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如何突出中心 导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3 11:1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写作
如何突出中心
【文题链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走出校园的经历吧?或参观,或访问,或考察,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其间的一幕场景、一个细节、一件物品、一段对话或一首民谣都可能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请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拨】
“走出校园”是一个十分开放又贴近生活的写作话题。它要求我们留心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写作前,调动你的素材库,从中寻找最能触动你内心的事物、活动等,如家中珍藏的某一件物品、发生在家中的某一件事、旅游途中的见闻等。作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仔细审题,构思立意。
这是一道“提示语+话题”的作文题目。审题时,首先应明确话题为“走出校园”,写作的范围是校园以外的生活。“参观”“访问”“旅游”“做志愿者”等都在写作范围内。如果选取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富有意义的事件作为叙写的亮点,最好是写自己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的事情,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的美好心灵或自己的独特感悟。如果描写某一景物,如旅游中或身边的某处美景,则需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色,抒发情感,使行文做到情景交融。如果论述某个道理,就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叙述对生活的感悟,体会生活中蕴含的道理。如通过外出打工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感悟到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有甜蜜的收获的道理。无论从哪一点切入,或叙事,或写景,或议论,都必须以“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为立足点,选材立意,凸显题旨。同时还要在谋篇布局上多下功夫,力求从小处着眼,抓住一件事、一个场景或者一个方面去写,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事件。结构上可以采用片段组合、日记等形式,截取不同的生活场景来写作。
二、集中鲜明,突出中心。
所谓集中,是说一篇作文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作文都要围绕这个中心来说深、说透。作文中心的确立,必须从整体出发,来把握事物的本质。不少同学的作文词不达意,说了半天没有讲出什么观点或道理;或者中心分散,几个观点、道理齐头并进,没有统领,结果像蜻蜓点水般哪个意思都没有说透;也有的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甚至根本不知所云;还有的作文事情不大,材料有限,却偏要追求高、大、全的中心,以致给人小题大做、故弄玄虚的印象,等等。以上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由于作文事先没有确立好中心、动笔时随心所欲造成的。所谓鲜明,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是明确的,要清清楚楚,毫不含糊。确立了中心,我们在作文中还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为突出中心服务。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不少,最常用的两种是开门见山和卒章显志。
1.开门见山,亮明观点。即文章开头不拐弯抹角,不兜圈子、绕弯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物直截了当地摆出来,引入正文,直接表达作者观点,点明中心,统率全文。一个“开门见山”直入文题的开头一定可以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使阅卷老师对你的开头和整篇作文留下极佳的印象。如:
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埋怨生活给予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语言简洁、清新、流畅、自然、优美、干练,而且紧扣主题,充分彰显了作者的写作功底。
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议论性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文章结尾处,把写作意旨交代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睛”。如: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在悲观的人眼里,原来可能的事也能变成不可能;在乐观的人眼里,原来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悲观只能产生平庸,乐观才能造就卓绝。从卓绝的人那里,我们不难发现乐观的精神;从平庸的人那里,我们很容易找到阴郁的影子。
文章在阐述自己由学习中的失败到坚强站起的经历,得出自己的人生体验时,很自然地在文章结尾处用精练的语言解读了奋斗的内涵,哲理深刻,使文章主旨得到鲜明的升华。
三、恰当表达,点明中心。
