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上历史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同步试题】(解析版)
一、
单选题
1、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金田起义
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
D.《资政新篇》
2、1853年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书中描述:“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文中“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永安建制
C.天京事变
D.西征胜利
3、常州市区局前街有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叫护王府,这里是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府第遗址,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据此可以推断
A.常州曾是太平天国都城
B.160年前才有了常州府
C.常州曾被太平天国管辖
D.太平军在常州痛打洋枪队
4、由美国人华尔参与组织的、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动势力是
英法联军,B.洋枪队
C.八国联军,D.湘军
5、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声。”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6、太平天国运动存在的时间是:
(
)
A.1851—1856年
B.1851—1853年
C.1851—1862年
D.1851—1864年
7、太平天国定都后,采取重大军事行动,使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这里的军事行动是
A.永安建制,B.北伐
C.西征,
D.天京事变
8、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两部文献都
A.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9、“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关上述材料的相关文件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材料内容出自《天朝田亩制度》
B.该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农民运动性质
C.材料反映的方案在太平天国时期推广实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D.该文件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10、《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
A.要求人人分到土地
B.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
C.要求大家都吃饱饭
D.追求财富的绝对平等
11、下列对《天朝田亩制度》描述准确的是(
)
A.它是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果
B.它巩固了清朝的统治
C.它体现了农民的平均主义
D.它是义和团的纲领性文件
12、如下这组资料反映的史实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解放区土地改革
13、《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这突出体现了
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C.以人为本的思想
D.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14、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
B.洋枪队镇压太平军
C.天京事变
D.安庆保卫战失利
15、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16、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A.永安封王
B.定都天京
C.天京事变
D.安庆陷落
17、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
)
①旧式农民战争的局限性
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③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④内部争权夺利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8、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主要是指太平天国(
)
A.没有现实的革命目标
B.对西方列强侵略缺乏警觉
C.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19、太平天国推行科考取士制度,考前张贴告示,向军民示以试期,士子充分要在规定的日子到“典诏命”衙报名,不报名者不得与考,天朝臣民“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时,均准与考”。据此可知,太平天国的科考取士
A.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体现政权的封建化
C.借助儒学收揽人才
D.试图扩大统治基础
20、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作者认为( )
A.鸦片战争使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
B.太平天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
C.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
D.鸦片战争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二、材料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随着剥削的加重,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生了武装起义。
材料二:1853年攻占南京,太平天国开始进行北伐和西征,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1)材料一中的“起义”是谁发动的?起义军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什么定为都城?定都后,颁布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3)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什么?这场运动有何历史地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太平军叛乱》
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为什么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分析这种转变未能成功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平天国派军队北伐和西征,北伐军曾逼到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战场上则取得重大胜利,经过3年多的征战,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材料二、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1)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的目的是什么?
(2)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时间和事件?
(3)从材料二中得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一、
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因此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正确;A项金田起义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C项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建立政权;D项《资政新篇》体现了太平军向西方学习的观点;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但是容易和《资政新篇》记混,记忆清楚《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的观点,得出答案。
2、【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185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中“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故文中“革命”开始的标志是金田起义,故A符合题意;永安建制、天京事变和西征胜利都发生在金田起义之后,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认识文中“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即可解答此题。
3、【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常州市区局前街的护王府是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府第遗址”,可以推断只有常州被太平天国管辖,太平天国才可能在这里设置领袖的府邸,故C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的都城是天京,不是常州,故排除A;其它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B和D。故本题选C。
4、【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英法联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略中国的反动势力,美国人华尔不可能组织英法联军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A项排除;1860后天平军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率领的洋枪队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抵抗和反扑,B项符合题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他们参与镇压的是义和团运动,且也与华尔无关,C项排除;湘军是汉族地主武装,领袖是曾国藩,D项排除;故选B。
5、【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中的关键信息“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可以看出,列强的侵略激化了国内原本已经尖锐的阶级矛盾,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的结果。BCD说法与题干不符,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够理解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太平天国运动实在鸦片战争后爆发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反清,由此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6、【答案】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南京)的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因此太平天国运动存在的时间是1851—1864年。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56年,西征和天京突围战斗的胜利,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全盛时期,C项符合题意;A项是1853年建立了一个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北伐失败;D项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理想,绝对的平均主义,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专题复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分析对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
