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课件(共 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课件(共 1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21:3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幕遮
周邦彦
教学目标 :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3.背诵本词。
教学重难点 :
1.品味本词重点词句,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2.对面落笔的抒情方式。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宋徽宗时曾任大晟乐府提举官,进一步完善了词的体制形式。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推崇。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上片(写景)
思考: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三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
3.摹形(行):
燎沉香,消溽暑。 (嗅觉)。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听觉)。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视觉)。
1.现景(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
2.析景(画面):矇眬、欢快、清新、明丽、淡雅。
4.明情:沉闷、愉快、喜爱。
下片(抒情)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是表达思乡之情的?
“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
上、下阕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关联?联系两阕之间情感纽带是哪个意象?
见景抒情
荷花
词人的家在南方,可是他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此时家乡的西子湖畔,必定满是“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景致。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进而发出这样的感叹: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回去呢?
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
本句写出了荷的神态、精神。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其次,这两句词炼字功夫了得。
“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字最为人称道,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将“一一”换成“亭亭”效果如何?将“举”换成“立”如何?
“亭亭”只写出荷花修长的静态;“立”只写出了荷在风中的强劲及静态,不及“举”显出荷的精神。
词的下片诗人抒发了他的思乡之情,那么他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种抒情方式又有什么好处?
“五月渔郎相忆否?” 运用设问,从对方入手(对面落笔);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用设问反写不知旧友是否忆我 。
好处: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为细腻真切 。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
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阅读下两首诗,看看在抒思乡之情的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都从设想家人想念自己的角度入手,表达远在他乡自己的思家之情。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本诗设想妻子思念自己和儿女不懂得思念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思念远在鄜州的妻与子的复杂细腻的感情。——明代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进一层。念及儿女不能思,又进一层”。
主客移位(对面落笔)
从对方入手,笔落对方显自己情深。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周词中少数的例外。全词清新淡雅,浑然天成,以荷花贯穿,既细致传神地写景状物,又颇有诗意地表现思乡之情。
全词总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