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体系概览]
[主题归纳整合]
主题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以来),是全面改革开放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2)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
(1)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3.思想文化上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2)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主题二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变革
变革
原因
内容
结果
土地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农业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主题三 新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
1.从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20世纪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
3.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主题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
思想体系
创立者
解决问题
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
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PAGE
-
1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和内容,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领域的成就,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3.结合港澳回归和两岸关系的发展,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重大意义。
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2)召开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在北京。
(3)指导思想: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4)主要内容
①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②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③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5)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概况
①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恢复名誉。
②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重申侨务政策等。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召开时间和地点:1981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影响:科学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召开时间:1982年底。
(2)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影响: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进程
1.改革开放的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改革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城市改革起步: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改革开放的深化
(1)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我国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4)2000
年10
月,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知识点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方针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意义:“一国两制”成为我国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
2.港澳回归: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港、澳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3.台湾问题的进展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4)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5)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1.阅读教材P169“《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图片:材料中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什么意义?
提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这篇文章被视为当时中国一个重要的“政治宣言”,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批注:
2.历史学者们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提示: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批注:
3.阅读教材P171“思考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成功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批注:
4.阅读教材P174“问题探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提出“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试用史实证明这一结论。
提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在这一体制下,我国的经济长期保持高速稳定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批注:
5.阅读教材P172“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澳门回归祖国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在中国的土地上彻底结束了外国的殖民占领,中国的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批注:
6.阅读教材P172“学思之窗”: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及实施,对深化内地和香港、澳门的交流合作起到怎样的作用?
提示:有利于促进内地和香港、澳门等经贸联系,有利于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
批注:
7.阅读教材P173“习近平、马英九历史性握手”图:“习马会”对解决台湾问题有何重大影响?
提示:会议总结了两岸交往的历史经验,共同书写了两岸关系的最大公约数;会议发出了台海事务作为中国内部事务,应当由两岸中国人民共同解决的信号;会议开辟了两岸良性互动的新空间。
批注:
[思维导图]
由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史料一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
史料二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今日商品任意挑选
(1)根据史料一,分析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什么调整。有何作用?
提示:调整: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2)史料四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第一幅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幅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及其特点
(1)原因
①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①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前提,坚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③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①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从而积累了实践经验。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思想束缚。
④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
(2)特点
所有制结构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其基本标志
宏观调控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根本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
1.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此期间迈出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
A.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C.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此期间迈出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C项符合题意。]
2.某同学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大锅饭”“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政企分开”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由题干中“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可以看出他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故选C项。]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史料一 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邓小平
史料二 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我们郑重倡议,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两岸各政党、各界分别推举代表性人士,就两岸关系和民族未来开展广泛深入的民主协商,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达成制度性安排。……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
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
史料一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
提示:新办法:“一国两制”。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2)根据史料二,分析两岸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
提示:海峡两岸是一家的民族意识;“九二共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基本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中国。
②实行两种制度: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障港、澳、台高度自治,繁荣稳定。
③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④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重要意义
①“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②“一国两制”构想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可以避免武力统一造成的不良后果。
③“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两岸关系的缓和,为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②两岸经济合作交流是促进两岸结束敌对状态,逐步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
③祖国大陆方面坚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和平统一,为两岸关系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影响扩大,拥有巨大的感召力。
⑤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不利因素
①“台独”分裂势力的活动相当猖獗。
②国际反华势力的横加干涉。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顾维钧代表中国提出香港何时收回的问题时,丘吉尔说,以后再说吧。1997年,香港顺利地实现了回归。实现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B.“一国两制”构想的高明
C.英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英国对香港统治的力不从心
A [弱国无外交,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是香港回归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
4.2001年,海峡两岸达成使用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这反映出( )
A.大陆提出“一国两制”理论
B.通过协商解决了香港问题
C.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D.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根据材料“两岸资本并在两岸注册的船舶,各自不悬挂五星红旗和青天白日旗,而只悬挂各自公司旗,开通了两地直航航线”,属于两岸达成的经贸往来,故C项正确。]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史料一 中国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正式管辖始于元代,元世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明代沿袭此机构设置。1624年,荷兰殖民者曾占据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改台湾府为台湾省。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8月15日,台湾光复。1949年,在解放战争中失败的国民党集团退据台湾。
史料二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广大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我们的骨肉天亲。我们坚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一如既往尊重台湾同胞、关爱台湾同胞、团结台湾同胞、依靠台湾同胞,全心全意为台湾同胞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广大台湾同胞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不分阶层、不分军民、不分地域,都要认清“台独”只会给台湾带来深重祸害,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光明前景。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两岸同胞要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和平统一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香港、澳门问题都已顺利解决,祖国统一大业仅剩下台湾问题尚待解决。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责任。
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的条件,在这些有利条件中,最根本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当代中学生,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以便将来为建设更加强大的祖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解决台湾问题的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但我们有信心能够克服这些障碍和困难。因为我们有坚强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5.国台办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政府一再申明,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 )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
C.尽可能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D.双方以经济贸易合作为前提
B [由材料“对于台湾同外国的民间经济文化往来,不持异议。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能不坚决反对。”可见,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坚持原则和立足发展相结合,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是党和政府对台湾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态度,排除C项;在台湾问题上党和政府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排除D项。]
PAGE
-
1
-第29课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课
标
解
读
时
空
坐
标
1.搜集各方面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2.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先进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3.结合不同领域的巨大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知识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邓小平理论
(1)时间、代表: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
(2)内容: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
(3)解决问题: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4)意义: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5)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时间、代表: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
(2)解决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内容:治党治国。
(4)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5)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科学发展观
(1)时间、代表: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
(2)解决问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3)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5)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中共十八大
①召开时间和地点:2012年,北京。
②内容
a.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把党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前景、民族的复兴伟业与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中共十九大
①召开时间和地点:2017年,北京。
②内容
a.指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b.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意义
①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⑤在它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4)写入宪法: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知识点二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1.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1)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
(2)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3)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4)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2.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1)高速铁路总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居世界第一。
(2)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
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3)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提高。
(4)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
(5)中国移动支付走在世界前列。
(6)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全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1)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
(2)全国文化事业逐年增速较快。
(3)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4)文化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电视剧数量和图书出版量稳居世界第一。
(6)电影票房连创新高,文学艺术唱响主旋律,
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5.国防和军事实力增强
(1)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构架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
(2)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进展。
(4)解放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5)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执行钓鱼岛维权斗争、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有效进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
知识点三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原因
(1)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2)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2.表现
(1)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①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②周边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③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④欧洲、拉美国家: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积极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
①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②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③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④以共商、共建、共享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⑤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1.阅读教材P177“历史纵横”:中共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有何意义?
