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共 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共 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3 03: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论语》选读
学法提示
1.自主研读,感知文本内容。自主搜集孔子的有关历史资料,以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研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理解内容,获得思想启迪。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并将文本的主题与自己的现实人生联系起来,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
3.指导写作,提高审美能力。了解《论语》写人叙事方面的闪光之处,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感知《论语》的艺术魅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制,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他一方面教授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面对“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的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注字音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识通假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解多义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辨活用
6.析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参加劳动,分不清稻麦等谷物。形容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四体,指人的四肢。五谷,指稻、黍、稷、麦、菽。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7.明句式
(1)隐者也 判断句
(2)而谁以易之 宾语前置
(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宾语前置
(4)子路宿于石门 介宾短语后置
(5)遇丈人,以杖荷蓧 省略句
(6)至,则行矣 省略句
8.积名句
(1)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本课选文通过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避世隐居,对孔子选择的不理解,以及卫国仪地方的镇守边境的官和早晨看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理解、同情,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的精神。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点评:子路听了长沮、桀溺的话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就说了这番话。孔子的话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群,自己只会跟世间众生在一起;另一个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要改变这个世界,是因为天下没有德政,假如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投身到变革天下的活动中去了。前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那样的避世之士:自己只会生活在世间众生之中。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后面一个意思是要告诉桀溺等人,天下越混乱自己越不会选择避世,因为自己有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由孔子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考虑的是天下众生,表现出了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译文:不出来做官,就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伦理原则。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行为准则。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啊。
点评: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君臣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原文中出现了仪封人、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晨门等人,这些人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怎样?
参考答案: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对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以“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诫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表达了尊重之情。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有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已经决定了他的理想不可能得到实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他只能是一个孤独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你是怎么认识的?
参考答案:孔子生于两千五百多年前,处于一个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代。怎样才能挽大厦于将倾,救百姓于水火呢?孔子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以济世爱民为己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一整套儒学理论体系,力图通过“忠君尊王”,实现“圣君、贤臣、良民”和谐一致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就当时而言,孔子站在了中华民族的前面,如果他的理论能够谨行不已的话,无疑社会将结束战乱,实现治世,人民将从此永享太平。但当时的形势是各个国家为了百姓和土地,杀伐扰攘战火不熄。从这个角度看,孔子的思想又是多么的破落不堪。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因为在一个只相信武力的时代里,呐喊和呼吁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虽然它有时还可以产生一些零碎的呼应,然而这种呼应相对于战马的长鸣声、金戈的相交声、统治者胜利后那狰狞的笑声,太过微弱渺小了。因此,即便孔子发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浩叹,我们还是将其列为“理想主义者”。
但我们又不得不在“理想主义者”前面加上“伟大”二字。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在“斯文”与客观环境出现巨大矛盾之际,在政治、经济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的时代,仍然坚信理想能够实现。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高手过招”,数语风流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艺术特色赏析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 除了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光照千秋的传世名句之外,还有不少篇章以漫画笔法和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就是这样一篇不可多得的珍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文章的精彩之处,首先表现在人物的相映成趣上。例如“子路问津”和“子路从而后”两则中,直接出现的人物是子路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但实际上孔子才是跟长沮等人对立的核心。长沮等人的特立独行、超然避世以及对子路的挖苦调侃,显示了隐士阶层愤世嫉俗的性格及对孔子师徒的不解与不屑;子路在每次碰壁之后的“行以告”,显示了传统儒生的恭谨与内敛;而孔子每次的开解与应对,看似尴尬与无奈,实则又处处显示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热诚。而这种情怀与境界又是众隐士所难以理解和企及的。正是在这种妙趣横生、情态各异的人物的映衬下,孔子的形象才变得更加鲜明,人物的境界也显得更加崇高。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其次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各具声色情态上。文章可谓本色当行,一语见机。如长沮的明知故问,语带讥诮;桀溺的快人快语,直言不讳;接舆的佯狂恣肆,意味深长;荷蓧丈人的尖酸刻薄,咄咄逼人;子路的谦恭顺从,彬彬有礼;孔子的隐忍执着,百折不挠。无不蕴含着他们对人事的深刻认识,显示了对不同信念追求的强烈碰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