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临清 学科 地理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学案: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了解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2.通过分析图“黄赤交角”和“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掌握节气的判断以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二、预习内容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 ⑵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
⑶周期:一恒星年: ;一回归年:
二、黄赤交角:
【问题导学】
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
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讨论】根据我们绘制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讨论下列问题
⑴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⑵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
⑶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
⑷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 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 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的关系 。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讨论】: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⑴ 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
⑵ 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
⑶ 根据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如何来判断节气?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
课内探究学案
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
(1)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样,都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公转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方向呈顺时针。下图就表示从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公转的方向。??
(2)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一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一个回归年。
2.地球公转的轨道与速度?
地球公转的轨道为近似于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如下图。?
?
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30千米/秒。?
公转速度的变化:?
地球绕日公转遵循开普勒第二定律:同一行星的面积速度保持不变。即行星同太阳的连线在单位时间所扫过的面积相等。上图中S1、S2、S3分别是地球与太阳连线在一个月内所扫过的面积,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S1=S2=S3;从图中可看出,近日点的弧长大于远日点的弧长,所以近日点公转线速度快,而远日点公转线速度慢。
拓展延伸
北极极昼天数多于南极?
北极极昼的天数为186天,而南极极昼的天数则为179天,北极极昼天数比南极多7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主要是因为: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
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北半球冬半年,日地距离稍近些。要使面积相等,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较大,弧长较长。即在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的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整个冬半年需时间较短,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需时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所以北极极昼天数多于南极。
二、黄赤交角及影响?
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赤道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两面并不重合,两个面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
直接影响:地球公转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点:①地球总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的。②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指示不变。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如下图。?
?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有时直射北半球,有时直射南半球,有时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的范围最北是北纬23°26′,最南是南纬23°26′。这与目前黄赤交角的大小一致。?
当太阳直射在北纬23°26′时,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到了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太阳直射在南纬23°26′这一天是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此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当太阳再次直射赤道这一天时,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又直射北纬23°26′。这样以一年为周期,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6月22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拓展延伸
黄赤交角的变化及影响?
黄赤交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回归线度
数变大,而极圈度数变小。因五带的划分是以回归线和极圈为依据的,所以影响到五带范围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时,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大,而温带的范围变小;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回归线的度数变小,极圈的度数变大,故五带中热带和寒带的范围变小,温带的范围变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
B.地球的公转运动和不变的地轴倾角
C.太阳的运动
D.地球的自转
2.当地球公转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地球上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B.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D.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慢
3.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4.当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时,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此时为春分日到秋分日之间
B.南半球逐渐变暖
C.此时间段内的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
5.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的角速度较快
B.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快而线速度慢
C.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较快
D.黄赤交角变小
6.每年的劳动节到国庆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 )
A.先向南再向北 B.一直向北
C.一直向南 D.先向北再向南
7.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改正。
(2)图中字母代码表示的含义是:A为 星;B为 面;C为 面。α、β两角中, 为黄赤交角,度数是 。
(3)黄赤交角度数与回归线度数关系是 。
(4)地球在公转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 和 基本不变。
8.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C.图示为从南极所看到的地球公转运动
D.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小于B点
9.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至23°31′,则会引起的现象是( )
A.北极圈范围增大,南极圈范围减小
B.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增大
C.7月份南半球中低纬地区昼长与夜长的比值减小
D.北极出现极昼的天数增加
10.2006年6月4日以来,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持续发生暴雨和特大暴雨,致使闽江支流建溪和霍同溪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此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夏至日,下列哪个地点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
A.北回归线附近 B.南回归线附近 C.赤道附近 D.两极附近
12.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
(2)图中A、B、C、D四地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位于远日点附近的是 。 (3)当地球运行到C点时,公转速度较 ,此时南半球为 季。
(4)自地球公转到C点以后几天开始,过D点到A点,在此时段,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变化?原因是什么?
(5)地球公转自B—C—D与自D—A—B比较,哪一段用时较长?为什么?
13.读“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 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为 日。 (2)当太阳直射点由B点移动到D点时,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何变化?
