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文集》等。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藤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藤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此文。表达自己旷达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由于范仲淹的举荐,滕子京先知径州,后知庆州。庆州任上,被人诬告擅自动用官钱十六万贯,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有些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它叙事`写景`抒情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分两类:(1)寓情理于事`景`物中;(2)由事`景`物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都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就属于后一类。
岳阳楼雄踞于岳阳古城的西门之上,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范仲淹为它写了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其内容之博大,哲理之精深,气势之磅礴,语言之铿锵,真可谓匠心独远,堪称绝笔。自此,岳阳楼更是名扬中外。
江南三大名楼
关于岳阳楼的名对联和诗句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
古今异义
指出下列词语在古今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1、前人之述备矣
2、去国怀乡
3、春和景明
4、把酒临风
5、是进亦忧,退亦忧
6、微斯人,吾谁与归
7、虽我之死
8、所以然者何
古:详尽
今:预备
古:国都
今:国家
古:日光
今:风景、景象
古:动词, 持、端
今:作介词用
古:指示代词,这
今:作判断动词用
古:无,没有
今:细微,少
古:即使,表假设
今:虽然,表转折
古:……的原因
今:表示结果的连词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
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
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zhé)古时指官吏降职或远调
指做州郡的长官
到了
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同“俱”,全,皆
同“嘱”,嘱咐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当太守。到了第三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已荒废不办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在楼上刻了唐代名人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读第一段文字,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2、文中哪个词点出藤子京的身份?
哪些句子写出他的政绩
简述重修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概括重修盛况: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点明作记缘由:属予作文以记之。
谪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作者对藤子京在贬谪生活中能做出如此政绩倍加赞赏。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
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胜景,好景色
日光
雄伟景象
(既然)这样,那么……
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shāng)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衔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的水,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景象变化万千。这就是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它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被贬的政客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难道都会一样吗?
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景色?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2、作者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在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雄伟远景。
先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淼: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再从时间上表现景物的千变万化: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引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的疑问和感慨。从而自然引出下文的”景“之异和”情“之异。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
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
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
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放晴
迫近
离开国都,怀念家乡,
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qiáng)
(Jí)
像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停,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头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失去了光辉,高山隐藏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成行,桅杆倒了、船桨断了;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虎长啸猿悲啼。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别人的诽谤、害怕别人的讥笑的情怀,就会觉得满眼景象萧条,内心感慨至极,不仅悲从中来。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
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
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
风,其喜洋洋者矣。
日光
zhǐ
tīng
全
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荣耀
(xié,一起)
持,执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波浪不兴,天色湖光相映,一片碧绿广阔无边;成群的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泳;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耀着金光,静静的月影象沉在水下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心旷神怡,一切荣辱都被遗忘,此时手端酒杯,微风拂面,心里是多么的喜洋洋啊!
读第三段和第四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写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两种不同景象使“览物”的“迁客骚人”的心情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3、这两段运用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异
阴
晴
悲
喜
对比
对比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时 品德高尚的人
探求
或许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朝廷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情感,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不会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官就为百姓分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为君王分忧。这样入朝官也忧,辞官隐居也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大概一定会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
读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段作者用了哪两个设问?引出怎样的议论、抒情?
有什么作用?
2、最后一个感叹句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个设问以“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相比较,表明两者迥然不同:
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皆因景物的变化和自己的得失;而古仁人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忧其民,或忧其君。突出一个“忧”字。
第二个设问,推进一层,提出全文的中心观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收束全文,既表达自己坚定的志向,又含蓄地表达对友人的
慰勉之情。
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
第二段:写景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
第五段:议论、申志
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
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1、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因事即景 由景入情 由情入理。
讨论本文写作特色:
2、剪裁详略得当
作者把文章的中心放在议论表达志向上,因此写作缘由
和巴陵胜状只寥寥几笔带过。
写迁客骚人登楼所见、所感,纵情铺叙,目的是反衬下文
的“古仁人之心”,故详其所详。
3、文字齐整对称,语言凝练。
找出文中的对偶句,并说明它们是怎样构成对偶的?
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
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
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
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
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2-4)写迁客骚人览物而生的两种感情.
