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
第九单元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理念:当代世界(1991~???)既波澜壮阔又混沌失控,充满了希望又令人疑惑。各国与时代潮流之间的适应,各种国际力量之间的冲撞、博弈及协调,构成了一幅壮观景象。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国的和平崛起则成为新的主题。中国的未来会怎样?世界的未来会怎样?我们更应该相信事在人为,在这个激人奋发的时代带给世界更多伟大的创造。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
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三、学情分析:
我以谈话的方式,召集了作为试点、文科普通班高一(6)班的八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和一个历史科代表共九人围坐在一起,我与他们聊了三个问题。
1、当今时代(1991~???)的主题是什么?
全部同学能很肯定地回答和平与发展。在稍作引导之后能进一步详细介绍、解释何谓和平,何谓发展。
2、中国为这个时代主题作出了哪些贡献?
与学生交流后,老师反思总结认为,必须在学生表达的基础上摆史实、讲道理。学生普遍能回答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老师需要引导发问思考:哪个是总目标,哪类具体怎样的措施,而且哪类史实是和平,哪类史实是发展,老师作适当的史实补充,并结合时、空进行更完整的表述,最后予以民族国家情怀的评价: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上升,负责任的大国理念,合作交流共赢理念,是国际上的科学、先进的理念。
3、中国为什么要作出这些贡献?
学生能自主回答当代世界并不太平。老师反思总结认为,应该立刻要引导学生讲出例如哪些史实证明了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之下又存在着不太平。所以中国要为和平努力。
此外,当代世界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学生能回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老师反思总结认为,应该立刻引导学生讲出例如哪些史实证明贫富悬殊严重(南北问题),适时去问为什么?老师准备好问学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世界不太平且不公平,所以中国要为发展努力。
4、深层次思考,开放性延伸。
???和平与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请从中外历史当中举例说明和平怎样保证发展,发展又怎样维护和平?
???要求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有学生能想到侵华战争、闭关锁国,有学生进而在引导下提出“封建思想”,
???然而难于做到完整连贯表达,且需老师步步提示才能将思维拓展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历史范围上去找例子,尤其在引导之下才能想到一战、二战,如何从一战、二战惨痛教训中吸取教训。
???老师留白,鼓励学生回去思考两个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做才能制止战争悲剧重演?为什么发展能维护和平?(因交流中表现思辨能力较缺乏而留此问,回去进一步思考)。
四、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理解冷战结束之后的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当今世界的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待续、继承与发展,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能够开始使用资料作为证据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答。(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初步具有世界意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了解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理解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2、教学难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
六、教学设计思路
(1)感受“战争之殇”。以图片、影视乃至故事展示:人类战争绵延极长,破坏极大。由上反映出:二战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和平与发展;二战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各国包括中国在内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努力。
(2)拷问“动荡之源”。?威胁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有哪些?以史料解析、谈话法等方式,揭示冷战结束后各种常规或非常规的问题及其影响;?传统的应对办法有哪些?传统的办法何以失灵?以材料呈现、讨论法等方式,揭示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各大国以传统的办法仍在努力但收效有限的现状及原因。
(3)寻求“新时代之音”。?中国为什么能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呈现中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迅速上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史料,从中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入手,揭示中国能够发出重要话语的根源;?中国认为应该怎样进行全球治理?由此揭示中国的参与和创造是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的节点,为形成正确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奠定认识基础。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展示材料:
在人类5000年的文明史中,只有329年处于和平时期,因战火造成的损失折合成黄金,可铺成一条宽150千米,足可绕地球8周的黄金带。如果把这5000年当作一天来计算,在24小时中,就有23小时在打仗。人类在这些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争就像恶魔一样,不断吞噬着人类的生命与财富,尤其是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度惨遭世界大战的劫难,给世界与人类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整理自互联网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历史上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学生回答:人类因长期战争所带来的破坏与灾难。追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教师展示材料:
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访华团时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邓小平着重探讨了什么问题?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学生:邓小平在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的基础上,抓住世界发展总体趋势,并精辟地概括为“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从而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2、教师进一步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进行解释、归纳。
(1)和平:世界的总体和平。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2)发展: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和平与发展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教师提问:请从中外历史当中举例说明和平怎样保证发展,发展又怎样维护和平?要求逻辑清晰,言之成理。(开放性设问,没有标准答案,引导学生分清楚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利用实证意识来检验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解释。)
学生回答:(略)
