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
屈原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2.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3.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作品传世。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
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认为:“《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 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
“楚辞”在诗歌体制方面的创新:(1)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2)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3)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4)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5)《离骚》为其代表作。
“楚辞”的地位:《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补充注释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竹上生斑,“斑竹”之名(也称“潇湘竹”或“湘妃竹”)由此而来。据说娥皇、女英在痛哭之后,投湘江自尽。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诗歌《湘夫人》。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称二女为“湘夫人”。
渚(zhǔ) 眇(miǎo) 薠(fán) 罾(zēng) 蘋(pín)芷 (zhǐ) 澧(lǐ) 澨(shì)
潺湲(chányuán) 葺(qì) 荪 (sūn)
橑(lǎo) 楣(méi) 薜荔(bì lì) 擗(pǐ) 櫋(mián) 庑(wǔ) 嶷(yí) 袂(mèi) 遗(wèi) 褋(dié) 搴(qiān) 汀(tīng)
这有两种说法。一是把“目眇眇”与“愁予”连在一起,“目眇眇”是写湘君到达约会地点时,不见湘夫人因而着急地四处盼望。“目眇眇”指湘君。另一是指湘夫人。这是把前一句与目眇眇联系起来了。帝子曾在湘君之前降临到这个小岛上,那时帝子因见不到湘君,蹙眉顾盼。现在湘君来了,帝子已经不在,但湘君想到了帝子在这里着急等待自己的情景,所以他心里就更加忧愁。这两种说法都讲得通,后一种说法更有味道。
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赏析:此句写了湘君和湘夫人约会的地点和湘君等待时的神态。“目眇眇”就是蹙眉凝目、带着忧愁向远方眺望的样子。这既是写向远方凝目之状,又是写蹙眉忧愁顾盼之态。那么是谁目眇眇呢?
赏析:此句进一步借秋景来渲染、扩散和深化这相约未见的愁情。主人公不见心爱的佳人到来,中间的心理落差非常之大,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主人公的情绪体验染上了某种色彩,于是构成一种审美心境。这时,在湘君的眼中,尽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景色:秋风瑟瑟,似乎凉意渗透心间;落叶纷纷,犹如一颗沉重的心渐渐下沉;微波荡漾,犹若“心波”起伏。湘君面对这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把读者带入一个美妙的意境。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3.沅有芷兮澧有兰
比兴
赏析:芷、兰象征高洁的君子,用来赞美湘夫人。
沅水有芷的陪伴,澧水有兰的陪伴,可是公子没有如期赴约,表达对湘夫人的思念之情。
4.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
赏析: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和烘染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用来比喻所愿不得,处所失常。
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 是常法,所谓“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5.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赏析:这衣袖、单衣本不是湘君自己的,而是湘夫人送给湘君的信物。因此,湘君把他它珍爱的穿在身上来赴约,但想不到湘夫人没有来赴约。因而湘君心里对湘夫人有些抱怨,一气之下就把这些信物抛弃了。
思念
盼望
等待
望穿秋水 景生悲情 胡思乱想
切盼发呆
幻觉幻听 美好幻想 美梦落空
负气转意 藕断丝连
对湘夫人
期约难遇、可望难即、徘徊追寻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追寻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
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湘君的“愁”源于爱而不见的爱情悲剧。除此之外,诗歌是否别有寓意?
有人认为,《湘夫人》表现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屈原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1.探究作品的主题。
从文中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吗?
屈原当时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
这首诗隐喻了诗人不被楚怀王所知,不能返回朝廷的不幸遭遇。
湘君与湘夫人约期难遇的惆怅失落
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哀怨痛苦
湘君在沅澧两岸徘徊、追寻
屈原“行吟江畔”、“上下求索”
湘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
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九死不悔
湘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
屈原在人生坎坷路途中的宽解自慰
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
主题:爱情悲剧——屈原的身世悲剧?
作者假神或巫之口吻,以抒一己之胸臆。忽合而一,忽分为二,合为吾我,分相尔彼,而隐约参乎神与巫之离坐离立者,又有屈子在,如玉之烟,如剑之气……
(钱锺书《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
2. “楚化”的语言。
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六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总结全文
思考与练习
《楚辞·九歌·湘夫人》与《诗经·秦风·蒹葭》(或《诗经·周南·汉广》)展示了怎样的相似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