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可持续发展丰富的内涵是( )
A.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B.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C.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持续发展 D.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改善
2、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后代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3、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行为是 ( )
A. 使用一次性产品 B. 购买和使用私人汽车
C. 分类回收、利用垃圾 D. 禁止开发使用可再生资源
4、“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
A. 共同性 B. 持续性 C. 公平性 D. 阶段性
5、下列体现可持续发展公平性原则的有( )
A.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B. 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
C. 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D. 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6、根据“一个地球,一个家庭”的口号,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是( )
A.控制人口增长,解决贫困问题 B.加强法制教育,严格法制管理
C.进行国土整治,加快国土开发 D.参加国际协作,保护世界环境
7、某商场经营的下列四种产品中,有可能取得环境标志的是
A.蟒蛇皮背包 B.含磷洗衣粉 C.无氟冰箱 D.一次性木筷
8、按照人地伙伴论的思想,人类倡导的发展模式应该是( )
A.主要关注经济领域中产值和利润的增长
B.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
C.快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
D.强调环境保护,禁止从环境中索取资源
9、关于可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原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四个原则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B.因为地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类必须限制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C.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各国承担相同责任
D.没有代际之间的公平就没有生态环境保护
10、下列做法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通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富足的社会环境 B.通过技术措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C.通过福利待遇、完善养老保险体系 D.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综合题
11、图2-2-3中3幅图,图A和图B的箭头表示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趋向。图C表明单位污染控制费用与污染排放量的关系(污染控制费用包括污染赔罚款和治理污染的设备费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A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2)在图B中,污染工业转移的趋向是 。
(3)根据图C,分析污染工业发生地理转移的原因是
。
(4)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出发,这种转移违背了 原则。
12、图2-2-4是“丹麦凯隆堡工业生态园的系统图”,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工业生态链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将以下工业生产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代号填在图中正确的位置上,使系统成立(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炼油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有:
A.硫 B. 余热 C.燃料气
火电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有:D.冷却水 E.蒸汽 F.粉煤灰 G.除尘渣(石膏) H.余热
(2)该工业园区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3)你能从丹麦凯隆堡工业生态园的事例中可以分析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高考之窗
13、(2004年江苏卷)对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提出了三种不同的预案,其气温变化趋势如图2-2-5所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按A预案,全球自2000年起,平均气温每10年将升高约 ℃;至2100年,按B预案和C预案,全球平均气温将比A预案分别低 ℃和 ℃。
(2)用直线将三种预案与其相应的能源消费结构连接起来。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
(3)简述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4)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遵循的最主要原则是什么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D 6、D 7、C 8、B 9、A 10、B
11、(1)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2)从城市向农村转移 (3)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与农村的污染控制费用相差较大,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了减少生产成本,将重污染工业转移到环境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其根本原因是环境法规的地区差异 (4)公平性
12、(1)自上而下,第一行为A B,第二行为C D H,第三行为G,第四行为E,第五行为F (2)在此工业园区,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是另一家企业的投入或原材料,这种工业生态链的建立,不仅减少了废弃物的数量和治污的费用,而且增加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经济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 (3)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1)0.30-0.32;1.1-1.5;1.6-2 (2)
(3)海平面上升;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4)共同性原则。这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或跨国界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图2-2-3
图2-2-4
图2-2-4
A预案 天然气广泛取代煤
B预案 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
C预案 可再生能源取代煤、石油、天然气等【课标要求】
一、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结合事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立即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能列举事例说明人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如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有关图表,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后果,提高读图分析能力。了解自身所在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培养实践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事实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及其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培养对环境负责的精神。【教学重难点】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具使用】多媒体与教学案。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理解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是由哪三大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由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的复合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也就是说发展不能以耗竭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即“权利”,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符合这一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即“义务”,因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现在的环境问题已由地区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全球携手加强合作)、阶段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是资源的分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应体现公平,时间上的公平又叫“代际公平”,人类赖以生存的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需要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空间上的公平也叫“代内公平”,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物种之间是平等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害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的资源,同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危害,并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采取共同的行动,建立良好的国际协作和合作关系。
阶段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推进的过程,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所处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应承担的责任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可持续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 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少,次要责任
发达国家 高级阶段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多,主要责任
三、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
1、哪个文件明确定义了可持续发展?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另:三次重要的会议: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瑞典的斯德哥尔摩);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巴西的里约热内卢);2002年全球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南非的约翰内斯堡)
5、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92年,)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和决议。
(2002年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比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______。A′~B′时
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B′~C′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该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___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有(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C点以后,环境污染水平不断降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参考答案
(1)A之前 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越来越轻 C以后 (2)C (3)B (4)C(共31张PPT)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环境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
——基础
——条件
——目的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生态问题,如: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森林和湿地开发不当
活动:读下面一幅图片回答问题
1.该图说明该地具有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这种地形特点说明什么?