4、教师总结: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这一切,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三)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教师过渡: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世界并不安宁,人类发展中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哪么有哪些问题仍然威胁着人类和平与发展呢?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2015年2月15日,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发布视频,21名在利比亚遭绑架的埃及基督教徒被斩首。2015年5月,“伊斯兰国”在沙特东部制造了两起针对什叶派清真寺的自杀式炸弹袭击,共造成25人死亡。2016年1月16日,“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东部代尔祖尔省一个村庄屠杀约300名平民。遇难者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材料二:911事件给美国造成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死亡3156人,受伤4000人。
材料三:美国对全球(包括中国)进行秘密监听,每天收集全球各地近50亿条移动电话记录,窥探德国总理默克尔手机长达十多年。秘密入侵雅虎、谷歌在各国数据中心之间的主要通信网络,针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网络进攻,并把中国领导人和华为公司列为目标。
材料四: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中受到破坏最大的是油田,当时有约1080口油井,大约有950口在战争中受到破坏,其中600多口被点燃,每天大约有600万桶原油被烧掉,价值1.2亿美元。白天黑云蔽日,中午能见度不到三米,夜晚熊熊烈火,每月向大气层释放675万吨烟灰,导致若干年后癌症病人和各种畸形病人的增加。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百分之四十。
材料五:2003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代号为“伊拉克自由”的伊拉克战争开始。至此旨在和平解决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联合国武器核查组工作被迫中断,美国公然绕过联合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动武了。
——整理自百度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和平与安全方面,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民族、宗教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等。
材料六:德国与美国不产可可,可却是世界上生产咖啡最多的国家之一,而盛产可可的巴西却要进口大量的咖啡。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低廉,出口困难。而发达国家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价格却逐年上升,这使得发展中国家蒙受了重大经济损失。
材料七:世界银行公布世界最富有的国家(前五):瑞士、丹麦、瑞典、美国、德国。世界最贫穷国家(前五):埃塞俄比亚、布隆迪、尼日尔、尼泊尔、几内亚比(大部分来自非洲)。
材料八: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计划署2012年10月公布的报告指出,战乱经济危机导致饥饿状况恶化,全球饥饿人品已达到创记录的10亿2000万人,每6秒就有一个孩子饿死,2009年全球饥饿人口超过10亿,创历史新高。
——整理自百度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发展方面,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南北差距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四)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教师过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途径。
1、中国为什么能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
教师过渡: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那么,中国为什么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和建设?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的排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第十一位,到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位;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位;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位。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改写了持续百年美国第一的历史;2014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06年以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11年居世界第一。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整理自互联网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推动因素。
学生回答: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腾飞,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重要因素;
??
2、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教师过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那么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呢?请看材料:
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近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
——整理自互联网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学生回答: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优秀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接着放映一段三分钟视频习近平《与世界对话》
材料二: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结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材料三:据IMF统计和预计,金融危机以来(2008—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48%(按美元汇率计算),或26.3%(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即PPP),超过美国的22.5%和10.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17—202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虽将放缓,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将分别达到28%(按美元汇率计算)和27%(按购买力计算),超过美国的16%和12%。
材料四:中国开始积极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如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明显提高,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诸多公共产品,为维护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新的重大贡献。
——整理自互联网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哪些贡献?(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后,得出结论: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为世界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中国政府率先身体力行,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五)课堂小结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与此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八、教学评价设计:
(1)教学目标评价的设计:?是否清晰具体;?是否能针对具体学情;③是否能聚焦内容标准要求。
(2)教学内容评价的设计:?是否体现学科教育价值;?教材内容处理是否合理;③是否与教学目标相契合。
(3)教学流程评价的设计:?是否基于并超越教材的知识逻辑;?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逻辑;③是否能建构学生的历史逻辑。
(4)教学方法评价的设计:?是否能基于特定教学目标;?是否与特定教学内容相契合;③是否能体现特定教学方法的特点。
(5)历史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的设计:?活动节奏是否恰当;?师生互动是否有效;③过程生成是否有质量。
(6)教学反思评价的设计:?自我评价是否恰当;?问题反思是否清晰;③教学改进是否有针对性与可行性。
