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件(共20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项脊轩志》课件(共20 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22: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项 脊 轩 志
归有光
教学目标 :
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
1. 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的表现手法。
3.研习课文,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内涵。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1506—1571)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奏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
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波折多变。著有《三吴水利录》《马政志》《易图论》《震川文集》《震川尺牍》《震川先生集》等。在当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
本文选自《震川集》,有删节。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居住,作者以项脊名轩,有追念祖先之意。轩,指小室;志,就是“记”的意思。作者借一阁以睹三代的遗迹,睹物怀人,笔墨极清淡而感情极浓挚,是归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轩 漉
葺 垣
楯 迨
爨 妪
妣 闺 扉 呱 阖 笏
禁 扃
xuān


yuán
dài
cuàn

b?
guī
fēi



jiōng
jīn
shùn
项脊轩志
多可喜

多可悲
(承上)
修葺前:
又小又漏又暗
修葺后:
虽小而不漏不暗有景色
(启下)
1、家庭分崩离析
2、悼念亡母
3、怀念祖母

1、回忆亡妻
2、借树忆妻
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项脊轩”是怎样的一间屋子,哪些句子写出了它的特点?
狭小 ——室仅方丈
修葺前:破旧 ——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灌入(显见破漏的程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狭小兼破漏)
阴暗 ——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以昏。
渲染出了轩的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暗含了家族的没落。
修葺后:明亮、幽静(万籁有声,以静衬动,小鸟时来啄食)、雅致(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作者的生活是怎样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逍遥惬意、自由自在、怡然自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居所。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述大家庭的分崩离析?
①这个“庭院”原是“中通南北为一”,现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到处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最初、已而、共、两次
②(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越过 就餐(名词活用为动词),鸡栖于厅 停留
其中四个意象 “鸡、犬、篱、墙” 构成的细节的表现出了家庭的混乱不堪和人情的冷漠、隔阂。
面对家道中落的事实,归有光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联系他的生平)因为这个大家庭曾经是风光无限的,他也想拯救这个大家庭,可年纪实在太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更坚定了他发奋读书,光宗耀祖的志向。
《项脊轩》中记录作者一生中的几个时期
1.幼年归有光的伤痛(写母亲——突出“慈爱关怀”)
“先大母婢也,乳二世。老妪说,“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失去了慈母的关爱 ,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是没有印象的,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象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浓厚,乃至于成为一种阴影笼罩在心头。而今,母亲早已逝去,而母亲遗踪却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于是,作者不禁潸然泪下。
——缺失母爱的幼年
2.少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祖母——突出“殷切期望”)
一、大家庭的颓败衰落、混乱离析,使他不无遗憾与惆怅(“凡再变矣”)
二、幼年早慧却遭遇科举不利、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的现实,这是难以承受的;
三、祖母的期望,他的家庭、辜负祖母的期望给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有负众望的少年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疼惜、宠爱、明责暗赞(略带诙谐)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阖门
——忧虑、关切、喜悦、伤感(怕自己见不到)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勉励、期待(望孙取得功名、光宗耀祖)尤其一个“久”,一个“待”,寄托了祖母对归家多年功名无望,而今终于从孙儿的埋头苦学中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①幼年的作者缺少了母爱,而少年的他却得到了谁(祖母)的疼惜,这是一种怎样的疼惜?
他心念光宗耀祖,却屡次失意,在祖母死时,仍未中第。想到祖母的殷殷期望、自己的拳拳之心,悲伤之情如汹涌潮水直泻而出。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再回忆祖母的那句“他日,汝当用之。”的笃定,种种心伤涌上心头,于是“长号不自禁”。这里已不是单纯的悲伤了。
俗话说得好:“男儿有泪不轻弹”,分家的时候,作者没有哭;回忆母亲的时候,他情动与中,却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可此时,他的感情闸门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感情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
②“瞻顾遗迹”,为什么“长号不自禁”?少年的伤痛只是对祖母的怀念吗?
3.成年归有光的伤痛(写爱妻——突出“恩爱情深”)
“余既为此志,後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子,且何谓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遗憾的是半途中其妻撒手西去,人生中的一点亮色转瞬即逝,其时,归有光29岁,刚刚步入中年,中年丧妻,人生之大不幸归有光又占其一,这是对归有光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站在庭院中,看到妻子生前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亭亭之树已长成,而亭亭之人已逝去,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呢?
——痛失爱妻的成年
作者借平凡之景抒情,叙琐屑之事抒情,托普通之物寄情,处处不明写情,却满纸抒情淋漓,使人感慨万千。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正如王锡爵所说的“无意于感人,而难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表”。
1.平凡之景,琐屑之事,普通之物
——借景言事抒情,托物寓情
文中写景、叙事、描物都与一个“情”字关联。
小屋环境——暗示家道的衰败。
修葺小屋——反映自己学业上的勤奋,暗示并反衬自己的不得志。
伯父分家——直接描写家道的衰落,抒发怀念母亲、追忆祖母的深情。
四次遭火——以往殆有神护,而今破败不保。反衬家庭现在的不幸。
妻至轩中——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母亲最感人的细节是一个动作,“以指扣门扉”,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老妪的转述,把母亲的关爱、呵护、问饥问寒的神情,形神毕肖地表现了出来。一个动作,一句话,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还有祖母的关怀疼爱、勉励期待,三言两语,感人至深,历久不忘。
2.毕肖的神情,感人的细节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1.学以致用——口头作文:从学校、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某种感情。
有人说我们的生活太平淡,缺少让人感动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一颗颗善于发现感动的敏锐的心。师生共同竞赛——说说身边的感动。
2.归有光在写作此文时只有十八岁,在内心深处就有如此众多的感受,作为他的同龄人,你又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学习他的写法将你的心情故事诉诸笔端。
布置作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