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p135课前提示)
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国内:
1925年,经济恢复;
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2)国际:
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要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过程(1926年开始):
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1928年-1932年
工业飞速发展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PPSH(波波沙)-41冲锋枪,共产六百万枝
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
5、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6、工业化的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7、存在的问题:
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缓,农、轻、重比例失调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目的:
①为了引导众多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
农业全盘集体化
3、过程: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探究:农业集体化的成败
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
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
还有的同学说集体化消灭了富农,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4、评价:
农业成就:实现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农业问题:
①它违背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
②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
③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手段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
④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1)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定水平为条件;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5、教训
《片面发展的经济》
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
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
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问题?
学习探究
经济发展不协调。
苏联为实现工业化,着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一)标志:
(二)含义:
(三)特征及评价:
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看)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总体特征
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内容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特征
积极
弊端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行政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工轻比例失调,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
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个人崇拜
民主法制破坏
许多城市——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纳巴德、斯大林诺、斯大林尼里等,工业企业,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帕米尔峰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在所有的角落和十字路口,在合适和不合适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斯大林的半身雕像和画像。
1934年1月召开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10分钟,对其他政治局委员鼓掌不能超过2分钟,可是政治局委员兼列宁格勒州书记基洛夫出现时,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阶级斗争扩大化——大清洗运动(1935—1938)
同时,在经济建设部门,大批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干部被清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进行。1939年,大清洗运动才逐渐平息。
各州、市都进行类似的清洗,把一切敢于揭露特权和官僚主义,提出不同意见的人视为政敌加以逮捕或消灭肉体。
1936—1939年,苏联约有400多万人遭逮捕和判刑。在斯大林时代有2000多万人遭到杀戮,这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已占当时苏联人口近1/9。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总体特征
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内容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特征
积极
弊端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一度推动生产力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指令性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行政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工轻比例失调,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
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个人崇拜
民主法制破坏
高度集中,用行政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管理控制。
能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创作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压制。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和思想相互联系渗透,形成严密整体,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诗人写诗献给斯大林:“斯大林!春天的太阳——这是你!你瞧一下,犹如洒下温暖的阳光,田野上麦穗串串,鲜花盛开,心搏得更欢,血变得更热。”
列兹根人的民间诗人苏莱曼·斯塔利斯基在自己的诗作中称斯大林是“不可战胜者”、“幸福的缔造者”、“全世界的建筑师”,并断言“整个地球都听从”他。
作曲家其中一首有这样的词:“在苏维埃大地上,黑夜不会由黑暗来代替,太阳——斯大林在它上空照耀着。”
探究: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体现:过渡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三大改造;十年建设时期“左”倾错误不断发展;“文化大革命”)
(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
(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课堂小结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工业化之路
农业全盘集体化
表现
评价
斯大林模式
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结果和失误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管理;政治: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行政干预。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