九、板书设计: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附:副板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的行动方案。它体现了仁爱、大同的文化亲和力。它使中国成为身体力行的世界经济引擎。
十、教学反思:
我们这次新教材试教,学习探讨的是人教社新编高中历史教材第九单元的第23课《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课后作出以下反思:
1、在讲授以及与学生合作交流研讨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初步调查,学生们和老师们最大的感受都是--新教材与此前我们使用的岳麓版旧教材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而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下面以以第23课《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为例分别进行分析思考。
思维方式:岳麓版旧教材相关课文以政治、经济、文化专题的方式散见于必修I、必修II、必修III三本书,分别以《跨世纪的世界格局》、《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课文方式呈现。
新教材则在同一课当中,以当今时代主题--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力量、中国的智慧、中国的方案,这三个部分逐步展开呈现,在同一课当中将二战后大半个世纪视为同一时间段,其中又重点突出21世纪,将二战后大半个世纪的政治、经济、文化总体发展特征融会贯通,总结升华为一条和平发展的发展规律,又将世界的机遇与挑战与中国紧密结合在一起,重点突出以历史的眼光、历史的使命感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观:旧教材沿着格局、世界各种力量中心角逐的旧理念,突出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美国霸权主义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若是继续带着这个理念去解读新教材第23课,会发现是格格不入的。脑袋与身体要匹配着都进入21世纪,就必须打破敌我斗争-敌我对抗的思想束缚,提出一种适合国际旧秩序与国际新秩序共同努力、适合东西南北合作交流、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新理念,这正是第23课的思想精华所在。
2、新教材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供我们展示、培养新课标所要求的核心素养。课文在行文中以“学思之窗”以及“史料阅读”“历史纵横”的形式,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以微言大义的文笔提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解读与运用。在本课第23课中,特别出彩之处在于家国情怀这个部分核心素养的处理,家国情怀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家国情怀是对于人类整体所面临的苦难与坚持积极的抗争、探索之同情,放在世界这个更广阔的视野里,家国情怀就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行动方案,为人类追寻更美好的未来。其余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都能在课文“学习聚焦”、“思考点”、课后题“探究与拓展”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
3、普遍听课的学生与老师表示,新教材让书本知识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更服务于现实,更贴近社会生活,因而更接地气,学生兴趣浓厚,态度认真,动脑筋思考,动手搜集资料,针对上课时设置的问题无论能力高低都有话可说,愿意说。
4、有部分学生课后反映,新教材比旧教材难。我问难在哪里?他们说“看问题要看的范围广了很多,又深刻了很多”。我想,作为高一新生有这样的感受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新教材着重于论从史出,而作为史是纵横交错的,而作为论是高屋建瓴的;因为我们探究的问题更多的是开放性题目,往往没有统一标准答案,我认为高一新生对此觉得“没有安全感”是正常的。
5、同时有听课的老师以及部分学生想通过我向上面反映一个疑惑,那就是新教材第九单元包括第23课也太像政治了,“历史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太浓厚了,历史学科特色变得淡薄了,比如“史料阅读”里面引用的却是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讲话,“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时政热点概念直接以历史课重点内容呈现。我个人倒是细看之下,发现要么其实是时政人物在运用历史说话,要么在用历史解读现实。
十一、作业设计 :
一、选择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第二卷答题表相应位置里):
1、下图是联合国于201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的会徽,其主旨是
?????????????
A 批评二十国集团控制全球金融业的企图
B 讽刺美国财团在全球范围内的残酷剥削
C 揭示公平、发展、环保与地球间的关系
D 宣示反对战争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答案:C
2、当代著名学者葛剑雄这样谈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国人兴建的,也不是中国人推行的,而是境外对中国的丝绸有需要,才形成了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不是为了贸易,……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巩固了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为了贸易和利润开辟过这条路。”对这段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
A 不能将当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专属利益
B 古代中国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没有起过多少重要贡献
C 中国丝绸利润比不上安全风险和长途贩运带来的高昂成本
D 当代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与古代的丝绸之路没有关系
答案:A
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后来发展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欧美发达国家继续率先减排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限排目标;最不发达国家可编制并通报温室气体排放计划。中国于2016年决定加入该协定,美国于2017年宣布退出该协定。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B 中国加入该协定的主要原因是它与中国自身没有利益冲突
C 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工厂多数集中在发达国家引起全球变暖
D 美国退出该协定表明南北问题已陷入不可调和的严重危机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一大题,共15分):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近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
——整理自互联网
材料二: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9分)
参考答案:(1)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优秀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2)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使合作共赢具有可行性;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污染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等等许多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与南北问题等传统问题交织在一起,对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不论人们身处何国,信仰如何,是否愿意,实际上都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中,而这个命运共同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
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只能联合起来,同舟共济,共同面对,如中国倡导实践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措施,就是其主要表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体现了仁爱、大同的文化亲和力,它让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地,使中国成为身体力行的世界经济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