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植树的牧羊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18: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涸(gù)  坍塌(tān) 酬劳 无边无迹
B.戳破(chuō) 滚烫(tāng) 溜达稀稀拉拉
C.流淌(tǎng) 微薄(bó) 琢磨刨根问底
D.废墟(xū) 水渠(qú) 呼啸东到西歪
2.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_____(扰乱 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_____(游荡 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_____(猛烈 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声音。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______(舒服 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散发着盎然生机。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春日,和风拂面,细雨如丝,紫荆花含苞欲放,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李明同学一年来阅读名著大约100万字左右。
B.教育是否兴盛强大,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标志。
C.人民公园的木栈道满足了游人与花花草草亲密接触。
D.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应投身于同心筑梦的伟大奋斗和融入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             
5.将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②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③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④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⑤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很幸福、舒适。
⑥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A.④⑤①⑥③②    B.④⑤①③⑥②
C.④⑤①③②⑥ D.⑤④①③⑥②
6.按照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要求:所写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并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例句]树木——苍苍的树木,还在和花草闲聊,请不要将他们分离好吗?
(1)河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至“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部分,回答问题。
7.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写法或内容方面赏析下列句子。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怎么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做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木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亚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了对他的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11.本文在写作方法上没有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
A.前后呼应       B.正侧映衬
C.倒叙、插叙D.叙议结合
12.依据第⑤段文意,最符合世界各地游客来亚洲中心参观的主要目的的一项是(  )
A.观看亚洲中心的木牌
B.体验与亚洲中心零距离接触的感受
C.拜访亚洲中心的“活风景”吴庭德老人
D.得到一块带有“亚洲中心”四个字的亚心石
13.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 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5月26日,以“中国梦——公益力量”为主题的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在宁大新华学院启幕,来自全区12家社会公益组织、32家大学生公益社团的成员齐聚一堂,展示爱心书包、春雨行动等公益项目。
据了解,西夏区大学生公益社团有50多家,大学生3万人左右。本次文化节上,除宁夏阳光志愿者协会、宁夏新青年志愿者支持中心、宁夏大学支教协会和宁夏大学仙人掌环保协会等一些在大学生心中知名度较高的公益组织,还有类似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生态文明发展公益协会”这样公益方向很明确具体的后起之秀。
(1)为以上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则主题宣传语。(不能援引材料中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公益社团中的一员,你的同学张明委托你介绍他加入社团,你如何向社团负责人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地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开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来巨大的灾难。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参考答案
1.C 2.(1)扰乱 (2)转悠 (3)猛烈 (4)舒适
3.A 4.D 5.B 6.(1)荡漾的河水,还在和小鱼游玩,请不要破坏他们的友谊好吗? (2)缤纷的花朵,还在和蝴蝶嬉戏,请静静地倾听他们的笑声好吗?
7.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8.(1)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那个曾经被废弃的荒凉的村庄现在已经是满目绿色像地毯一样覆盖着的景象了。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 9.“这”指在曾经干旱的地方看到了溪水,“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 10.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11.C 12.B 13.村里人认为吴庭德以放羊为生,步入暮年,生活困难,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来了,根本不可能创造奇迹。 14.表明吴庭德“压根儿没学过雕刻”,不是雕刻艺人;表现他砸亚心石的用心、执着;突出了他对“亚心”的热爱之情。 15.吴庭德老人淳朴、善良,自觉承担守护“亚心”的责任;克服多种困难,执着地守护“亚心”,宣传“亚心”,痴情于“亚心”,理解了“亚心”的文化内涵;他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做出了难能可贵的事。
16.(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7.(1)示例:首届宁夏大学生公益文化节启幕 (2)示例:公益实现我们的梦(公益撑起宁夏碧蓝的天) (3)(示例)您好!我的一位同学张明热衷公益,一直希望为公益活动奉献出自己的力量,他有意加入我们的社团,我们能否给他这个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