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3 08:1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课标为纲,运用教材信息,涵养学科素养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明清经济与文化》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三课教学内容。
本单元前两课为《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和《清朝的鼎盛与危机》,概述了明清时期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的相关史实。本课则从经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做一个小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达到新辉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对比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出现危机。
本课包括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小说和戏曲、科技四个条目,内容较多且缺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对教材对恰当取舍和整合。
三、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新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前面14节高中历史课的知识积累,但面对纲要型教材容量大、进度快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仍然会感觉吃力。因此教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对教材做好取舍和整合,以适应和培养此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习惯及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大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定为:
1.能够从教材相关论述及补充的文字、地图等材料中,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通过史料分析与恰当的历史逻辑推理,理解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新因素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
3.分析明清时期的相关新变化未能促使社会转型的原因,感受世界意识、开放意识的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明清时期经济的重要变化及其影响。
难点:明清时期经济领域的新因素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六、教学设计思路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达到新辉煌;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对比来看,中华文明在该时期出现危机。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图1??《盛世滋生图》(局部)
问题设计:仔细观察该画作,说一说该画描绘的时空以及判断依据。试着用一个词表达此时此地的此等景象给你的感受。
学生活动:观察图1,思考分析并回答。
教师活动:引导分析并简介该图。《盛世滋生图》又称《姑苏繁华图》,由宫廷画家徐扬历时24年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绘制而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据统计,画中约有12000余人,近400只船,50多座桥,200多家店铺,2000多栋房屋,描绘了清代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
教学设计意图:以图导入,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富有历史味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入历史课堂的同时也使其初步感受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景象。
◎学习任务
1.导入学习任务一:“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情境呈现:展示地图《晚明时期的全国性市场》。
图2??《晚明的全国性市场》
——摄自《剑桥中国明代史》(下卷)第483页
问题链设计:
(1)图2显示的晚明全国性市场主要交换哪些商品?各类商品的产地主要集中于哪些区域?
(2)哪些人在进行着这些区域间的长途贸易?他们还需哪些条件?
(3)全国性市场的繁荣对地区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结合材料和教材,以江南地区为例说明。
材料1?
苏州府、松江府市镇数量统计表
年代
苏州府
松江府
1550年以前
102个
59个
1551—1722年
128个
113个
1723—1861年
157个
167个
——转引、摘编自樊树志《晚清大变局》第159页
材料2?
乌青镇堪称江南市镇中的巨无繃。康熙《乌青文献》说“地僻人稠,商贾四集,财赋所出甲于一郡……乌程、归安、桐乡、秀水、崇德、吴江等六县辐辏,四通八达之地……宛然府城气象。”
——樊树志《晚清大变局》第161页
注:乌青镇,即今浙江桐乡乌镇。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地图和文字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而了解“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的具体表现:全国性市场发展(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形成、海外贸易发展、白银成为通货、市镇兴起等。
过渡性问题设计:那么,再让我们想想看,这些供应“全国性市场”的商品由何而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商业的新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和手工业的新发展。
2.导入学习任务二:明朝中叶起,农业和手工业领域中的新现象有哪些?
情境呈现:阅读相关材料,感受、分析农业、手工业领域中的新现象。
材料3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材料4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换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问题设计: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一目第1、2段,分别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对教材信息的充分把握,了解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中出现的主要新现象:新作物输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萌芽。
3.导入学习任务三:明朝中期起,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对当时文艺产生的影响。
情境呈现: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对当时的小说、戏曲产生的影响。
材料5
时代
著作
作者
内容特点
元末
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英雄传奇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历史演义小说
明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神话小说

《儒林外史》
吴敬梓
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顶峰
——根据教材整理
材料6
据粗略统计,在“三言”“二拍”近两百篇作品里,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约近七十篇。其中,“三言”中约占四分之一;“二拍”中所占比例更大,几近二分之一。作品以如此铺张的笔墨描写“市井细民”,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罕见其匹的。
——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札记》第44-45页
问题链设计:
(1)结合教材,指出上述作品在体裁上的共同点。
(2)结合其内容特点,分析该类作品主要迎合了哪种人群的文化需求。
(3)材料6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过渡性总结与问题设计:明清文学体裁和内容的通俗化倾向与戏曲的戏剧性、娱乐性逐渐增强的趋势,直接反映了商品经济繁荣之下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那么思想领域有没有受到这种“经济新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呢?
4.导入学习任务四:明朝中期起,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对当时思想产生的影响。
情境呈现:阅读相关思想家的言论,体会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对当时思想产生的影响。
材料6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主要经济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因素。
学生回答:经济思想:工商皆本。
社会因素: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教师总结并过渡: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工商皆本”的思想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经济新因素(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思想领域的直接影响。
其实,商品经济繁荣促发的趋利倾向和对宽松社会环境的渴求,也激发了思想界出现提倡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我们仍以黄宗羲为例来感受一下:
材料7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教师总结并过渡:在黄宗羲之前,已有明代的王守仁和李贽等人。
材料8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问题设计: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如何理解教材中“陆王心学……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这一论断。
师生互动: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有成圣的可能性,激发主观能动性)→致良知(发挥主观能动性)→成圣人(实现崇高志向)。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对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相关史实的学习,我们发现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促使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些新气息。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材料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明清社会文化的相关变化的同时,注意其与经济新因素之间的关系,强化历史逻辑的培养。
5.导入学习任务五:?通过回顾明清时期传统体制的强化,体会其对经济文化新因素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过渡性问题设计:那么,这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是否顺利发展壮大,如西方般促使本国迈入“新社会”(实现社会转型)?请简要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出:就全社会来看,传统小农经济仍占压倒性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也压制和阻碍其进一步发展壮大。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并再悟教材单元导语,总结出:明清(1368—1840)——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一方面培养学生长时段地认识阶段性历史的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世界意识、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视野。
◎课后任务
【必做任务】阅读整理教材第四目“科技”,了解明清时期科技发展的史实,并概括其特点。
【选做任务】查找西方近代科技发展的相关资料,并通过对比同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差异,再次体会“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教学设计意图:由于本课知识点较多,想要一课时完成全部内容有些难度,因而必须有所取舍。结合课标、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解经济领域的新因素及其对思想文艺的影响方面,因而“科技”一目只能留待学生课后自学。此举既是解决新教材课时内容多这一难题的一种尝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意识与习惯。
八、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的教学以“自明朝中后期起,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及其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为主题,并通过古今的纵向发展与中外的横向对比,体会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第一层次,能够说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华文明发展到了新高度。
第二层次,能够运用史料分析及恰当的历史逻辑探讨明清经济领域中的新因素与思想文化领域中的重大变化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第三层次,能够综合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中外历史发展的对比、分析,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文化的新因素未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感受世界意识、开放意识的重要性。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点较多,教师在对教材进行适当取舍和整合的基础上,完成本设计仍然有难度。内容中所涉及的例如全国性市场、商帮、市镇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等历史概念较有专业,且部分概念在学界仍有争议,因此在上此课前,教师需要更多的专业阅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