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赋的特点。
4.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教学重难点 :
1. 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 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是总结秦亡的教 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 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又提出了怎样的 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板书】阿房宫赋 杜牧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幻灯片】
2.解题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 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
“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ch,舒展)文,体物写志”(刘勰语),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体物),抒写情志。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幻灯片】
3.写作背景
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 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幻灯片】
三、疏通文意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骊(lí)山 廊腰缦(màn)回 囷囷(qūn)焉 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不霁(jì)何虹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辇(niǎn)来于秦
朝歌夜弦(xián) 明星荧荧(yíng) 梳晓鬟(huán)也 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剽(piāo)掠其人 鼎铛玉石(chēng)
锱铢(zīzhū) 弃掷逦(lǐ)迤(yǐ)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sù)粒
瓦缝参差(cēn cī) 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ōu yā) 戍(shù)卒叫【幻灯片】
(二) 第一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六王毕,四海一 毕:完了,结束。
② 骊山北构而西折 构:动词,架木做屋,引申为建筑。
③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抱:适合,随着。
④ 盘盘焉 焉:……的样子。
2.古今异义
① 直走咸阳 古义:跑,奔,此处解释为趋向;
今义:多指行走。
②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古义:座,所;今义:下降,衰败。
③ 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 古义:指宫室建筑结构错综复杂精密。
今义: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④ 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
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3.词类活用
① 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 蜀山兀,阿房出 兀:形容词作动词,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
③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作状语,从骊山;
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④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腰、缦: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像绸子一样。
⑤ 蜂房水窝 蜂房、水窝:名词作状语,像蜂房、水窝一样。
⑥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
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
⑦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⑧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响:动词作名词,歌声。【幻灯片】
4.小结
第一段介绍了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总体规模和布局精巧、构造奇美的建筑风格,以及宫中的歌舞之盛。进而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丽。
(三)第二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荧荧:明亮的样子。
② 杳不知其所之也 杳:无影无声,形容声音的遥远。
③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态:指姿态的美好;妍:美丽。
④ 弃掷逦迤 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
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
3.词类活用
①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
②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
③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收藏,经营,精英:动词作名词,皆译为金玉珠宝等物。
④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
铛、石、块、砾:名词作动词,看作铁锅,看作石头,看作土块,看作沙砾。
4.通假字
①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通“慢”。
5.特殊句式
①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判断句
②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判断句
③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定语后置句【幻灯片】
6.小结
第二段写了宫人的来源,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为下文的议论设伏。
(四) 第三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纷:多,繁华;念:顾念。
③ 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④ 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⑤ 多于在庾之粟粒 庾:露天的谷仓。
⑥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古今异义
① 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怜悯。
3.词类活用
①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极:副词作动词,极尽。
②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
③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
4.特殊句式
①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判断句
② 戍卒叫,函谷举 被动句
③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状语后置句【幻灯片】
5.小结
第三段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以致众叛亲离,导致了农民起义,进而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五)第四自然段
1.重点实词
①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②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③ 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哀:哀叹。
④ 秦人不暇自哀 不暇:来不及。
2.词类活用
①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3.特殊句式
① 秦人不暇自哀 宾语前置句【幻灯片】
4.小结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归纳整理本文中的文言字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查学生对文言现象掌握情况。
二、整体感知
1.【提问】整体感知文本,全文四段可分几大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 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二部分(第3、4段)议论分析,指出“秦爱纷奢”不恤民力自然会导致灭亡的命运,规劝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辙。【幻灯片】
2.【提问】在第一部分中诗人杜牧借助史实,通过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阿房宫图,给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明确】课文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备加渲染;写珍宝,既写六国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淋漓兴会,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幻灯片】
【提问】你喜欢的哪些句子?请你找出并对其进行鉴赏分析。
【明确】示例:分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四句。
第一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的表达方式相仿。第三句说丢弃脂水竟使渭流涨腻,用的是夸张手法,极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写焚烧椒兰竟至烟斜雾横也是夸张,效用同第三句一样。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借助于开镜、梳鬟、弃脂水、焚椒兰这些生活细节形象地写出了宫中美女之多,宫室之广。写宫室,是承接上文;写美女,则是开启下文。所以,作者紧接着便是写美女望幸。这一层都是写美人,但是从美人的生活遭际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无度。【幻灯片】
3.请学生朗读第一部分,读出阿房宫恢弘壮丽的气势和作者对统治者荒淫无度的忧愤之情。
4.【提问】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现代文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释“值得怜悯”外,还有可爱、可惜的意思。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辞赋不同于论文,许多地方并不直说,读时需细加玩味,方能体会作者的用心。【幻灯片】
5.请学生朗读第二部分,读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命运的不安和无穷感慨。
三、合作探究
1.【提问】“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哀”和“鉴”是后人对待历史的两种表现,“哀”是因为悲剧而悲哀,而惋惜甚至痛惜,但是“哀”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它是不能阻止悲剧重演的,唯有拿起理性的明镜,才能清醒看到悲剧的原因,才能避免悲剧重新上演。唐太宗说过:“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幻灯片】
2 .【提问】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 《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政者要引以为鉴。各篇的独创性是:
1)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先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
2)苏洵论六国之亡,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这些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3)《阿房宫赋》,可以说是用赋的形式来写议论文,这写 法本身就具有独创性;其次,作者选择了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始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始皇压榨人民的 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的方式更具有特色。【幻灯片】
四、总结全文
《阿房宫赋》脍炙人口,曾得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的崇高评价。文虽以铺陈描写为客笔,抒情议论为主旨,但在前两段描写时,却用尽工笔,以华美的文辞,丰富的比喻,极度夸张地写出了阿房宫的规模之大,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丰,靡费之巨,从而有力地突出了秦始皇的罪行。在铺陈描写的基础上,后两段抒情议论,揭示全文主题,显示作者的见解和写作意图,见出褒贬之情,讽喻之意,前两段为后两段张本,后两段是前两段的深化、升华、归宿。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使得文章有景有事有情有理,具有强大的艺术力量。 文章为了铺叙其事,运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精美的。它时而用对偶排比,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声韵和美,节奏明快。时而骈散兼行,长短急徐,错落有致,显得文气走动,通达流畅。总之,〈阿房宫赋〉文辞华美,想象丰富,气势宏伟,既有激情,又蕴深意,令人感动,发人深思,堪称“文人之赋”。【幻灯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杜牧的相关诗文词赋,进行自主阅读和相互交流,开拓视野。【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