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记叙文表达真情实感的语言要求和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捕捉动情点,发掘感动点表达情感。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做一个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善于捕捉动情点。
教学难点??发掘动情点,提炼素材写亲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自我感悟?
1.播放视频《高了个考》。
的确,万能素材不靠谱,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难以打动读者。作文写什么,怎样写才能打动读者?老师的回答是“笔尖淌真情,魅力才无限”。
2.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真诚对话。古今中外的大家写作都力求写出真情实感。歌德说:“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
今天,我们以感悟亲情为突破口,打开大家丰富宝贵的情感资源库,整理、提炼我们的写作素材。
二、品文悟情,学习方法
1.怎样的作品能引起情感共鸣?????
品味名家洋溢在文字间的情感:齐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片段),找出动情点,品味作者情感。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评点: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多么痛心的事啊。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曾经狂躁、绝望。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本段文字是40岁的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字。感情真挚、感人。
问题:找出打动你的字、词、句,思考为什么打动你?学生回答。
明确:好文章能引起情感共鸣。我们写作要捕捉动情点,写触动心灵的人、事、物,
写自己的真情实感。
2.知识点补充:
文章的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它可以是情感的宣泄(直抒胸臆的句子),也可以是理性思考(议论性的句子),还可以是具体的形象(景、物、事、人,甚至是人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描写等。比如,一个具体的物品,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殷切的叮咛,一个蹒跚的脚步,一个缓缓离去的背影……
或许同学们会说我们的生活平淡枯燥,我们没有这样的境遇,那么点滴小事难道不能体现爱吗?请读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见课件)。画出你认为好的字、词、句、段,谈谈理由。
3.通过这两段文字的分析,同学们在写作上有了什么启示?
①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中。写景状物,写人叙事,都是为抒发情感服务的。
②作文的情感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来,尤其是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中来。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情感才会真实感人。
③作文的情感必须是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悟,要真实、细腻,感人。
④作文必须要有感动自己又打动读者的动情点。要使作文情深意浓,必须捕捉和突出动情点。动情点要着眼于“小”和“真”。
⑤记叙文突出动情点的策略有:
a、加强扩句,充分运用修饰语,将人、事、物形象化、具体化;
b、巧用修辞,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c、穿插描写,使行文生动,血肉丰满;
d、赋予深意,小中见大。
三、总结归纳,掌握要领
记叙文写出真挚情感特别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真”:摒弃虚伪,崇尚真实
只有那些充满新鲜感的生活气息,富于时代特色,蕴藏作者情感的题材才容易为人所认可。回避生活、凭空杜撰,都不可能做到感情真挚。所以我们一定要常怀感之心,感受生活中真实情感。
比如下面这篇题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怀念奶奶的作文开头。
我像一个拾荒者,悄悄收藏起时光的底片。那一夜,我翻转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您的指纹……
我与奶奶的最后一次相见,是今年的春节。那时她饱受疼痛的折磨,卧床已达两个月之久。我来到她床前时,她在床上躺卧着,我当时心里是那样难受。这样一个为了整个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到了晚年却不能安享幸福。她的被子还是十几年前从我家搬到二伯家时带去的被子,旧式的棉布面料,一个补丁摞着一个补丁。我握着奶奶枯如竹节的手,心里难受到不能自已。
2.小:走进生活,捕捉小事
写作时选择那些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女情、母子情、手足情、同学情、师生情等,现实的生活和身边的世界,永远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要善抓动情点,捕捉触动心灵的小事。
比如下面这篇书写父爱的作文的其中一段。
