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海拔1105米,上有大联陀、小鬼脸、阎王鼻子、天梯、棋盘陀五个山峰。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1941年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五壮士同日军在此英勇战斗。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狼牙山
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在这里,有一座特别的建筑——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它记录着五位英雄的动人故事。让我们就走进1941年的狼牙山,一起去认识这五位英雄。
6
狼牙山五壮士
语文
六年级
上册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书写指导:上小下大,下部“元”的竖弯钩要包住右部。
结构:上下
组词:草寇
敌寇
造句:敌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音序:K
部首:宀
寇
kòu
我会写
日寇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kòu
寇
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
日寇
学写字
书写指导:一和口字稍窄,田字要扁宽,刂的左竖要短、右竖要长、下边带左向钩。
结构:左右
组词:副手
副食
造句:小明经过竞选当上了我们班的副班长。
音序:F
部首:刂
副
fù
我会写
副班长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留字左上边是三笔:撇、竖提和点,右边是刀字,左右要写紧凑。
结构:左右
组词:石榴
榴莲
造句:小战士把手榴弹狠狠地投向了敌人。
音序:L
部首:木
榴
liú
我会写
手榴弹
结构:左右
组词:炮弹
原子弹
造句:手榴弹是一种用于投掷的弹药,在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音序:D
部首:弓
弹
dàn
我会写
手榴弹
书写指导:“弓”窄长、上面横折的竖要短,下面的“
”一笔写成,“单”的日要扁,下横要长。
书写指导:人字稍扁、捺起笔位置靠上,下边是匕字、撇在竖的右边、左边不出头。
结构:左右
组词:抡选
造句:小明把沙包抡一圈后才投了出去。
音序:L
部首:扌
抡
lūn
我会写
抡一圈
书写指导:前两笔竖折和横折两端封闭,各竖笔略左斜,中间一横要长。
结构:上下
组词:贯彻
万贯
造句:小明在全神贯注地练习游泳。
音序:G
部首:贝
贯
guàn
我会写
全神贯注
lūn
抡
是“匕”。
学写字
guàn
贯
注意笔顺:竖折、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部其中间是两短横,最后一笔是点。
结构:左右
组词:象棋
棋子
造句:班长马宝玉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音序:Q
部首:木
棋
qí
我会写
棋盘陀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下框内是两横、框下一横要长,下边撇折要扁小,心字要扁宽。
结构:上下
组词:悬案
悬殊
造句:我们沿着悬崖胆颤心惊地走了过去。
音序:X
部首:心
悬
xuán
我会写
悬崖
书写指导:弓字要扁宽、最下边的横要长,折钩要短、有力,左边是竖撇、右边是长竖。
结构:左右
组词:沸水
沸点
造句:同学们热血沸腾,争相参加义务劳动。
音序:F
部首:氵
沸
fèi
我会写
热血沸腾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间字外边是门字不是下框、首笔有一小点,里边是日不是口字。
结构:左右
组词:深涧
溪涧
造句:山涧里草木丛生,根本找不到能走的路。
音序:J
部首:氵
涧
jiàn
我会写
山涧
书写指导:“雨”要扁,下框变为“冖”,“包”内扁框要小、竖弯钩的弯要长。
结构:上下
组词:冰雹
雹灾
造句:突如其来的一场雹子把庄稼都砸毁了。
音序:B
部首:雨
雹
báo
我会写
雹子
书写指导:左小右大,山的竖折稍微向上倾斜。
结构:左右
组词:屹然
造句:青松不畏严寒,依然苍翠,屹立在寒风之中。
音序:Y
部首:山
屹
yì
我会写
屹立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右边的口要写小一些。
结构:左右
组词:悦耳
愉悦
造句:少先队员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欢度自己的节日。
音序:Y
部首:忄
悦
yuè
我会写
喜悦
书写指导:尸的撇要舒展,出的第二笔是竖,最后一笔是点。
结构:半包围
组词:委屈
冤屈
造句:坚强不屈是英雄的品质,贪生怕死是懦夫的本性。
音序:Q
部首:尸
屈
qū
我会写
坚强不屈
虽然这位年轻的战士受伤了,腿上缠着绷(bēng)带,但是看到战友陷入泥潭,他毫不犹豫地一绷(běng)劲将战友推到旁边。
绷
bēng(绷着脸)
běng(绷带)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今天妈妈一天都绷着脸,好像谁惹她生气了。
.
