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
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难点:
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到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板书】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二、相关知识
1.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幻灯片】
2.背景简介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幻灯片】
三、吟咏诗韵、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链接诗文,打通文意。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幻灯片】
四、品读鉴赏
1.【提问】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幻灯片】
2.【提问】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本诗写了哪些意象?诗中所选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幻灯片】
3.【提问】本诗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美好的景色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缘景明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见闻,听到山寺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争渡的人们,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对比中,使人联想起诗人潇洒超脱的情怀。
颔联写世人回村,诗人却离家归鹿门,在两种归途中,表露诗人的隐逸自得之志趣。
颈联写上鹿门山的山路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尾联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幻灯片】
4.感悟诗歌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
诗中所写:
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
实质上是:
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幻灯片】
五、合作探究
1.【提问】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
【明确】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夜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幻灯片】
2.【提问】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
【明确】①前四句中,“山寺”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幻灯片】
六、合作探究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七、拓展作业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归嵩山作
王 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嵩山作》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幻灯片】
五、板书设计
世俗的喧嚣????世人回家——归心似箭?
钟声的悠然????我归鹿门——潇洒超脱?
黄昏江景图——尘杂世俗?
月夜山景图——寂寥隐逸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孤寂无奈。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