要使文章中心明确、突出,不仅要准确审题,选材切中主题,还要在行文过程中点明中心。而在行文过程中适当点题,不仅可以使中心更加突出,还可以让结构更加紧凑,思路更加清晰,更能让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握文章的脉络。那么如何点题呢?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在开头、结尾点明中心。开头与结尾都是文章最为醒目的地方,可以在这些关键的地方点明中心。如一同学在《歌声与微笑》的作文开头写道:“‘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这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通过引用歌词,巧妙地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2.在情节发展过程中点明中心。我们知道作文需要点题,但很多同学只知道在开头、结尾点一下,中间却很少提及,这样容易造成文章的中心不突出,甚至有偏题的危险。那么在记叙文写作过程中,情节发展中如何点题呢?具体有以下方法。
(1)利用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点题。
(2)利用文中的物件点题。如一同学写了一篇题为《擀面老者》的记叙文,文中先写主人公进入堂屋看到老者面馆中挂着题为“面中匠心”的匾额,然后写老者讲述这个匾额的来历,最后写老者发现面中的一点小问题,愤然将匾额取下,文中多处以“匾额”点题。
(3)利用作者的议论、抒情点题。如一同学写的题为《养壶琐事》的记叙文,结尾是:“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爷爷每天为这些琐事忙碌的原因。养壶虽烦琐,却可以修身养性。而楼下那些无所事事的老人们,却内心浮躁,整天为生活忧心。”此类结尾利用议论、抒情画龙点睛,点题到位。
总之,在作文时要认真审题、构思立意,并灵活调用各种写作手法为突出中心服务,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写出中心明确、主题鲜明的作文来。
【佳作借鉴】
陶醉在一抹绿的世界里
放暑假了,我终于得以逃离校园,回到久别的故乡。这里山清水秀,到处可以听到天籁之音,很快我便沉醉在故乡这一片绿色的海洋里。
晨曦初露,村内到处缥缥缈缈,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犹如羞答答的少女蒙上一层薄薄的面纱,给人一种轻柔朦胧的美感。不久,拂面的清风吹走了薄雾,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荷花池。池中荷花千娇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有的傲然怒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则躲在莲叶下和人捉迷藏。水面碧波荡漾,我仿佛进入了鸟语花香的蓬莱仙境。
来到村后面的小山上,只见青树绿蔓,草盛花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蜜蜂从睡梦中醒来,嘤嘤嗡嗡地开始了它一天辛勤的工作。蝴蝶也展开漂亮的翅膀,在繁花绿草中翩翩起舞。空地上,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在追逐吵闹,追蜜蜂,扑蝴蝶,采鲜花……你争我抢,玩得不亦乐乎。
再向前走,就听见蝉鸣鸟叫。抬头一望,只见画眉、杜鹃在树上蹦蹦跳跳,快活得犹如神仙。这样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我还来不及细细欣赏,一阵流水声便引起了我的注意。哇,大自然真的会妙手点睛!我赶快向小树林走去,原来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粒粒可数,小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啊!大自然又为我奏上了一曲美妙的音乐。
门前是一座竹山,这里是竹的世界、竹的海洋。进入竹海,雾气飘荡,犹如置身于绿色的云层。那粗壮的竹子,仿佛逆旅的玉柱,直插云霄。那繁茂的青枝绿叶,遮天蔽日。侧耳倾听,远处仿佛传来了合唱的歌声。那舒缓的节奏,那浑厚的音响,给人向上的力量,原来是风吹过竹海所引起的竹涛声。面对此情此景,任谁都会心旷神怡,仿佛自己已超凡脱俗,飘飘欲仙。
一阵小雨过后,你走入竹林,发现竹笋在一夜之间全部蹿出,一个个都探出小脑袋,顽皮地看着四周。“未出土时先有节,至凌云处尚虚心!”每当看见竹笋,我总会想到这两句诗。竹枝摇曳,竹叶婆娑,洒落在竹林间的阳光斑斑驳驳,像跳动的精灵。来个深呼吸,竹叶的清香沁人心脾,把我心里的污浊荡涤得一干二净。
可惜的是,无知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人间仙境总是不珍惜,导致童年记忆中的故乡美景正一步步离我们远去。实在令人叹息!
精彩点评:
依据游踪构思。文章按作者的游览顺序进行构思,“村里—村后面的小山上—再向前走—门前的竹海”,给人以层次清晰之感。
抓住景物特征写景。作者抓住景物特征,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如第二段描写荷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荷花各种各样的情态;第三段描绘了蝶飞蜂舞等景色,无不让人如临其境,亲见其景。
文末议论点睛。小作者于文末逆转笔锋,由陶醉于故乡美景,转向对如此美景却不被人珍惜的惋惜,从而达到了议论点睛、突出中心之目的。
【写作特训】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难忘的经历,有时因为某种原因而改变了当初的想法或做法。有时不再犹豫,积极争取;不再胆怯,大胆面对;不再放弃,咬牙坚持;不再沉沦,奋力拼搏……
请以“我不再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麻烦你了”“给您添麻烦了”。可能是打扰了人家,这样说是表达歉意;或许是得到了他人的关照和帮助,这样说是出于礼貌,表示谢意。人与人交往中,看似简单地说了一句话,其实隐含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你是否有麻烦别人或别人麻烦你的经历?讲述你的故事或见闻,分享你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