有一次给家里打电话,其余的话已忘,只记得父亲问我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我说上晚自习时脚有点冷。不料父亲晚上就到了学校来,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没什么,就从包中拿出一双崭新的棉鞋递给我,他说:“你早上不是说晚自习脚冷吗?我给你买了一双鞋,晚自习时换上,自己要照顾自己。”我说:“知道了,你有没有吃饭?”他说:“没有。”我们就去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小餐馆吃了点东西。父亲要走了,夜晚的寒气阵阵袭来,父亲走在夜色中的背影微微颤抖,我的泪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坐在教室里,穿着温暖的棉鞋,心里暖烘烘的,那个微微颤抖的背影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使我浑身充满了力量。
3.细:充分描写,雕饰细节
好的记叙文都是通过细腻真切的描写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把自己的感情准确、细致、充分、生动地抒发出来。写作时我们要重细微瞬间,以细节描写打动人心。
比如下面一段以描写为主,用细节展示情感的文字。
那天,我们上地理课时,一位同学和老师顶嘴。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
只见班主任踱进教室,用那种带刺的眼光扫视了大家一遍,然后低沉地发问:“谁干的?站起来!”教室里只有四种声音:老师的脚步声、我们的呼吸声、心跳声和钟表的滴答声。
4.实:化虚为实,具体可感
成功的情感表达不能过于抽象、过于空洞,空喊口号,要具体的描写出来,我们不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即把对抽象无形的情感表达转化为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几件小事,在具体叙事中做到情物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
比如下面一段赞美父爱的文字。
爸爸,今天看到窗前临风摇曳的竹,我便想起了你对我的爱。不能忘记,几多回,您用宽实的肩膀把我高高地托起,在遍地的花草间奔跑;不能忘记,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暑天里四处奔走,收酒瓶,收破烂,归来时您是满身的灰尘,满身的汗水,深深的皱纹里藏着辛劳和艰难;不能忘记,在我深夜生病时,你不顾一天的劳累,不顾外边风狂雨骤,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奔向卫生院。不能忘记,我康复出院时,您喜极而涕的憔悴的面容。爸爸啊,每次看您,我都抑制不住伤感的泪水,不顾心痛的泪珠串串地落在您的双肩,向您诉说着日思夜想的牵挂。
5.深:抒情议论,升华主题
好的记叙文在具体描绘事件后,善于运用抒情议论的文字来升华作品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学会挖素材意蕴,提炼出有价值的感悟。
比如下面一段描写父爱具体事件后升华主题的文字。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四、举一反三,分享亲情
1.在很长时间里,我们沐浴在父母对我们的浓浓的爱意中,我们没有能够去了解我们的父母,去观察我们的父母。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那时刻包围在我们周围的父母之爱。你有过吗?
同学们,让我们看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人和事会使你想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快乐的、伤心的、愧疚的、感激的……
播放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
打开你尘封已久的记忆,翻开你成长的历程,请回忆触动心灵的所见或所闻,
叙述一件事,捕捉、突出动情点,抓住细节描写,可兼用抒情句、议论句来表达情感。写成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与大家一起分享你体验、感悟到的父爱或母爱。
2.写完后,小组交流,每组选一名最佳发言人,其他同学准备点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3.听完同学的介绍我特别感动,我们每个人用一颗感恩和敏感的心去感悟生活,直接从生活中选取写作素材,用笔将真实的感情抒发出来了,这很难得。
4.总结:亲情无小事,点滴皆素材。拒绝空洞与肤浅,贵在写出真感悟。
五、课堂总结,老师寄语?
课堂总结:作文写什么?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抒发真情实感。好文之源皆在一“情”字,情要真,情要切,情要奇!
写亲情如此,写其它也如此。只要我们用一颗感恩和敏感的心亲近自然,关爱人生,关注社会,在生活中体验、感悟、观察、、思考,就会写出感动自己打动别人的好文章。
老师寄语,学生齐读:
热爱生活,写出真情,还生命以本真;关注成长,写出个性,显青春之绚丽;
关心亲友,写出感动,让生命更饱满;体察社会,写出新意,呈思想之睿智。
结束语:我手写我心,只要我们眼中有生活,内心有情感,头脑有思考,我们就不再会是手中一只笔,纸上几许愁。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写出的文章如泉水汩汩而出,清亮迷人。
六、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常怀感恩之心,记录成长历程。体验感动写真情,我们传递正能量!请以《爱,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面作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