(3)太阳直射点从A点到再次回到A点的时间间隔为 。
(4)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 点时,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课前预习学案参考答案
一、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
⑴地球公转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⑵地球的公转速度的差异:近日点处速度较快,远日点处速度较慢,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速度越来越慢,由远日点到近日点速度越来越快
⑶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一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黄赤交角:
【问题导学】
⑴黄道和赤道之间的夹角为23°26
⑵黄赤交角与地轴和黄道平面的夹角之间的关系:互余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⑴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6月22日至12月22日
⑵ 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的时段是12月22日至次年6月22日
⑶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一直向南移的时段是6月22日至9月23日。
⑷ 地表各点一年中接受阳光直射的次数:
①南、北回归线上的各点一年中有一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②南、北回归线间的各点一年中有两次阳光直射的机会
③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各点一年中无阳光直射机会
⑸回归线与极圈数值两者互余
四、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
【讨论】:
⑴ 如何根据地轴判断地球的公转方向地轴总是指向北
⑵ 区分二分二至与近日点与远日点的关系:近日点 1月初 冬至 12月22日; 远日点 7月初 夏至 6月22日。 近日点与远日点分别位于冬至与夏至相对偏东的位置。
⑶判断节气的方法是:①先画出赤道 和地轴垂直② 连接日心和地心,找出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③交点在赤道以南,则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则另外一侧为夏至④沿着地球公转方向:春夏秋冬判断,从而确定二分。
【拓展】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则全球的直射范围与极昼极夜范围有何变化?
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大五、学以致用
[基础过关] 选择题:
1. 下列有关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 )
A.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都比其他季节少些
B.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
C.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比北半球多些
D.北半球正处于夏季,南半球正处于冬季
2.我们欢度春节时,太阳直射点( )
①向北移动 ②向南移动 ③在北半球 ④在南半球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3.下列地点在开阔平地都建同一高度的南北两栋新楼,欲使北面新楼底层 札记
全年太阳光线不被南楼遮挡,南、北两楼距离最小的地点是( )
A.75 W,40 N B.59 W,35 S C.60 E,58 N D.120 E,30 N
4.关于E(20 N)、F(20 S)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E、F永远不能相等 B. E、F一年中只有一天相等
C.E>F的日期约达半年之久 D.在某一天E、F同时达到90
5.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黄赤交角的存在
6.北京地区10月份属于( )
A.我国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B.欧美国家传统季节划分中的夏季
C.季节与气候相结合划分中的夏季 D.属于上述三种划分方法中的秋季
7. 7月21日太阳直射点大约在( )
A.20 N B.25 N C.15 N D.10 N
8.同一纬线上的各地,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②昼长相同 ③地方时相同 ④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能力提升]
9.读图1-7,若EDF表示
晨昏线,ED表示晨线,回答:图
中某地有一口井,此时阳光直
射井底,该井的地理坐标是:
。
(2)这一天是否适宜在A地进
行地理考察?
。
(3)此时北京时间是 月
日 时 分。
(4)这一天F处昼长 小时。
(5)若一架飞机从F地出发经D地到E地,飞机先向 方向飞行,再向 方向飞行。
第三节
选择题:
1-5 CD D C D 6-8 D C C
综合题:
9.(1)23 26 S;70 E (2)不适宜 (3)12月22日15时20分
(4)12小时 (5)西北;西南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
教材分析: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
三、教学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
四、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六、学生分析
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辅助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考查上节课相关知识点
课本14页材料: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㈠、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
【补充】直射光线的画法:①过地心②和晨昏线垂直
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flash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同一地点】
学生归纳(老师补充):两种情况:⑴回归线以外(假如为40°N)则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当直射点位于北纬23 26’该地的个、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直射点往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了南纬23 26’最小,然后直射点往北移,正午太阳高度再开始变大,到北纬23 26’有达到最大。⑵回归线之间: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具体过程如10°N 直射点由北纬23 26’向南移动,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到10°N最大,达到,然后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南纬23 26’达到最小。直射点有南纬23 26’向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再变大,到到10°N最大,达到90°,然后直射点接着向北移,到北纬23 26’,继续变小,然后再循环。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在赤道与北纬23 26’之间的,当直射点在南纬23 26’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赤道与南纬23 26’反之。
【同一时刻】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如:,当太阳直射北纬23 26’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当太阳直射南纬23 26’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㈢、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两地的纬度差(该地的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
【举例学生练习:】见学案: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呢?【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
㈣、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⑴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
⑵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 ,如图所示:
