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2 23:2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内容主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去民心,众叛亲离,最终丧失大陆统治权。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赢得革命的胜利。
【教学理念与目标】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认识,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渗透和落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战争,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在国统区形成第二条战线。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学情分析】
本课试教的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学习过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对人民解放战争已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这就为高中阶段更深层次、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人面临的两种前途的严峻局面;了解重庆谈判以及《双十协定》,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责任感,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知道解放战争期间,国统区的统治情况以及解放区的土改,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一成一败的关键,在于民心之向背。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失民心以及中国共产党得民心的具体表现
难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灭亡的缘由和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以人民解放战争进程为主线索,分三个时间段进行讲述。每个时间段,又分别从国民党、共产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层层铺垫和条分缕析之后,学生最终明白国民党失利,以及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过程】
环节1:?PPT依次展示油画《日军投降》和艾青的诗《人民的狂欢夜》,学生以此为媒介感受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欢呼雀跃之情。之后教师设疑:这种喜悦之情,能够持续多久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疑问,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的兴趣得以激发,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2:学生设身处地想象抗战胜利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愿望;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得知国、共两党在战后各自的建国方针,并分别分析两种方针与民心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去感受和理解历史,时空观念进而得以培养;学生掌握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的方法,史料实证素养从而得以渗透;教师讲述抗战胜利后的两种建国方案——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
环节3:?讲述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真实意图,以及毛泽东选择赴约的具体考量;讲解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
设计意图:在学习解放战争爆发前的谈判过程中,学生感知: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与民主所表现出的足够诚意。同时,这种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以及民族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反观国民党,则出尔反尔,执意要内战、要独裁。
环节4:?PPT依次展示,并分析《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形势图》、《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形势图》。
设计意图:学生知道解放战争的过程,并叹服于中国共产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之战争策略的伟大和高明之处。通过战争地图的解读,学生时空观念中“利用历史地图对史事加以描述”,这一层级的能力得以培养。
环节5:?讲述国统区的国民大会(重点落在《中华民国宪法》)、镇压民主爱国运动(下关惨案)、滥发货币等史实;以课内材料(《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和课外材料为载体,学生学习解放区的土改政策。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孤立无援、民怨沸腾。在经济上,金融破产、市场崩溃;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则通过土地改革,福泽农民、解放农民。通过土改内容的学习,较好地落实了史料实证素养。
环节6:学生通过填表格的形式,自主学习(或讨论)中国共产党战略决战阶段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教师在讲述淮海战役过程中,以山东沂源县刘秉乾两个儿子争抢去前线参军的小故事为切入口,展现民众争相参加解放军的盛况。
设计意图:学生从时间、作战地区、作用等方面学习三大战役;小故事展现了战争期间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的鼎力支持。学生依此领悟唯物主义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之内涵。
环节7:?结合教材中的《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示意图》,讲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及其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并知道——渡江战役中攻占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通过对战争地图的解读,落实时空观念。
环节8:?教师设问: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何是一成一败?学生思考、讨论。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的内容主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得民心,所以取得胜利。而国民党失民心,因而丧失在大陆的统治权。
【教学评价设计】
1947年5月,北平大学生在游行宣言中声明:“目前中国社会一切混乱不安的局面,都是因为政治上不民主及打内战的关系,所以我们更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恢复政协路线,实行民主政治。”
这一声明反映了学生什么斗争要求?这些游行斗争起到了哪些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一,本课以“国民党为何失利,共产党为何胜利”为内容主旨展开教学,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得到了凸显和突破。
第二,本课清楚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前,积极争取和平的努力。以及战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土改等政策,获得民心、得到民众一致支持等历史事实。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和敬佩感,油然而生。立德树人的目标,在无形中悄然落实。
第三,本课的结构式板书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课堂史料丰富,锻炼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育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同时,在识读战争形势图过程中,学生的时空观念也能够得到培养。
第四,本课力求“叙史见人”,如下关惨案、李公朴和闻一多被暗杀、刘秉乾儿子踊跃参军等,这使叙事与分析有机融合,历史细节也得以体现,课堂趣味性得到提高。
【资料附录】
材料一:(1945年5月)蒋介石:“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中国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人物。”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第18页
材料二: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98页
材料三:1947年9月13日,中国共产党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土地实行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