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17:4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
(一)知识教育目标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2.学习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
1. 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
2.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2. 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板书】伶官传序 欧阳修
二、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 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和发展了唐朝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他团结并培养了大批古文作家,如“三苏”、曾巩、王安石 等都出自他的门下。【幻灯片】
2.关于《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 为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称《新五代史》。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欧阳修作《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应当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该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3.关于五代
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后唐是李存勖(庄宗)建立的,其父李克用因出兵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封为“晋王”。【幻灯片】
三、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正字。
系燕父子(系jì,捆绑。) 仇雠已灭(雠chóu,同“仇”。)
乱者四应(应yìng,应和(hé)) 盛衰之理(盛shèng,兴盛。)
盛以锦囊(盛chéng,装。)
2.学生自读课文,标出重点字词。
3.标记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幻灯片】
四、基础梳理
1.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木匣→用木匣封装。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国兴,使身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智勇:(智勇:有“智”与“勇”的人。形容词动用)
2.难词句解析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理:道理,此处可理解为原因。
事:做。人事:可理解为“人为”。
岂……哉:难道不是……吗?此处是用反语问句的形式来抒发感叹。
译作: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造成的吗!
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推究。
“之所以……”,“之所以……者”,都是“……的原因”的意思,“所以”前的“之”字是结构助词,用于“所”字短语之前,强调“所”字短语。
之:代上一句讲的道理。
译作:推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③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庙:宗庙,祭祀祖先的地方,就是下文的“太庙”。
从事:一般的官员。
一少牢:用一只羊、一头猪作祭礼。
译作:庄宗接受了剑,把剑收藏在宗庙里,从那以后,每当用兵的时候,就派遣手下的官员用一只羊、一只猪的祭礼向祖庙祷告,又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了,背着(剑)一马为先,等到得胜回来时,再把箭放回原处。
④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
本:推究……根源。
“得之”,“失之”中的“之”都是代词,代“天下”。两个“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自于:由于。
译作: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容易呢?还是推究那导致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为造成的呢?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忽微: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
智勇:有“智”与“勇”的人。所溺:溺爱的人或事。岂独……也哉!难道仅仅(单单)……吗?也哉:语气助词连用。
译作: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往往被所溺爱的事儿困扰,难道仅仅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幻灯片】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找出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第二课时
一、文本研习
1.【提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其立论的历史根据又是什么?
【明确】文章提出的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立论的根据是: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2.【提问】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从“庄宗复仇灭敌”和“庄宗身死国灭”两个方面来对观点加以论证。
3.【提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照应了开头一段的哪个 字?
【明确】“庄宗复仇灭敌”说明了“成则由人”的道理;它照应了首段中的“得”字。
4.【提问】“庄宗身死国灭” 说明了什么道理?又照应了开头一段 的哪个字?
【明确】“庄宗身死国灭”说明了“败也由人”的道理;照应了首段中的“失”字。
5.【提问】那么由此可以看出,文章采用的是什么论证结构?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文章采用的正反对比论证结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文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6.【提问】文章最后一节 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最后一节起强调作用,强调了“逸豫亡身”不只限于伶人,微小的事情也可以导致身死国灭的恶果 ,这就是本文的论述范围扩大了,已不再就伶人谈伶人,而是由此及彼,加强了文章的针对性。【幻灯片】
二、合作探究
1. 【提问】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明确】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
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
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
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幻灯片】
2. 【提问】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幻灯片】
3. 【提问】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明确】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
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
多用偶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
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
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
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幻灯片】
4. 【提问】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
【明确】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 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幻灯片】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4)智勇多困于所溺。
(5)盛以锦囊。 (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五、板书设计
盛——得——兴——→忧劳
伶官传序 慎: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衰——失——亡——→逸豫
六、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