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林业一中 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山区、平原聚落分布和形态图的分析,归纳出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学会分析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3、了解影响交通线路选线的因素,知道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交通选线的影响。
【重、难点】
1、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
2、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影响交通选线的因素。
【教材问题解读】
(一)P89活动题:
1.(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分布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从图文资料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支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
3.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和主要交通线上。请在文中找出原因。
4.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等社会经济因素。
(二)P91活动题:
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低平,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多高原山地,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P92活动题:
西部是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是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稠密,尤其是成都平原,交通线路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四)P93活动题:
1.(1)兰州地处山区,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沿谷地分布。
(2)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线相对合理。理由:A线最短,但穿越山区工程量大,造价高;B线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线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
(五)P94活动题: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探究】
1、上海市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长江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优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技术雄厚。
2、试分析青藏铁路建设的影响因素。
海拔高、地形起伏,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多高山大河,生态脆弱,沿线经济落后,
当地经济发展、巩固国防、国家建设需要,国家经济和技术的支持。
【课堂练习】完成《成才之路》
科学技术的影响
充分考虑沿线的 自然、 经济、 社会、 交通、 技术、 生态 等;
选择 有利 地形,避开 不利 地段,尽可能降低 工程造价 ,
设法减少对 生态环境 的破坏
交通线路选线的
基本原则
平原地形:限制较 少 ,一般呈 网 状分布
山区地形:限制较 多 ,多呈 之 字型分布,造价较 高 。
地形的影响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 密度小 ,东部 密度大 。
自然因素: 地形 、 气候 、 水文 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 、资源、城市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地形的影响
聚落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 大 ,多呈 团聚 型、。ghm\6,较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小,空间 棋盘 式的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 多 。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 小 ,空间分布相对 分散 。
聚居的人口较 少 。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
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 城市 和 乡村
PAGE
- 2 -海林林业一中 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 学习重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难点:根据相关资料归纳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教材问题解读】
(一)P96活动,探究
1、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2、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3、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二)P100活动,探究
1、上升0.3米,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
上升1米,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津南区、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2、若海平面持续上升,天津沿海低地被淹,还会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质下降,土壤盐碱化加剧,港口及其他设施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也会受到影响。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
一、全球气候变化
1、 什么是气候变化?
2、 气候变化史的划分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本身就是 变化:热量资源和水资源变化,改变了 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2、加剧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暴雨频率增加了2%-4%,而亚洲、非洲一些地区干旱频率和强度增加。
3、导致原有 的改变,引起物种灭绝。
4、影响主要 :农林牧渔业等部门受影响显著。
5、对 造成危害: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
【活动探究】
1、 目前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
2、 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反馈练习】
1.二氧化碳被称为“温室气体”,是因为( )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气增温 B.破坏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C.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D.通过光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上的水稻生产受到直接威胁,对此最为担心的国家是( )
A.中国 B.印度 C.印度尼西亚 D.南非
下图为图瓦卢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海风吹起的波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根据图中地理坐标判断图瓦卢3~5月的盛行风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5.2001年11月5日图瓦卢领导人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对抗沿海被淹的努力已告失败,2002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引起图瓦卢成为环境难民,举国搬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使海面上升
B.火山喷发和地面下沉
C.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影响
D.大面积的酸雨
6.为避免第二个图瓦卢的出现,发达国家应该( )
A.推广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D.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
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降水变化:20世纪陆地降水了2%。
气温变化及依据
依据
总趋势:
雪线和冰川面积
全球平均海平面
历史时期的
气候变化
影响
特点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展
寒冷期:欧洲农作物频频歉收甚至绝收
公元前5000年到1500年的 期
15世纪以来的 期。
地质时期的
气候变化
变化特点
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变化周期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阶段划分
大冰期之间为 冰期
三次大冰期
震旦纪大冰期
石炭——二叠纪
大冰期
时期
时期
时期
现在
一两百年前
一万年以前
PAGE
