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 和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识通假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释词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解多义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辨活用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5.明句式
(1)舜,人也;我,亦人也 判断句
(2)于禽兽又何难焉 宾语前置
(3)其待我以横逆 介宾短语后置
(4)舜为法于天下 介宾短语后置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6.积名句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主旨归纳
“天时不如地利”一则以攻城为例,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为统治者进行政治反思提供了一面镜子。“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一则告诉我们要“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仁存心”能给人以爱,“以礼存心”能给人以敬。“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们互爱互敬,整个社会就会和谐。而一国之君更应秉仁心爱人,以智慧治人,以恭敬礼人。“爱人不亲”一则指出,一切都要从自身下功夫,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则,论述了孟子关于仁政、王道的重要观点。孟子强调,实施仁政,必须推己及于天下人,使天下人的伦常秩序和幸福理想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君子居心于仁,居心于礼。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有礼的人尊敬他人。爱别人的人,人们常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人们常常尊敬他。
点评:在“仁”方面,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遵循“礼”的规范,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译文: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自己,反省自己的仁;治理别人没治好,反省自己的智;以礼对待别人可别人对待自己无礼,反省自己的敬。
点评:这段话启示我们:凡事没有做好,都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在今天,我们应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主张?
参考答案: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世也有借鉴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主张,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2.孟子喜欢用“推己及人”的方式来劝导统治者,你怎样看待孟子的这种劝说方式?
参考答案:孟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其实是发展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学思想。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他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于成就王业一事又有何困难呢)?”齐宣王跟他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他说:“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这两个“与百姓同之”,意思不是说百姓好什么王自己就好什么,或者王自己好什么就让百姓好什么,而是说在王自己的“好”的基础上体会到百姓的“好”,并且成全百姓的“好”。此外,齐宣王说自己好乐,他就引导宣王“与百姓同乐”,等等。这些都是启发统治者要推己及人,要由自我的关切而了解百姓的关切,并且成全百姓的关切,古人所谓:“因己之欲,推以知人之欲;即己之不欲,推以知人之不欲。”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孔子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意思就是说,近取自己作比方,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是实践仁的方法。孟子推己及人的劝导方式也是“近取譬”,能够给人合情合理的感觉,易于打动人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据事论理,气势充沛
孟子议论说理,常常据事论理,层层推进。如第1则选文,作者开篇先从战争的角度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从攻城方和守城方两个不同角度分别证明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在做好两层铺垫之后,再提出“人和”的概念,利用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战争中“人和”的重要性。但作者的目的不仅在此,战争要讲人和,治国更应如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最后文章顺理成章地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行文至此,作者的“仁政”观,鲜明突出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大义凛然,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在说理时特别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这些排比句在文中交互出现,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