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节选自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第1课时,它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原因和应用,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该节内容还是中考化学的一个必考考点。如:08云南中考第23题、 09云南中考第27题、09昆明中考第14题、10玉溪11题、10曲靖15题、10普洱7题、11成都18题、12成都6题、13成都13题。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中考化学以及后续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目标 层次 目 标 目 标 分 析
知识 与
技能 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
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
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目标的确定是因为,根据教材分析,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呢?质量守恒定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
过程 与
方法 ①在探究活动中注重锻炼学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分析和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初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刚有雏形,但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才能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初中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否利用教材渗透对人的学习品质培养,是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的关键。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
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难点突破方法:1、借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实验的分析与改进,帮助学
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质量总和”。
2、借助镁条燃烧的实验讨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参加”。
3、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
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四)考情分析
本课题为中考的考查热点,纵观近六年成都中考化学,其命题范围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以及应用,常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或分析计算等形式考查,分值在4~8分左右。
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
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
奇状态,我紧紧抓住这一点。
学生认知过程分析:
认知顺序:从单一物质的质量到各物质质量总和最后到参加反应的各
物质质量总和。
从实验证明守恒到从微观和本质角度去理解守恒。
认知障碍:从开放体系到密闭体系、从分步称量到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
转换;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质量到微粒质量的理性思维转换。
三、遇到的困惑及解决方案
两点困惑:
本堂课实验多,时间紧。怎样设计课堂,才能既节约时间,又不妨碍学
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构和认知。
2、怎样把握探究实验的开放度,到底放手多少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比较合适。
解决方案:
1、①两个探究实验,可以分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可以省去一半的实验时间。
②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后,再开始实
验,提高实验的效率。
? ③在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加以适度的引导,提高讨论的效率。
基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课内容较多以及学情分析,可以在难度较小的碳
酸钠和稀盐酸的实验,设计交流讨论环节,放手给学生来设计和改进,
进行实验——改进——再实验。
教学分析和学法指导
教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引导法、多媒体教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图
(二)教学具体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发问题
多媒体展示运动会发令枪图片。引发问题: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同时,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改变。
【环节二】分析推理,提出猜想
猜想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猜想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红磷燃烧的实验耗时长,由教师演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技巧方面(两次称量)起到示范作用,为后面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打下基础。实验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1、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提供一个学案(见最后一页),介绍关于上述反应的一般性认识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并拍摄学生的实验过程
汇报结果
A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B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数据分析
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装置改进
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
演示实验
教师用学生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再次进行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实验
后,同学们观察到,天平平衡,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
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
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
得出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产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教师强调四要素:“参加”、“化学反应”、“质量”和“总和”。
【环节四】分析论证,探求实质
动画模拟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环节五】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能会不相等,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
最后,本着潜质生有吃的,中等生吃的饱,优等生吃的好的原则,精选少量练习,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巩固和应用。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三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