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课件(2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 课件(27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2 21: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八
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我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意思。
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帮助我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
说发现
我发现大家交流的默读的方法有:①不出声,不指读;②默读时,画出生僻字、词,读完后再弄懂;③带着问题默读,做出标记,联系上下文或请教别人。
演练台
关于默读,下面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为了加快默读速度,不太理解的地方可以暂
时跳过。
B.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要及时查
工具书解决。
C.我在默读前,总要看看课后习题,找两个感兴
趣的问题,再带着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
有时还在相关的地方做上记号。
B
你认识这些和“目”有关的字吗?
眨眼 眼眶
怒目圆睁 目瞪口呆
耳闻目睹
kuànɡ

眨 眼
zhǎ
眼 眶
kuànɡ
目瞪口呆
耳闻目睹
怒目圆睁

dènɡ
说发现
这些字都和“目”有关,通常与眼睛或与眼睛的动作有关。
议方法
我们可以用演一演的方法区分这几个汉字的不同意思,双音节词语可以通过做动作的方法理解。如,做一做眨眼的动作,指一指自己的眼眶。四字词语可以借助与眼睛有关的动作“睁”“瞪”“睹”来理解;也可以逐字理解,
如,“目瞪口呆”中“目”是眼睛,“瞪”是睁大眼睛的动作,“口”是嘴巴,“呆”是说不出话发愣的样子,连起来就是“目瞪口呆”的意思——因为吃惊而发愣、发傻的样子。
选词填空。
周末,哥哥和妹妹在家玩躲猫猫的游戏。只听啪的一声,妹妹不小心把妈妈最喜欢的花瓶打碎了,哥哥( )这一切,惊得( ),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妈妈回来了,看到满地的碎片,顿时( )。
耳闻目睹
目瞪口呆
怒目圆睁
演练台
素材库
带有“目”的字:
盯 盲 眯 盼 眨 瞄 瞟 瞥
含有“目”的词语:
耳濡目染 一叶障目 侧目而视 目不转睛 耳聪目明 众目睽睽 光彩夺目 刮目相看 头晕目眩 举目远望 拭目以待
读读想想,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可以互相调换吗?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
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说发现
“陆续、连续、继续”是近义词,都有继续、接着的意思,但它们也有细微的区别。在这三个句子中,它们不能互换。
议方法
“陆续”描述的是前后相继、时断时续做某事的情形,如“天黑了,人们陆续回家了”;“连续”描述的是一个接一个地做某事的情形,如“这学期,我们班连续3次获得了流动红旗”。
而“继续”一般是描述一件事做了一会儿停一停,再接着往下做的情形,如“晚饭后,爷爷继续看报纸”。
选词填空。
已经( )几天高温了,小伙伴们( )来游泳馆游泳啦!瞧,他们游得多欢快啊!我休息了一会儿,( )和小伙伴们比赛游泳。
陆续
继续
连续
演练台
快过节了,妈妈准备去超市买下面的东西,请你帮她整理一份购物清单。
鲫鱼 速冻饺子 馒头 橙子 毛毯
牙刷 菜板 饼干 充电器 枕头
垃圾桶 棉拖鞋 沐浴液 衣架
mán
zhěn


分类列出要买的东西,购物时既方便又不会遗漏。
这些物品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按照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可按食物和生活用品分成两大类;也可分成蔬菜、水果、床上用品、家用电器等几类。
说发现
演练台
将上面购物清单上的物品进行分类。
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鲫鱼、速冻饺子、馒头、橙子、饼干
毛毯、牙刷、菜板、充电器、枕头、
垃圾桶、棉拖鞋、沐浴液、衣架
不迁怒,不贰(èr)过。 ——《论语》
译文: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
爱人若(ruò)爱其身。 ——《墨子》
译文: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
仁(rén)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译文: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bó);伤人以言,深于矛(máo)戟(jǐ)。 ——《荀子》
译文:和人说善意的话,比布帛还要温暖;出言伤人,比长矛利戟的伤害还要大。
我发现这四则古代名言都是关于如何待人接物的,从这四句话中,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优良传统。
说发现
素材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每有患急,先人后己。 ——《三国志》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