- 1 -海林林业一中 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表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属性。
2、能够结合人们认识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过程,说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3、能够简要说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重、难点】
1、结合煤炭,说明资源的利用过程
2、自然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问题解读】
P102/活动题参考答案:
人类历史阶段 采集经济和狩猎经济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起主要作用的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 矿产资源
(二)P104活动题:
1、所占比重煤炭先升后降,石油先降后升,天然气和水电持续上升。分析原因应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能源储量、分布、开发水平和现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2、①不合理,直接销售煤炭产品的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还加重了交通运输的压力。②③④相对合理,因为这些方式延长了生产链,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减轻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三)P106活动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将逐渐减弱。
【课前预读】
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概念
概念: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 以提高人类
当前和未来福利的 与 的总称。
属性: 性, 性, 性, 性, 性。
(二)自然资源的分类
按自然属性分: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 资源、 资源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时期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60年代前 20世纪半叶 20世纪60年代至今
标志 蒸汽机 内燃机高 新技术发展
煤炭开发程度
能源时代 木炭时期 煤炭时期 石油时代
发展方向
根本原因 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农业社会阶段
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 和 的依赖程度很大。
(二)工业社会阶段
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煤、铁、石油、天然气、铜、铝等 资源,
对 性产业和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石油工业城市: 、 、
钢铁工业城市: 、 、
有色金属工业城市: 、 、
(三)后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的后期,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 ,而各种后天性资源(如 、 、 等) 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 ,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 ,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 。
【活动探究】
我们所见到的门窗框架,制作材料有木材、钢材、铝合金、铝塑等,请以此为例,说明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巩固练习】
1.下列资源中,具用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 )
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
A.冬春多,北部少 B.夏秋多,南部少 C.冬春少,西部少 D.夏秋少,东部少
3.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
①范围会越来越广 ②方式会越来越多 ③依赖性会越来越强 ④利用率会越来越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PAGE
- 2 -海林林业一中 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 命题人:杜广平 时间: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 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能够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 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 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重难点】
自然灾害的危害;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知识结构和课前预读】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 的自然事件。
——主要因素
2.形成原因
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 、影响范围和
3.自然灾害的类型 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可分为:
天文灾害:陨星、太阳活动、超新星爆发、卫星凌日等。
气象灾害:旱涝灾害、寒潮、台风、风沙等。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
水文灾害:河流泛滥、凌汛、赤潮、海啸等。
生物灾害:禽流感、病虫害、生物入侵等。
4.自然灾害的特征
复杂性:成因多个,周期长短不一,灾害表现多样。
周期性:相隔一段时间重复发生。
突发性:灾害发生前没有迹象,不为人们所分辨。
多因性:形成原因复杂,自然为主,人为加剧。
群发性:祸不单行,多个灾害相伴发生。
潜在性:自然灾害的孕育有一个过程。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1.危害:自然灾害不仅造成 和 ,而且还会带来 ,甚至影响 。
2.常见的自然灾害: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 和 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地震灾害没有旱涝灾害那样频繁,但危害程度并不亚于前者。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洪涝灾害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 ,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 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由于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通称洪涝灾害。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一般来说,洪涝灾害的发生受 因素的影响较大。)
1.气候原因: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且年际变化大。
2.地形:西部山区,水流急,洪水集中;东部平原地势低平,河谷弯曲,排水不畅。
3.人为原因:流域内的植被破坏、围湖造田,使得河流泄洪能力和湖泊调洪能力减弱。
课本P111活动
1.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
(1)危害:受灾人口多,受灾面积大,倒塌房屋多,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2)特点:①洪水发生早、来势猛 ②洪峰次数多、水位高 ③洪水持续时间长。
(3)成因: ①夏季风强,雨季来得早、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量大。 ②地势低平,泄洪能力弱。 ③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床抬高。④围湖造田,湖泊调洪能力减弱。
2.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①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支流多,集中于北侧,同时进入雨季,洪水集中。③河流干流落差小,流速缓;河道淤塞,泄水不畅。④围湖垦田,使湖泊调蓄能力低。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治理措施:①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②中游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 ③下游开挖入海新水道。
【活动探究】
为什么我国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巩固练习】
1. 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2.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的是
①地震 ②洪涝 ③干旱 ④寒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 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河道
4. 洪涝灾害的频发,除了自然原因外,还与人类活动有关。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
A.植树造林 B.蓄洪泄洪 C.围湖造田 D.修建水库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