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档属性

名称 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13 10:4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活动课: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活动主题: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回顾中外历史上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引导学生开拓视野,发散思维,通过以往史实以古通今,深入浅出地理解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培养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利用各种途径综合运用的能力。
2、设置情景,依靠史实,使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深刻意义,贯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
3、通过展示分享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意义,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世界情怀。
三、活动过程:
序号
课堂生成
能力培养?
1
导入:远古东方的伊甸园:华胥国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逻辑思维(因果)
活动一:以前的梦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
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资料
问题设置:1)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哪些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
??????????2)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有哪些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
????????课堂呈现:各组代表阐述史实
问题设置:1)以上这些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大多未能实现,为何未能实现?
学生讨论回答
2
过渡设计:
结合古今中外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提供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讲解,?让同学们深入浅出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由过去的梦过渡到现在的梦。
逻辑思维(概念)、
合作探究
3
活动二:现在的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合作探究
批判性思维培养
前置作业:布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相关资料
问题设置:1)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上那些天才设想相比有何新特点?
??????????2)自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做了哪些努力?
??????????3)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有何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
课堂呈现:以“模拟全球论坛”的形式,由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联合国和中国的代表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总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的世界梦,秉持了“和而不同”的传统理念,正应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新时代“并育而不相害”的世界文明新气象。
4
过渡设计:
诚如有些洲的代表所担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是一帆风顺的,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纵使千磨万击,我们也要拿出“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底气和自信,怀抱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一路向前。
家国情怀
5
活动三:未来的梦
????????????????????????——展望“人类命运共同体”
家国情怀
前置作业:以小诗、图画、对联等各种丰富形式描绘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
课堂呈现:个人展示并分享
6
???课堂小结:
四、活动说明:
本课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很大的挑战性,是个极具创新性的探索。形式要改进教学方、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内容上要紧扣课标,即:“牢固树立习近平同志倡导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充分渗透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从形式上而言,本课设计采用三个活动,意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课堂表达能力。
从内容上而言,以“梦”为主线,贯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实践和展望,意在让学生多方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课的设计希望能让学生使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工具,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五、作业布置:
??把课堂模拟联合国的发言和讨论形成文字报告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全新的形式——活动课。活动课最大的特点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学生的体验。我们要在活动中贯穿五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两大思维工具——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立意创新。教学立意是结合课程目标所确立的本节课的中心或灵魂,是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所获得的核心内容,教学立意既依托于教材内容,更是基于课程目标的、对教材内容的提炼,是一节课的凝练与升华。所以,教学立意要聚焦,不能分散。
??本节课借助批判性思维工具,聚焦于家国情怀。本课的三个环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都贯彻了浓浓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聚焦于家国情怀这一教学立意,又要注重运用两大思维工具。
??在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上,我布置了课前作业,从人类历史上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出有哪些关于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能从多维度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久远历史。
(三)教学资源拓展。教学资源的拓展既要结合课程目标,体现教学立意,也要注意对资源的取舍,另外,尽量选择新材料,这样才会对学生思维形成新的冲击。
???本课是活动课,需要依靠大量的课外资源。为了便于理解这个概念,我于课前布置了一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回去找资料。
1.人类历史上有哪些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每个小组找2~3个史实。
2.文学艺术作品中有哪些对未来社会的天才设想,每个小组找2~3个例子。
3.这些天才设想为何未能实现?请分析原因。
4.21世纪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与由来。
5.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上那些天才设想相比有何新特点?
6. 自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做了哪些努力?
7.“模拟全球论坛”活动:由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联合国和中国的代表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自己的见解。
8..展望未来,以小诗、图画、对联等各种丰富形式描绘并分享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蓝图。
这些资料涉及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四)问题设计聚焦。问题设计一方面要为课程目标服务,也要结合学情,不能过易也不能太难。另外,问题设计要有“设计”,而不仅仅是“问”这么简单。
??在进行本课的问题设计时,我试图聚焦于思维的多元性,每个主题都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个主题。如第一部分“过去的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渊源”,我设计了从历史上、文学艺术作品中,或者其他途径中提取过去的人类对未来美好社会的美好设想,意图是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现在才有,过去也有,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很多方面;第二部分“现在的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我设计了“模拟联合国论坛”的形式,让中国、联合国、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代表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发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多元理解;第三部分“未来的梦—人类命运共同的展望”,我设计了如小诗、漫画、对联、词、说唱等丰富形式来展望未来,于新颖和活泼的形式中,渗透家国情怀。
???本课设计聚焦于思维多元性,于多元化的思维培养中,贯彻落实批判性思维与一以贯之的家国情怀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开放。这节课是典型的活动课,以生为本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注重课堂生成,本课力图达到两个层次的目标:1、知识层面。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世今生,内涵,外延。2、能力素养层面。通过三个部分的活动,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和运用两大思维工具。
??整堂课上下来,我的感受是一气呵成,真正体会到了活动课课堂的魅力,教师看似穿针引线,实则推动者课堂的发展,学生看似轻松愉快分享讨论,实则于能力与素养的海洋徜徉,这种寓知识能力于活动中,正是我们课堂改革需要探索的方向。
?
??然,活动课课堂魅力的背后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资料搜集的工作,对于全住宿学校的学生或者学校硬件(电脑和网络)有一定的要求;精彩的观点以及观点与观点的交锋对学生的素质也有较大的要求,所以,活动课的设计与呈现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参与。当然不可否认,在课前准备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能力不知不觉地在提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