴在手中的馒头上。
19.①(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例)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 ③(例)高尔基《母亲》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日常生活中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