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苏洵
教学目标 :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梳理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
1.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 理解本篇政论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
反对屈辱求和。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人称“老苏”,与儿子“大
苏”(苏轼)、“小苏”(苏辙)
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看看六国与秦国争斗的形势图
中国教育出版网 www.zzstep.com
重要词语
弊:弊病 赂:贿赂 率:都 邑:城镇
暴:(pù) 抱:通“抛” 薪:柴草 嬴:秦王姓
洎:(j? ) 谗:谗言 诛:杀 殆:将近
向使:假使 “理”与“数”:命运
积威:蓄积的力量
劫:胁制 从:跟随 故事:旧事
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
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写与评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慨
梳理文本思路
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秦所得与战胜所得,诸侯所亡与战败而亡;
②祖父创业之难与子孙毁业之易;
③六国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对比论证
弊在赂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赂者灭亡的道理。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齐人勿附
燕客不行
赵将犹在
胜负或未易量
(例证)
向使(假设论证)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不赂者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卿为计
赵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
第五段------
总结上文,解决问题
不是画蛇添足,犹如画龙
点睛,这篇史论赋予了强
烈的现实意义。所以,最
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
论的主旨所在,篇末点题。
引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赂秦而力亏”的呢?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得出结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这是用对比论证从作战部署的不明确这一方面论述的。接着说对于祖先辛苦得来的土地“子孙视之不甚惜”,得出“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事实。从诸侯守土意识不强来论证第一个分论点。然后说“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侯们对割地后果认识不足。最后用引用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来论证“赂秦而力亏”的道理。
第三段又是如何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呢?
齐,“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赵,共同点是“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燕灭亡是因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是因为“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