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走进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
进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的个人习作展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小组合作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重点:?
通过展示交流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加深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活动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活动情况,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准备手工作品。?
活动方法:?
小组探究、合作展示。?
展示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激趣——了解传统节日?
教师引言:?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每一个节日都带着浓厚的中国文化韵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华传统节日,进一步加深对中华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师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请大家听一听下面这首儿歌中提到了哪些中华传统节日???
创设活动情境:播放儿歌视频?
1、回答,板书。(中华传统节日){板书课题}?
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说出节日的名称及时间。?请一生上台将中华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时间进行正确的组合。?(流程图)?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教师过渡语:中华传统节日有许多,快来感受节日风情吧!?
二、点评——个人习作交流?个人习作展示互评表:?
内容?评价标准?
过节的过程?能写清楚一家人一起过节的过程。?
节日的习俗?
能写清楚过节的习俗。?
印象深刻的事?
所写的事与过节联系紧密。?
在小组内朗读个人所写的有关过节的习作,互相评价。?
组内依据评价标准,各组推选一篇进行全班交流。?
3、全班汇报时,组内补充,他人点评。?
教师小结:我们经历了“我眼中的传统节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同时,学习了语文要素,感受了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学习读写,实现了言语交际能力与文化精神的同生共长。?
三、展示——小组活动成果?小组展示互评表:?
内容?评价标准??
参与度?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活动,相互合作。?
自信心?小组成员展示时态度大方,充满自信。?
形式?形式多样,有创意。?
质量?内容丰富,介绍清楚。?
小组合作展示。?
师生互动评价。?
(一)品味中国传统民俗?
教师语:每个节日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同学们了解了哪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呢??
学生小组:我们小组搜集了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学生1:我来讲春节的传说--驱赶年兽:?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每到除夕,便来伤害人命。又到了一年的除夕,“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进村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浑身哆嗦,仓惶而逃。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过年”的来历。?
学生2:我来介绍端午节的来历:?
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汨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
教师小结:对端午节的了解让我们体会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
学生3:我知道七夕节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
教师语: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还有许多,有请手工制作小组来展示汇报。?
2、学生小组:我们小组准备了手工作品。?
春节(春节贴对联、剪窗花、包饺子,——展示春联、饺子、)、(现场展示剪窗花)?
元宵节(元宵节煮元宵,——展示元宵)(互动——接诗句、猜灯谜)?
端午节(端午节包粽子,——展示粽子)、(现场讲述包粽子的材料及步骤)?
中秋节(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展示月饼)(捏泥)?
教师语:过中华节日,品传统民俗。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
(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师引语:现在我们国家非常重视保护传统节日这种非物质文化,制定出台了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政策。一起来看看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1、介绍中国七大传统节日形象?用具有民俗感的符号体现隆重的节日:?
墨迹灯笼春节、元宵红娃、清明印、龙粽端午、七夕爱之印、团圆中秋、菊花双九重阳。?
2、经典诗词咏流传?
教师语:古时候有许多文人墨客早就留下了大量的描写节日的诗词,让我们听听诗词研究小组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传统节日的诗词吧!?
(1)诗词朗诵:?
①元宵节——宋词:《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的南宋时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恨,借“那人”表达自己不愿随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性格。】?
【创作背景:《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②七夕节——七言绝句:《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生于唐朝一个官宦世家,爷爷是宰相杜佑。杜牧从小才华出众,就有政治军事才能,十几岁的时候,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本想长大有所作为,谁料世事多变,宦官掌权,难免感叹命运。】?
【《秋夕》是杜牧在京任职时候所作,诗中宫女扑萤,说明她寂寞与无聊。扇子本是夏天扇风取凉用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秋扇比喻弃妇。诗歌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看似是宫女的宫怨诗,其实也是在抒发作者自己的苦闷心情。】?
③重阳节——宋词:《醉花阴》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千古第一才女”。她的诗词仿佛就是一部自传,展现着她人生的各个阶段。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其父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出身于精英家庭。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北宋文学家。赵明诚的父亲则是吏部侍郎,北宋大臣。两家可谓门当户对。】?
【创作背景:《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此《醉花阴》,在其词牌名下的诸多作品中,可谓第一,千古无人能够超越。】?
教师小结:重阳佳节,传承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诗词吟唱?
中秋节——宋词:《念奴娇.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创作背景:《念奴娇.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其弟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苏轼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教师小结:中秋佳节团圆日,倡导以和为贵!以上这些诗词表现的是中华传统节日,在学习中了解这些典型的传统文化符号,我们受到了优秀文化的感染和激励,从而产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
巧手绘制图报?展示古诗配画或手抄报。?
3、评选优秀个人,优胜小组。?
(1)表扬活动中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
(2)指出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分享活动收获?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与我们共同分享一下吧!?
2、教师总结活动情况。?
教师语:传统节日的风俗就像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种子,它将会在人们心中生根、发展,代代相传。?
我们的口号是——过中国节!织中国结,圆中国梦!做中国人!?
板书设计:?
中华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