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八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二单元《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13 10:2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教案
课型 :欣赏
任课年级:八年级
任课教师:汪振生
课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对于现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欣赏课几乎是一个老大难,对欣赏音乐作品来说几乎是一知半解,但就本节课来说,由于对梁祝这个故事大家都比较熟悉,又是标题性的音乐,所以采取对号入座的方法,通过各种乐器的音色、速度、力度加以字幕的解说,还是能很好的完成本节课。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的内容撷取了民间故事传说中的三个主要情节:“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其情节安排体现了“相爱”“反抗”两条情感主线。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由何占豪、陈钢作曲。1959年写成并首演。当时作者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青年学生。他们为了探索交响音乐的民族化,选择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为题材,吸取了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成功地创作了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
教学目的
1、欣赏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掌握其音乐体裁(小提琴协奏曲),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2、初步认识奏鸣曲式的结构,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
3、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重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难点: 能从乐曲中聆听分辨出小提琴、大提琴、双簧管的之间“人性化”的相互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越剧《梁上伯与祝英台》选段
教师讲述“一个千古传颂的民间故事,一曲柔美、深情、催人泪下的旋律,打动了多少听者的心。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一首令欣赏者为之倾倒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讲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二、作品创作背景简析:这是一部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越剧音乐为素材而写成的单乐章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爱情》。
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两个人物呢?(讨论)
这一民间传说与史实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谓是千年等一回。据史册记载,梁山伯是明朝的一个县官,因秉公办案,有“梁青天”的美称。梁山伯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桥镇。可是在挖掘墓地时,发现一墓穴,穴中有一块刻着“祝英台女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记载着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时代的陈国人,一生行侠仗义,后来遭贪官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当地人们偷偷将其安葬于胡桥镇。由于梁祝二人都是为百姓办好事的人,人们便把他俩合葬在一起。从那以后,在民间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梁祝感人至深的故事。
三、乐曲结构采用了奏鸣曲式,(是曲式的一种,通常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构成)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大型乐曲,由什么乐器担任独奏就叫什么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奏鸣曲式)
引 子: 春景
鸟语花香
A 爱情主题
主 部 B 草桥结拜
A主题再现
呈示部:(相爱 ) 连接部 华彩乐段
副部主题 ABA 同窗三载
CA 共读共玩

结束部 十八相送
长亭惜别
英台抗婚
展开部:(抗婚) 楼台相会
哭灵、控诉、投坟
再现部: (省略副部) 化蝶 (爱情主题再现)
世人的同情
下面依结构图欣赏作品(节奏、旋律、音色、音区、速度、力度等)
引子——春景 (鸟语花香)乐这段音乐为D徽调,由竖琴和弦乐器的颤弓音响作背景,引出长笛活泼欢快的旋律,双簧管柔美而抒情的演奏,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呈示部:——相爱 主部主题(A爱情主题B草桥结拜A主题再现)──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以朴素的旋律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诗意的爱情主题,在音色浑厚的低音上重复一次,大提琴介入,独奏小提琴与浑厚的大提琴形成对答,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表达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爱意由此萌发。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全曲的核心音调。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ABA同窗三载、CA共读共玩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在这段快板过后,结束部十八相送、长亭惜别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求婚。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英台抗婚(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又转入慢板乐段
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这时大提琴与小提琴对答式的手法“一问一答”,如诉如泣的曲调。
接下去音乐急转而下。
哭灵投坟乐曲运用戏曲中的紧拉慢唱的手法,将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至。(传说中在梁山伯归家后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后悲痛万分,她已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她与父亲约定,穿素服上花轿,并绕道梁山伯的坟前祭奠。那天祝英台来到坟上向苍天哭诉后碰碑自尽。)锣、鼓、管、弦齐鸣表现祝英台纵身投坟,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再现部:再现部开始,气氛很安静,乐曲出现了引子的音乐素材,而这已不是人世间的美景,展现出仙境的的迷人景象。钢片琴的轻柔演奏,伴奏音的朦胧华丽,暗示梁祝的死后重生,化蝶起舞,铜管乐的加入,暗示着他们的反抗精神得到了世人的同情与支持,他们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尾声的小提琴主奏,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结束,令人深思、遐想。
世人都被梁祝的故事二人所感动,对他们的命运给予同情,一双彩蝶翩翩起舞,去寻找真正属于他们幸福,而给人间留下了无限地遐想。
总结:每一部好的艺术作品都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拓展延伸:《梁山伯与祝英台》只是我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还有三个希望大家课余之后查阅了解一下,并把它们介绍给你身边的人听。(《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