H为正午太阳高度 L 为楼距 h 为楼高
公式为:h/L =tanH 。
⑶热水器夹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 α +H=90° H=90°- 两地的纬度差
则α=| 地理纬度- 直射点|
(四)思考练习 见学案:北京的热水器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最小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一年中调整的最大幅度为多少?试推出。
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和应用,都是重点内容,一定要掌握其规律,理解灵活运用。
(五)课下作业 见学案:30°N处,楼高为25米,楼距为25米,则一年中约有几个月挡住太阳光?预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四季与五带的更替。
课堂小结:本节课重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通过其应用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
十、教学反思:学生正确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用更直接的方法去培养。
h
H
L
H
α
热水器板
正午太阳光线(共27张PPT)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陕西省商洛中学
复习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1、绕转平面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
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3 26 N
0
23 26 S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春 分 夏 至 秋 分 冬 至
时 间
太阳直射点
3月21日
赤 道
6月22日
北回归线
9月23日
赤 道
12月22日
南回归线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次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直射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四季的更替
4、五带的划分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比较
图中
昼夜
弧的
长短
夏半年,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冬半年,各纬度昼长<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1、昼夜长短的空间变化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
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内出现极昼
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北半球夏半年
南半球冬半年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 >夜,昼渐长,
极昼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南半球:昼 <夜,昼渐短,
极夜从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北半球:昼最短
南半球:昼最长
北半球:昼 >夜,昼渐短,
极昼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南半球:昼 <夜,昼渐长,
极夜从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昼 <夜,昼渐短,
极夜从北极点向北极圈扩大
南半球:昼 >夜,昼渐长,
极昼从南极点向南极圈扩大
北半球:昼最短
南半球:昼最长
南半球:昼 >夜,昼渐短,
极昼从南极圈向南极点缩小
北半球:昼 <夜,昼渐长,
极夜从北极圈向北极点缩小
2、昼夜长短时间变化规律:同一纬度地区随季节的变化
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长15°为1小时。
1、已知日出、日落时间,求昼长
昼长=(12—日出时间)×2
=(日落时间— 12)×2
=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3、昼长确定方法
2、已知昼弧度数,求昼长
昼长=昼弧度数÷15
3. 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而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4. 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5. 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纬度越高一年中昼长的变化越大
例题:7.下列日期中,北京的昼长与2008年奥运会开幕日那天
(8月8日)北京的昼长最接近的是(08年山东)
A.奥运圣火火种在希腊雅典采集的那天(3月25日)
B.奥运圣火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那天(5月8日)
C.奥运圣火传递至协办城市青岛的那天(7月24日)
D.奥运圣火在国家体育场缓缓熄灭的那天(8月24日)
例题: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读图1,
完成3~4题。(08年宁夏)
3.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
变化,则a、b两月分别是
A.1月、2月 B、3月、4月
C、6月、7月 D、11月、12月
4.在图示月份中
A.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 B.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
C.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月相等 D.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
例、今年2月28日,中国首次大学生北极考察队从北京出发,前往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考察。(08年上海地理)
考察期间获得的资料
材料一:“冰雪之都”奥斯陆以前2月的平均气温是-2℃,而今年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仅一2一一3℃;去年的几个星期,从挪威海域通过北冰洋,再到白令海峡,出现的无冰地带,比前些年同期宽了不少。
材料二:北极上空存在奥氧洞,科学家预测未来15~20年奥氧洞还将扩大。
材料三:北极熊的栖息地日益缩小;冰鸥、贼鸥等极地动物在近20年中数量锐减;北极熊体内积累的多氯联苯等物质使其免疫力、繁育能力每况愈下。在考察期间队员们没有见到一只北极腺。
36.3月2日考察队到达
北极圈内的特罗姆瑟,
该市每年约有2个月的极
夜与2个月的极昼。在考
察的半个月中,特罗姆
瑟市的昼夜情况是( )。
A.处于极夜时期 B.处于极昼时期
C.白天逐渐变长 D.黑夜逐渐变长
例题: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4,回答8——9题。(08年四川)
8.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9.图4五地中
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①地、⑤地自昼长度变幅最大
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例题:图3示意不
同纬度四地白昼
长度变化。完成
6~8题。(08年全国2卷)
6.若该圈表示上
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
A.66.5°N、66°N、40°N、40°S
B.66.5°S、66°S、40°S、40°N
C.66.5°N、66°N、0°、40°S
D.66.5°S、66°S、0°、40°N
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
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
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
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
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
8. 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
A.O
l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2.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90° 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的差。H=90°-| φ-δ|) 或(H=90°-两地纬度差)
★南北回归线间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即两次达最大值90
