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欣赏《花儿与少年》
——电子合成器
教学时间
课 型 欣赏课
课时安排
1
教学方法
对比法、视听法、示范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声乐知识。聆听《花儿与少年》,对青海花儿有进一步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花儿与少年》,能够听辨乐曲的段落,并模唱乐曲主旋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了解青海地区的民歌风格,扩大音乐文化视野。
教
材
分
析
教学对象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在音乐中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节拍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的基本技能,但仍需要多听、多练加以巩固,从而在音乐鉴赏水平上,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欣赏的《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根据青海民歌改编的电声作品。乐曲运用电子合成器模拟竹笛、二胡、双簧管音色来演奏,能够充分展现民歌“花儿”的曲调特点,能够让学生对青海花儿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从节拍、速度、力度等方面分析和对比乐曲的各个段落。
教学难点
乐曲段落分析。
主题(A、B)乐段的模唱。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二、介绍电子合成器
新课
师:欢迎走进音乐殿堂!
欣赏两段关于电子合成器的视频,并回答问题。
提问:视频中出现的这个乐器是什么?(播视频)
电子合成器是由电子设备代替乐队进行编曲和演奏的一种电子化设备,它是一台声音的频率合成仪,可以制作各种声音,改变各种音色,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制作者选择音乐按钮就能产生各种奇妙的音乐。
它于电子琴最大的区别:电子合成器可以提供最优秀的音色以及最强大的编辑制作和控制功能,而电子琴使用固定的音色,大部分琴不提供音色编辑功能。
1、导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青海“花儿”改编创作的,由电子合成器演奏的乐曲《花儿与少年》。
(出示幻灯片)
师介绍“花儿”,“花儿会”。
(出示幻灯片,“花儿会”。)
看视频思考问题。
回答:电子合成器。
认识理解电子合成器的概念。
边听边看幻灯片,了解“花儿”“花儿会”。
看视频,初步认识电子合成器,感受其演奏效果。
了解电子合成器这种特殊的乐器。
为本课做下铺垫。
通过介绍“花儿”让学生对山歌中的“花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初听乐曲
(1)乐曲有没有引子和尾声?
(2)乐曲有没有变化和重复?
复听乐曲
(1)(讨论)为乐曲划分段落?并说出划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评价。
(出示幻灯片:乐曲的段落划分)
(2)分段聆听,并完成表格;唱旋律,再次感受乐曲。
逐段聆听音乐,让学生从乐曲演奏次数、节拍、速读、力度,这几点音乐要素来分析乐曲。
学生回答:
1、有引子和尾声。
2、有变化和重复。
划分三个乐段或五个乐段。
听旋律,完成表格。
划拍演唱(A\B)乐段。
题材及其风格有一定印象,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歌的喜爱。
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自主判断乐曲的段落。
通过分段欣赏让学生逐一对乐曲各段落有细致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
通过划拍,让学生更加明确乐曲的中各段的变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节拍的变化:从二拍子到三拍子再到二拍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拓展欣赏
五、小结
再次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
1、欣赏人声版的《花儿与少年》
2、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花儿与少年
同学们,其实我们身边还有许多这样经典动听的民歌,它们就像是明珠一样镶嵌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如果大家能留心采集,它将成我们宝贵的财富。
说出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乐曲描绘了朝气勃勃的青年男女歌舞嬉戏的生动情景。)
聆听,感受,加深印象。
子。
突出乐曲的主题思想,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通过拓展欣赏,让学生知道我国民歌更多的表现形式。对我国民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板
书
设
计
花 儿 与 少 年
——电子合成器
课
后
反
思
优点:
缺点:
亟待改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