读一读:
.
.
多音字
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居高临下】
【昂首挺胸】
【粉身碎骨】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斩钉截铁】
仰着头挺着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身体被粉碎,形容死得很惨。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形容气势十分雄壮,可以使山河壮丽多彩。
理解词语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沈重(1915—1986)
在抗战时期作为《晋察冀日报》特派记者,主要在冀西游击区参加部队和地方的军事活动,因此,他的通讯报告作品大多是武装斗争的题材。
第一课时
让我们通过概括小标题梳理故事内容吧。
梳理课文
(课后第一题)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接受任务→(
)
→(
)
→(
)→跳下悬崖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这是课后第1题哦!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阅读方法解密
列小标题
概念:我们知道,文章的题目叫做标题,那么每个段落的段意加以提炼而成的小题目,就叫小标题。
方法:①寻找重点词句,加以提炼。②概括各段段意,加以浓缩。③找准文章中心线索,并加以贯穿。
自由读第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五位战士是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的?接受了什么任务?看出他们什么性格?
1.接受任务—见壮心
初识英雄
勇于承担重任,不怕牺牲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接受掩护任务的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大规模地侵犯
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遵循合理选择作战地点,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选择作战时机,战斗结束迅速撤退五项基本原则的作战方式。游击战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512年的吴楚之战中,就有游击性质的作战行动。
游击战争
晋察冀根据地
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当时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模范。地处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以南,东临渤海,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划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
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后的感受。
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
2.诱敌上山—见壮行
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表现出五位战士出了战士们消灭敌人的决心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动作、
神态描写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更能体现出两个小战士战斗的专注。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词语比较
指名读,想象画面,读出对每位战士与敌人战斗到底的决心。
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那个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面的描写
点的描写
点面结合
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课后第3题)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认识了五位战士,感受到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感受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
课堂演练
悬(
)绝壁
崖
一、补充词语。
(
)首挺胸
粉身(
)骨
横七(
)八
全神(
)注
斩钉(
)铁
竖
贯
昂
碎
截
、
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表现了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
是描写日寇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昂首挺胸
斩钉截铁
横七竖八
粉身碎骨
二、根据第一题内容填空。
字词听写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并了解了描写场面的一种方法:点面结合。
让我们齐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
结合提示,同桌互学:默读第三至九自然段,找一找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
走进英雄
内容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至九自然段
聚集“点”,比较异同。
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对五个战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
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
他们是一群怎样的战士呢?让我们结合每一部分来体会。
准备转移时,摆在五位战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为什么?从第3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引上绝路—明壮志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走哪一条路呢?
生路
暴露主力部队
绝路
牺牲自己
怎么选?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体现出班长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体会到战士们对于班长所作决定的认同,以及舍生取义的决心。
描写班长语言有什么作用?“紧跟”说明了什么?
朗读“走”时,要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决,判断之果断。
朗读指导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点”的描写
“面”
的描写
这样有点有面的描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
此段哪里是“点”的描写?哪里是“面”的描写?有何作用?
观察图示,你发现了什么?
狼牙山东西、东南各长15公里,面积为225平方千米。环山共有五陀36峰,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均为悬崖峭壁,山势险峻。东西两面稍缓,各有一条羊肠小路通向主峰,“阎王鼻子”“小鬼脸”等险要之处非贴壁不可逾越。
为什么称这条路为绝路?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
不是,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这仅仅是把敌人引上绝路吗?体现了什么?
4、5顶峰歼敌—看壮举
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后,是怎么做的?小组合作朗读4、5自然段,找出描写五壮士英勇杀敌的词语。
石头砸得很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比喻
一系列动词写出战士们当机立断、有勇有谋和对敌人的仇恨。
一系列动词写出了什么?划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朗读“同志们!用石头砸!”时,要坚定、果断,读出对敌人的痛恨。
朗读指导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点
的描写
“面”
的描写
点面结合
小讨论:和原句对比读,哪句话给你印象更为深刻?
拾起一块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扔!