★赤道上直射两次的时间是春分日或秋分日,即正午太阳高度
为90的时间是春分日或秋分日
★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但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
间是夏至日
★南回归线以南没有太阳直射,但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
间是冬至日
23 26 N
0
23 26 S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例题:甲、乙、丙、丁分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圣火境外
传递途径的4个城市。读表1,回答7~9题。
城市 附近洋
流代号 位 置 火炬传递活动日期(当地时间)
及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
甲 ① 37°45′N 122°27′W 4月9日 α
乙 ② 34°40′S 58°30′W 4月11日 β
丙 ③ 23°37′N 58°35′E 4月14日 γ
丁 ④ 35°17′S 149°08′E 4月24日 δ
9.火炬传递活动当日,四地正午太阳高度为
A.α<β B. β>δ
C.γ<δ D. δ>β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二分二至日为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图1-2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图1-2中C折线所示。
? ③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如下图中E折线所示。
1. 10月12日.酒泉与上海相比 (单项选择)
A.正午太阳高度较大,黑夜较短
B.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日出较晚
C.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日落较晚
D.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白昼较长
2.“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时 (单项选择)
A.东半球大半地区为1O月12日
B.西半球大半地区为10月12日
C.东半球均为IO月12日
D.西半球均为1O月11日
3.“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安全着陆时,
太阳直射点位于 (多项选择)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北半球 D.南半球
4.下图中①线表示夏至日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
请在囤中画出10月17日全球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大致状况。
例、读下列资料,结合有关的地理知识回答5分(06年上海)
“神舟六号”飞船于北京时问2005年lO月12日9时在酒泉(约990E.400N)
卫星发射中心升空。10月17日4时32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草原
安全着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 ①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下图A。 ②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上图B。? ③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如上图C。
④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6月22)H达最大值,冬至日(12月22)H达最小值。如右图A所示。 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每年冬至日H达最大值,夏至日H达最小值。如右图B所示。
、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 赤道地区是23°26′。? 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介于23°26′和46°52′,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
3、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 ①极点:在极昼期间,极点上见到太阳高度在一天之内是没有变化的,其太阳高度始终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如下图A)。 ②非极点地区:非极点地区的太阳高度在一日内是有变化的。一天之内有一个最大值,即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下图B)。
确定时间: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时,
此时日影最短,当地地方时为12时。?
2. 确定房屋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高,
日影越短,反之越长,且日影方向总是背向太阳。?
4.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定位,进而判断该地区的地理特征。?
5. 计算楼距: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楼距越短;纬度越高,楼距越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及影长
cotH=影长/物体长度。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走向
6、有前檐的窗户与房顶之间距离L的设定:L=前檐长度×tanH。
7. 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纬度差
(即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8.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时空变化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例题、下图是赤道及以北地区三地夏半年某日的太阳高度日变化过程(h是已知数),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A地的地理纬度是 。
(2)这一天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为 。
(3)C表示的地方时是 。
(4)这一天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地区是 。
(5)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
90N
2h
12时
北纬(90—h)0及以北地区
00≤h≤23026ˊ
1. 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 1个月 B. 3个月 C. 6个月 D. 9个月?
2. 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 20米 B. 30米 C. 40米 D. 50米?
3. 若只考虑楼盘容积率对房价的影响,
则下列城市楼盘开发成本全部高于上
述图示城市的是
A. 长沙、南京、济南
B. 上海、南京、北京?
C. 广州、福州、郑州
D. 深圳、武汉、天津
例、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下图是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30°N)建造的两幢商品住宅楼,请读图后,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3题。 ?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②tg35°≈0.7,tg45°=1,tg60°≈1.732 ?
三、 二十四节气与四季表
立 春
大 寒
小 寒
冬 至
大 雪
小 雪
立 冬
霜 降
寒 露
秋 分
白 露
处 暑
立 秋
大 暑
小 暑
夏 至
芒 种
小 满
立 夏
谷 雨
清 明
春 分
惊 蛰
雨 水
立 春
我国春季
我国夏季
我国秋季
我国冬季
西方冬季
西方春季
西方夏季
西方秋季
西方冬季
气候四季
春 季
12、1、2月
9、10、11月
6、7、8月
3、4、5月
夏 季
秋 季
冬 季
北 回 归 线
南 回 归 线
北 极 圈
南 极 圈
热 带
热 带
南 温 带
南 温 带
北 温 带
北 温 带
北寒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3.5°N
23.5°S
66.5°N
66.5°S
南寒带
天 文 特 征
气 候 特 征
有太阳直射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有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无太阳直射 无极昼极夜现象
终年炎热
四季分明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
终年严寒
四、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