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阅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主题阅读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3 11:1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一[限时2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此夜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义 猫
[清]宣鼎
有某翁者,救死恤生,利人爱物,人皆仰之。然厄于命,家中落拓。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自此猫不他往,恋恋依翁侧。翁每饭必食以腥,即外出,必嘱家人尽心爱养。
是年秋涝,粒米无收。翁家乏食,借贷无门,典质①已尽。猫更无从得食,嗷嗷于侧。小女子责之曰:“人尚无食,汝欲食耶?汝不念平日养育恩勤,何以报德,而反嗷嗷取憎耶?”猫呦然似诺,一跃登屋去。
未几,猫衔一物掷翁怀中,视之,妇女旧抹额②也,上缀宝珠二十余,光明圆正,值千金。翁惊讶失色,曰:“猫虽通灵,但窃取之物,污我品行,且恐失物之家,冤及婢仆,性命攸关,奈何?”其妻女曰:“翁言虽是,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况此物自至,必天神怜翁,假手以济,岂尽狸奴③力耶?姑先质资④度岁,暗访物主,明告其故而归之,似亦无伤。”翁不得已,姑从之。
次年遍访,无失物家。乃赎珠而货之,缘是起家。
(选自《夜雨秋灯录》,有删改)
【注】①典质:典当。②抹额:妇女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③狸奴:猫的别称。④质资:这里指抵押宝珠换钱。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翁每饭必食以腥__________________
(2)借贷无门,典质已尽__________________
(3)明告其故而归之__________________
(4)翁不得已,姑从之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饥猫倾侧将毙,翁睹之恻然,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翁因卖了宝珠而起家。你如何评价老翁卖掉宝珠这一行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阅读二[限时20分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马①雄风
周 涛
①有一次我碰上伊犁草原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猛,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一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短暂暴雨的吆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场面!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忙乱得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他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他的喊声像一块小石片扔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②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也看不见了。
③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④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民族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
⑤过去我只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伊犁之后,我不这么看了。瞧瞧我们伊犁的天马吧,这些被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宝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鲜玩意儿所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⑥牛从挽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⑦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宝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的。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啊,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的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伊犁的天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
房星是本星;
向前敲瘦骨,
犹自带铜声。
⑧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选文有删改)
【注】①天马:新疆伊犁盛产的良种马。
1.自选一个角度,赏析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中“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章构思的角度简述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主题阅读一
1.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跃然纸上。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1)喂养,给……吃。 (2)已经。 (3)原因。 (4)听从,顺从。 4.但井上之李/岂无主者/廉士尚且取之/所谓饥不择食也。 5.有一只饥饿的猫倒在地上快要死了,老翁看到它心生同情,就去照料这只猫。
6.(示例一)老翁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宝珠是老翁所收养的猫衔来的报恩之物,而且当时他家生活艰难,他只是暂时将宝珠抵押来换钱度日,后来又遍访失主不得,最后才卖了宝珠。(示例二)老翁的做法不妥。因为老翁救助饥猫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如果卖了宝珠就玷污了他的品行;猫衔来的宝珠毕竟属于他人,且价值贵重,卖了有可能冤及别人;尽管暂时找不到失主,但还可以继续寻找。
主题阅读二
1.(示例一)多用短句,营造紧张激越的气氛,如“争先恐后,前呼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示例二)善用修辞,使语言生动形象,传情达意更为准确。比喻句,如“马,这不肯安分的生灵……山洪奔泻似的在这原野上汇聚了。”拟人句,如“小马驹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儿,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 2.①雄浑的气势。②奔腾的力量。③进取的精神。④崇高的感情。⑤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3.天马的日常状态是“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看似散漫、原始、不假雕饰和我行我素,但它们始终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裔,始终期待着能像祖先一样驰骋疆场,在奔腾中展示雄浑壮阔的力量和神采飞扬的生命气息。 4.由上文单纯写天马过渡到写“马文化”,并为下文写“龙马精神”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