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
比较句子
“砸”字更能
体现出五壮士对敌人的仇恨,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
两个“带着”,后一个语气更强,“砸”前稍做停顿,“砸”读重音。
朗读指导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
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短跑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带着自己的决心,带着全国人民的期望,向终点奔去。
仿照下面句子写一句话。
请同学上台演一演五壮士是如何战斗的。
壮士们战斗时说些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拟声词
“叽里呱啦”是一个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敌人被五位战士打得狼狈不堪的情景。
6.英勇跳崖—感壮言
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后,是怎样高喊着口号英勇跳崖的?这表现了什么?找出五壮士跳崖的语句。
铭记英雄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这里的“眺望”和“望望”能否调换位置?
为什么?
不能调换,“眺望”是从高处向远处看,此时,部队主力已经远去,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眺望”也含有五位战士对部队主力转移成功的喜悦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望望”指看不远的地方,此时敌人离五壮士不远,不能用“眺望”,“望望”也含有鄙视敌人的感彩,所以不能调换。
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语言动作
这样的描写既突出了班长的身先士卒,又让我们体会到五壮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此部分属于什么描写?写出了什么?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体现了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
对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和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跳崖时的口号表现战士们怎样的气概?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齐读这句话: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风萧萧兮易水寒
这是一群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战士。
这时,你认为称他们“五壮士”合适,还是“五战士”合适?为什么?
互动课堂
马宝玉等人是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但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引上绝路,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说出五位壮士的名字。
狼牙山五壮士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见壮行
见壮志
见壮举
见壮言
视死如归
不畏牺牲
接受任务
见壮心
结构梳理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的转移,
,把敌人
,最后
的故事,表现了五位壮士
、
、
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诱敌上山
引上狼牙山顶峰
仇恨敌人
勇于牺牲
英勇跳崖
热爱
祖国
主题概括
共产党员马宝玉、葛振林,壮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当着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日本鬼子的面,砸碎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毅然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葛振林、
宋学义挂在悬崖的树上身负重伤,
被老百姓救出,侥幸生存。
中华民族的优秀男儿
拓展延伸
一、按要求写句子。
1.
五位壮士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缩句)
壮士眺望着方向。
2.
五壮士向顶峰攀登。五位壮士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
射击。(用关联词语合为一句话)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课堂演练
二、为了纪念五位壮士,易县人民政府修建了纪念塔。面对着纪念塔,你想说些什么?
示例:
敬爱的战士们,你们为了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的安全,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你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三、课下在网络上搜一搜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电影,看一看。
点面结合描写人物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点面结合”描写群体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班长马宝玉“点”的详细描写,使得班长马宝玉的形象更加高大;七连六班这个集体的“面”的概括性叙述或描写突出了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举例:
课文中采用白描的手法,将五壮士杀敌的样子逐一作了勾勒,使其形象鲜明。
课文中还对五壮士进行了群体描写,如:“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群体塑像与个人形象相结合,文章的层次感就突出了。
练一练:
请你仿照课文点面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物。
示例:
大扫除
为了给大家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学校举行了“大扫除”活动。
活动开始了,我们班的同学拿着抹布、筷子、垃圾袋……窝蜂似地冲进目的地——停车场。
到了停车场,大伙儿们便忙了起来。你看!他们几个干得多起劲啊!他们拿着筷子,配上铲子,将地上的小纸屑、石子、泥沙……统统铲入了垃圾带。我也不甘示弱,拿起筷子夹起垃圾来。突然,我发现一个“家伙”———大塑料袋,它被几块大石压着,极难拉出来,怎么办?放弃铲除这个“家伙”么?
不行!塑料不会腐烂,会破坏我们的土质,影响植物的生长……想到这儿,我召来几个小伙伴,大家一起使劲,只听一声“轰”,大石头被我们推开了。“耶!太棒了!酷!酷!酷!……”我捡起塑料袋,将它扔进垃圾筒,又继续执行起捡垃圾的任务。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清理,学校大变样了!变得干净、美丽!欣赏着我们劳动的成果,同学们擦擦额头上的汗水,开心地笑了!胸前的红领巾也似乎更加鲜艳!
刘胡兰
推荐阅读
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关在一座庙里。
敌人想收买刘胡兰,便对她说:“告诉我,村子里谁是共产党员,说出一个,给你一百块银元。”刘胡兰大声回答:“我不知道!”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枪毙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敌人从刘胡兰口里得不到什么,把她打得鲜血直流。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个民兵。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不说,也铡死你!”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跟前。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那年她才十五岁。
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思考:读完这篇文章你想对刘胡兰同志说些什么?
丰碑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祥: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