提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对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
批注:
2.阅读教材P178“学思之窗”: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提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但所有挽救危局的努力,都没有真正使国家和人民得到解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民族续写新的辉煌,让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生机。
批注:
3.阅读教材P179“2011—2018年中美日国内生产总值柱状图”:从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中美日三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如何?分析中国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提示:(1)趋势:从数据图可以看出:美国整体处于上升趋势;日本整体处于停滞或徘徊状态;中国稳步上升,实力进一步增强,与美国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日本与中国的差距在逐步拉大。(2)原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
批注:
4.阅读教材P175“‘复兴号’与‘和谐号’相会的瞬间”:图片反映了什么?
提示:两车相会,既代表了中国速度,也代表了中国质量;既表明中国的制造水平,更显示了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
批注:
5.阅读教材P179“学思之窗”:结合中国近年来所取得的科技成就,谈谈科技创新在引领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近年来,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5G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成就,不仅推动了我国信息和通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中国创造”的品牌,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可结合其他领域的科技成就作答)
批注:
6.阅读教材P181“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提示:新型国际关系即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对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系统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开辟新愿景。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旋律。
批注:
7.阅读教材P182“问题探究”:(1)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请用史实证明这一观点。(2)习近平提出“新时代”这一概念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1)史实: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依法治国等;中国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2)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进入新时代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批注:
[思维导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史料一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
史料二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史料一、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什么特点?
提示:思想: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史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新时期社会矛盾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城乡、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大差异。
1.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从思想路线上看,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3)从统一战线的运用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如发展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
1.“邓小平……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论。这是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是对中国现实条件的全新理解,是对历史经验的有效借鉴。”这种“新的理论”主要是指(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
B [邓小平理论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故选B项。]
2.右图反映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发展情况。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体现了新时期理论成果的内在一致性
B.体现了邓小平个人思想的不断发展
C.新时期理论的核心均是党的建设问题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科学发展
A [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三个代表”“科学发展”都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体现了新时期理论成果的内在一致性,故A项正确;“三个代表”“科学发展”不属于邓小平个人思想,故B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排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党的建设问题,故D项错误。]
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史料一 相比中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贡献,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国际场合中提出了众多新思想、新观点,比如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摘编自赵可金《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角色担当》
史料二 中国愿意与亚洲邻国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与“便车”。……“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8年博鳌亚
洲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
(1)国际格局变化影响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根据史料一,指出中国政府为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怎样的智慧。
提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018年博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此,中国做出了哪些努力?
提示:努力:提出并实施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对国际金融体系提供有益补充。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不结盟政策。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这样做不仅符合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推进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4)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交往政策,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主张国家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合作。
3.2008年,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进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并采取强制性措施打击海盗,随后中国政府派海军舰艇赴此海域实施护航。这显示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之一是( )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
C.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D.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派军舰护航是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故D项符合题意。]
4.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体现了我国主张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 )
A.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B.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关系
C.相互合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关系
D.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的安全关系
A [由材料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可知,这体现了我国主张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故选A项。]
四个自信——筑牢强国之基
史料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而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习近平论文化自信
史料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首先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任务进行战略谋划。
——摘自2018年《求是》
史料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地认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幸福。这就是我们对中国道路的自信。
——摘编自任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基》
史料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代使命,着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的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不断得以发掘,制度自信日益增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进步的应有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四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把握和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心诚意。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远而务实的文化理想,并坚持以这一文化理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具体的文化创造与意义建构,坚持文化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把握世界潮流,坚定地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始终不渝地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仅将全面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永恒魅力,而且也必将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美好、更为广阔的进步前景。
坚持“四个自信”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道路自信,才能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理论自信,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先进的思想指引;只有坚持制度自信,才能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拥有不竭动力。
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材料反映出,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外交思想出自《大学》,这是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自信的姿态,故A项正确;“始终”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出独立自主,故C项错误;“开始”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