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湘教版)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地理(湘教版)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1-08-29 09:2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
【重难点】
重难点: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 或
矿产: 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 如
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 液态 如
固态 如 ,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 属 矿 常见的有 等。
非金属矿 常见的有
等,其中,以 矿物和 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
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 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 组成。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 侵入岩,如 ;
喷出岩,如 、 、 。
分类: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 而形成。
如 、 、 、 。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 、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 、 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 、 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概 念:是指 和其下的 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 。与之相伴的是 以及 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 作用和 作用,岩浆 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 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 作用形成;
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 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
【巩固练习】
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的海陆分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世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多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
(4)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扩大,印度半岛将消失。这可信吗?为什么?
二、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们目前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就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C、地壳运动是地质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D、地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变质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结果
B、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内力作用,它包括地质作用和外力作用
C、内力作用表现为“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
D、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重力能
3、下列地形区中,由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
A、华北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喜马拉雅山 D、珠江三角洲
4、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相碰撞形成了:
A、阿尔卑斯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马里亚纳海沟 D、 日本群岛
5、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l)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 ,B ,C ,D 。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
解析:解答本题一定要紧密结合图。试题提供的是“六大板块示意图”,这就必须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来回答问题,特别是第(3)(4)两题,更必须从图上的我国地理位置和板块运动的方向来进行具体分析,回答的文字要简明扼要。
答案:(1)长期以来因地壳运动引起大陆不断漂移和板块不断运动的结果
(2)受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3)我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火山地震带相会合的地区,台湾和西南边疆地区更是首当其冲,所以也多火山地震活动
(4)可信。由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都在不停地运动,这使亚洲和非洲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印度洋板块北端的印度半岛在不断地向亚欧板块的下面俯冲,使红海不断地扩大,将成为新的大洋,印度半岛不断地北移,最终将逐渐消失。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B 5、C 6、C 7、D 8、B 9、B
二、10、1)略 2)重融再生 侵蚀、搬运、堆积 变质作用 冷却凝固作用 3)岩浆 各种岩石 岩浆
变质岩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