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白居易
白居易去世,唐宣宗李忱以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吊之,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句,这两句诗当互文来看,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且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它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恨歌》,看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
导入新课
白居易: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唐德宗贞元年间(800)中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文学上,白居易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揭露时弊。他的诗分为三类:讽喻诗、感伤诗、闲适诗。其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其诗善于叙述,平易通俗,语言浅显,流传广泛。著有《白氏长庆集》。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背景知识
长恨歌
谁恨?
恨什么?
为什么恨?
怎么表现恨?
解题
第一部分:
淫欢倾国
思得倾国
玉环入选
沉溺欢爱
酿成倾国
(春寒赐浴、淫欢忘政、
杨妃专宠、兄妹列土)
第二部分:
妃死恨生
弃都避难
别生离死
征途肠断
第三部分:
思恨无期
生者相思
道士觅魂
死者相思
点题结篇
(马嵬徘徊、
睹物思人、
孤灯难眠)
(遍求不见
忽闻太真)
(金阙魂惊
仙山寄词)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动作描写,对比手法
“梨花一枝春带雨”
-----写出她的凄美、哀怨
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
清平调三首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第二首运用
典故,以带露之花比贵妃得宠;第三首兼咏贵妃和牡丹。这组诗
构思精巧,咏花咏人,紧密结合。
“后宫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表现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的句子
谁恨:
恨什么:
唐玄宗和杨贵妃
他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最终杨贵妃身死,而李隆基退位。
内容小结
1.“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皇之重色、求色,杨女之美貌、娇媚,杨之得宠,不仅自己“夜专夜” 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恨之内因(政治荒废)
2. “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杨女之死。——恨之直接原因(悲剧的制造者成了悲剧的主人公)
3.“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入梦。”诗人抓住了唐玄宗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皇之长恨
4.“闻道汉家天子使”至“在地愿为连理枝。”让杨女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杨女之长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明题旨,回应开头
为什么恨?
天
人
永
隔
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长恨之原因:
怎样表现恨?
入蜀道路上
归途的思念
玄宗回京后的思念之苦
2.刻画人物生动细腻:
唐玄宗:一方面贪求美色、贪图淫乐、穷奢极欲,另一方面,他的悲剧命运又是令人同情的。
对杨贵妃的描绘、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对唐玄宗的忠贞。
1.情节曲折多变:
①现实情节和想象情节的结合,使长诗富有传奇和浪漫色彩。
②运用开合起伏的手法,使情节跌宕腾挪,富有变化。
赏析艺术手法
3.熔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
叙事、绘景、写人、抒情完美结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叙事:虚实相间,曲折婉转;
绘景:随物赋形,借景寄情;
写人:情貌写意,富于个性;
抒情:爱恨交织,曲尽情致。
4.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主题探究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有争议,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讽喻说;
2.爱情说;
3.双重主题说。
李、杨作为爱情的承受者,作者对他们是深表同情的;而李、杨作为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他们又是有所谴责的。
双重主题说:
《长恨歌》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讽刺批判,又有同情歌颂。
1.从作品描写的事件来看,写了两个互为因果的悲剧:
△政治悲剧;作者是持有讽喻态度
△爱情悲剧:作者对李杨悲剧结局的同情和对真挚爱情的赞颂。对第二个悲剧的描写,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力度上,显然都超过了前者.
2.从作者在诗歌中投入的感情来看,开始虽无疑含有一定的讽喻,但最感人的部分是对李杨爱情的歌颂与同情。
3.从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评价来看,白居易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时,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而不是讽喻类。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4.从白居易个人经历来看,有可能是爱情悲剧触发了他的伤感思念之情。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冬至夜怀湘灵》
1.如何评价《长恨歌》的主题?为什么?
2.你认为此诗最美在那些方面?为什么?
3 .诗中写“道士觅魂”和太真“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