(5)抒写宽广胸怀和政治抱负.
文章脉络
他借古仁人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广的胸襟,借古仁人之言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以此与滕子京共勉,为后人争相传诵和效仿。
立意高远
《岳阳楼记》不像以往文章那样写景,而是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在概述前人写景的基础上,着重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从而突出自己不同寻常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
构思巧妙
骈句和散句穿插运用,对偶和比喻等修辞突出了文采。
语言优美
借鉴古人感受自然,抒发情感的方式,尝试写点抒情文字。
范仲淹之
矛盾人生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宋史》
范仲淹出身微寒,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举进士第之后跻身仕途。他耿直豪爽,不避权贵,积极主张革除旧弊,在地方上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时遭劫难。先谪知饶州,后又因提出十条政治改革措施,遭保守派反对罢相,贬邓州,而后谪守杭州、青州,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最终在赴颖州仕途中病死。
范仲淹在宦海中奋力挣扎,虽几经浮沉,终不失其忧国忧民之志。他的人生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无论由朝官到地方官,抑或由地方官到朝官再到地方官,他都力图刷新政治,积极进取,在治军治民上均卓有建树。
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范仲淹要实现其比较进步的政治抱负,是非常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每当其政治改革主张被挫败之后,他的内心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每当其被政敌击败,被谪贬之后,他的心力自然会有一种疲惫感,这样,就会隐隐产生一种渴望宁静生活的归隐思想。
由于开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谪到了陕西守边四年,尽管他领导边地军民坚决抵抗西夏的入侵,使得敌人不敢进犯,但当时的范仲淹时时流露出一种浓烈的怀乡情绪。在他看来,只有家乡才能给他以心灵的慰藉。戍边期间,他在《渔家傲》词中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因防守边疆的任务在身,致使空有满怀乡愁而归家不得,耳听哀怨凄凉的羌笛声,不觉落下伤心的泪水。他还在《苏幕遮》词中道:“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沉浮不定的宦游生活使范仲淹产生了游子漂泊异乡的思恋故土的情感,思乡怀旧之愁实在难以排遣,只得独对明月,以酒浇愁。然而,酒入愁肠愁更愁,滴滴浊酒有如思乡的泪水何其苦涩啊。
几经浮沉的宦海生涯,使范仲淹颇感心力交瘁。他在努力效仿古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同时,愈益厌倦扰攘的官场争斗,企望恬静的自由生活。充满争斗与凶险的封建政治舞台,特别是多劫难的生活际遇,孕育了范仲淹淡泊名利、出世归隐的思想,只不过其人生主旋律是高亢昂扬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正是作者主动找寻、构建自己人生精神支柱、积极进取的自我表白。他借古仁人表达“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宽广的胸襟,借古仁人之言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他一生政绩卓著。而这正是作者高亢昂扬的人生主旋律。
在激动、欣慰之时,范仲淹不能不想到以物喜、以已悲的“迁客骚人”的大量存在,而自己志同道合者的少之又少,不能不想到时势的艰难,官场的争斗,政敌的凶险,也不能不想到自己多劫难的生活际遇,自己政治抱负的难以实现。也许范仲淹正是想到了这些,在文章收束之际,其内心才显得格外沉重起来。想到这些,万千感慨只得凝聚在似有千钧之力的“噫!”的叹息声中,万千哀愁只得凝聚在“微斯人,吾谁与归?”的问句之中。这沉郁惨痛的叹息,这无奈乏力的发问,正凝聚着范仲淹复杂的情感,折射出范仲淹矛盾的人生。
他热情渴望得到朝廷的充分赏识和信任,愿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奉献自己的满腔热血,而面对自己政治抱负难以实现的严峻现实,在志同道合者难以寻求的情况下,他要矢志不渝地独立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性,却又挣扎得异常艰难,我们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切地坦露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心境。其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是值得赞美的,直到今天仍有积极意义,其淡淡愁绪让我们认识到了封建时代杰出政治家坎坷惨淡的人生与孤苦无奈的心境,《岳阳楼记》写真了范仲淹交织着矛盾的人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范仲淹可敬可爱的质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