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水土流失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高原的范围
乌鞘岭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哪一个水土流失最严重,哪一个几乎没有水土流失?
A B C
三、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
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战乱等
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思考:黄土高原上存在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原因是什么呢?现在开始分组讨论!
提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黄土的特性
由粉砂颗粒组成,无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抗侵蚀能力低
2、降水集中,多暴雨
冲涮作用明显
3、地质构造
——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多地震
4、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30
40 30 50
60 50 85
80 60 89
>90 70 95
读右表,说说植被对减少水土流失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件下河流径流量加大,侵蚀加剧,“水”的流失和“土”的流失量大大增加。
3、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的特性
降水集中多暴雨
地质构造
植被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
开垦陡坡
毁坏树木
过度放牧和采樵
滥用土地
水土流失的危害——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害
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
观察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的位置,结合黄河含沙量的变化情况,两库面临的严峻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对两库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有何影响?
三门峡
小浪底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山区而且危害平原,不仅危害干旱地区而且危害多雨地区,不仅危害农业生产而且危害其他生产活动。
山区 :侵蚀和淤积
生态 :恶化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
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采取哪些措施恢复植被?
植树种草
退耕还林
退牧还草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
修建水平梯田为什么能减少水土流失?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坡
面
水
流
坡
面
水
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打坝淤地)
淤地坝
坝地玉米
打坝淤地有何作用?
1、拦蓄泥沙,防止泥沙流入下游河中。
2、坝上泥沙淤积成“坝地”,土层深厚,土质良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阅读教材,观察右图,思考并讨论:
什么叫小流域?
在小流域的各个部分应分别采用什么治理措施?
综合治理后有何效果?
对水土流失为何要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
修建水平梯田
打坝淤地
小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
练习
1.黄河中游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 )
凌汛 B. 地上河决口
水土流失 D. 干旱
2.关于黄土高原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
B. 黄土高原水旱灾害、气象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浸蚀等自然灾害比 较频繁和严重,但地震灾害较少。
C. 黄土高原的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D.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会很快把环境 恢复到原始状态。
3.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A. 地势低平 B. 地势坦荡
C. 沟谷发育 D.波状起伏
CD
C
C
谢 谢 观 赏课堂生成
[学习资源]课本、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电视、报刊、图片、录像资料等。
[探究活动1]读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图2-2-1),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
A B C D
(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与 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更要追求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倡导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___ _______。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以
为目的,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
(3)如果图中经济系统为钢铁生产系统,将各组词组相应的字母填入图中括号内:
①工业产值、利润②工作、技术人员 ③铁矿石、煤炭 ④土地、水、空气 ⑤厂长、经理、车间主任 ⑥钢材 ⑦工业“三废” ⑧生活垃圾
[探究活动2]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要求,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基本原则:
(1)完成知识联系图,理解持续性原则的核心、制约因素、实现的首要条件和目标。
(2)比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及责任,理解阶段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阶段 发展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中承担的责任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探究活动3]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对传统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挑战,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作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公众,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读下面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清洁生产的含义。
(2)为了促进清洁生产的发展,我们应该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图2-2-2中三图分别是哪个国家的环境标志?查找资料,说说每幅图案的寓意。
(3)某商品带有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为什么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请阐述其中的道理。
课后反思
我的疑问 问题解答
参考答案
[探究活动1]
(1)A人的管理调控 B生活废弃物 C生产废弃物 D劳力、科技
(2)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持续发展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数量的增长 质量的改善、效益的提高 清洁生产 文明消费 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3)见右图
[探究活动2]
(1)左列从上向下为:资源 环境 合理 永续 相互协调 右列从上向下为:资源 环境
(2)从上向下、从左向右依次为: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 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探究活动3]
(1)清洁生产指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不仅仅是看产品在使用后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上。
(2)这三幅图分别是中国环境标志、日本生态标志和加拿大环境选择标志。
中国环境标志图形由青山、绿水、太阳和十个圆环组成。中心的青山、绿水和太阳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外围的十个圆环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且与“环境”的“环”同字,寓意“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日本生态标志图形以双手拥抱地球,象征“用我的手来保护地球和环境”;同时两只手臂拼出一个英文字母“e”代表“Environment”、“Earth”、“ Ecology”;另在标章的上方书写“爱护地球”,下方标明该环境标志的效用。
加拿大环境选择标志图形上一片枫叶代表加拿大国家,三只鸽子象征三个主要的环境保护参加者:政府、产业和商业;标志还伴随着一个简短的解释性说明。
(3)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产品带有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不仅有利于引导公众文明消费,更有利于促使生产厂家实施清洁生产,从而减轻甚至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所以说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2-2-1
不可再生资源的 利用
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
可再生资源的
利用
考虑 承载力
考虑 承载力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
发展的持续性
产品使用回收
原材料加工
产品批发零售
产品生产制造
产品废弃处理
资源的摄取
环 境
产品包装运输
图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