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18:0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蜀 相
教学目标 :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 :
??1.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2.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学会赏析诗歌的诗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备在三顾茅庐之前,向司马徽问道:“元直(徐庶)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司马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诸葛亮)出来呕心血也?” 司马徽告别刘备出门时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果不其然,诸葛亮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后又辅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血吐五丈原,病死于军中,诸葛孔明虽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毕竟未能实现一统天下之大业,这不能不叫后世之人扼腕叹息。有一个旷世诗人,在卧 龙先生去世五百年后,参谒了他的纪念祠堂,感慨之余,写下了一首传世的诗作。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蜀相》。
【板书】蜀相 杜甫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今存其诗1400余首。【幻灯片】
2.解题
《蜀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提问】这首诗歌题目叫做《蜀相》,“蜀相”,指的是谁?
【明确】诸葛亮。
2.【提问】所以,从诗歌的题材上讲,这是一首什么诗?
【明确】怀古诗。
3.【提问】这首诗,有景的描写和主旨的揭示,哪几联在写景,哪几联揭示主旨?
【明确】这首诗是分前后两层意思写的,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写诸葛武侯祠的景物,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流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的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和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期盼与憧憬。颈联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品德和智慧的倾慕。尾联流露出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幻灯片】
四、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1.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丞相祠堂”,即今天的武侯祠,坐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郊,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成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都城,诸葛亮在这里主持国政二十余年,立下了不朽的勋业。“何处寻”,不疑而问,只为了加强语势,并非是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诗中以用一“寻”字,极好地刻画出了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的悠悠我思。“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柏森森”,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高大挺拔,生命长久,且常年不凋,因而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一联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欢快的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这些景物的描写,色彩鲜明,音韵悠扬,恬淡宁静,极好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丞相已去,如今春草又为谁绿,鸟儿又为谁鸣?自然界的春天来了,可是祖国复兴的希望又在哪里呢?“自春色”、“空好音”,运用互文手法,“自”“空”,有了破败凄凉萧瑟之感,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落寞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透过这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
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在这一联,诗人以凝炼的笔墨,高度概括了诸葛亮忠心为国、呕心沥血的一生。“三顾频烦天下计”写其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其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讴歌其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寥寥数字,就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臣形象。
五、六两句凝练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诗人专程为凭吊诸葛亮的祠堂,自然要想到他的生平: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恩遇,出山辅佐刘备,联吴抗曹,取荆州,定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山,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这样的辉煌业绩,被诗人用两句话概括出来,既有高度的文字技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这一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诸葛亮的这一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幻灯片】
五、赏析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自”“空”,有了破败凄凉萧瑟之感,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落寞与惆怅,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怀古伤今,以古自况
在文学作品中,怀古往往是为了伤今,诗人杜甫亦如此。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扭转乾坤,重振国威,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不难看出,在“属相”诸葛亮的身上,诗人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叹自己未能像诸葛亮那样得遇明主,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去建功立业,所以常常吊古抒情,怀古寄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盼望为国立功的心情。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幻灯片】
六、延伸拓展
炼字——-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
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提问】找出下列各句的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明确】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词类活用)【幻灯片】
七、教学小结
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八、课时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幻灯片】
九、教学反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