9、【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题文“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想通过这个方案来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故A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个纲领提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反映了农民运动的性质,故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天朝田亩制度》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主张是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基本上没实行,更不可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故C项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C。
【点睛】
解答本题时要举一反三,要把《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想通过这个方案来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的主张是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干王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要求。两者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都反封建,都是空想不能实现。前者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不能实现,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但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有时代性。比较这两个纲领对于深入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当时的时代特点很有帮助。
10、【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可知,这些内容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中国农民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想要实现绝对的平均主义,但是这一思想根本无法实现。B项符合题意,ACD项表述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
11、【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主要纲领。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C项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与向西方寻求真理无关,故A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故B说法错误;《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故D说法错误。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制定的政治纲领。所以这组资料反映的史实是太平天国运动。BCD项不符合图片信息,A项符合题意,故选A。
13、【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充分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D。
14、【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结果杨秀清被杀、石达开出走。天京变乱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诗中“煮豆燃萁”是指天京事变,故C符合题意;北伐失利、洋枪队镇压太平军、安庆保卫战失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煮豆燃萁”是解题的关键,天京事变是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的一次公开的分裂,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15、【答案】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之间发生了一次公开的分裂,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史称“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军元气大伤,并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事件不能正确反映题干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达到鼎盛时期的事件是1856年完成西征后,永安封王和定都天京均发生在1856年之前;天京事变指的是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出现的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和猜忌导致的内乱,内乱导致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是为天京事变,此时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安庆陷落是天京事变之后的1860年;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7、【答案】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64年7月,清军攻陷天京,坚持战斗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下,最终失败,②符合题意;另外,农民阶级本身具有局限性,内部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
,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具有片面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宗教”“天国”和“民国”三词所体现出的是思想上的差异,即理论上的不同,而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太平天国利用宗教组织发动,没有提出科学的理论作指导。A项是实质性的问题,不是直接反映出的问题。B项的内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涉及。在太平天国的斗争中,与中外反动势力始终没有妥协,并对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故D项也是错误的。故选C。
19、【答案】D
【解析】
【详解】
天朝臣民“无论何色人,上至丞相,下至听时,均准与考”可得出,太平开国科考对象的范围扩大,有利于收集更多的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这一举措是否是形式主义,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所谓政权封建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考试的内容,故C项错误。
20、【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从广西开始,扩张到长江流域,艾尔曼认为是太平天国运动严重破坏经济发展,可是艾尔曼这样说实际上是故意抹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开脱罪行。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题
21、【答案】(1)洪秀全;太平军
(2)天京;《天朝田亩制度》
(3)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1851年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生了武装起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武装起义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其发动者是洪秀全;起义军称为太平军。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太平天国运动“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革命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点睛】
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以判断出该起义为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第三问,依据所学知识直接回答第一小问,根据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可以回答出第二小问。
22、【答案】(1)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不切合实际。
(2)转变: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原因:缺乏可实施的社会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3)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4)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影响: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解析】(1)依据材料一“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及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但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不切合实际,所以“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2)依据材料二“洪仁玕在1859年发表的《资政新篇》中概括地提出了强化中央集权、采用西方技术以使中国经济和交通现代化以及发展与西方列强友好关系的政策。洪仁玕所提出的开设现代银行、颁发专利权、建造铁路和轮船以及发展采矿业等建议表明,他对西方力量所在的若干因素抱着全心全意的、虽然认识很不全面的赞赏态度。这些建议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可知,《资政新篇》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近代工业和各项近代事业,所以说《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转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战争的紧张环境;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这种转变未能成功。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转变说明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战斗了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23、【答案】(1)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2)1856天京事变
(3)中外联合势力绞杀
(4)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太平天国进行了北伐和西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1856年的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3)根据材料二的“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雇佣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