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9 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39 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13 11:1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革旧出新的创造精神。
1
2
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
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中所包含的巨大力量和革命热忱。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目 录
第二课
01. 知人论世
03. 文本研读
04. 拓展训练
02. 初读课文
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在那里存在几百年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读出来。这个对联就是: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
在这个对联中用了六个“朝”,六个“长”。所以说就算给你这个对联你都不知道这是在说什么,毕竟“长”和“朝”都有两个读音。
你说这该怎么读呢?
可是这却难不住郭沫若,郭沫若上去就读“海水朝(hǎi?shuǐ?cháo?),朝朝朝(zhāo?zhāo?cháo),朝朝朝落(zhāo?cháo?zhāo?luò);浮云长(fú?yún?zhǎng),长长长(cháng?cháng?zhǎng),长长长消(cháng?zhǎng?cháng?xiāo)。”
导入
知人论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阅读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创作丰厚。
了解作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了解作者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
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了解作者
郭沫若先生一生中,著作非常丰富,他不仅是一个大诗人,大作家,他还是一位大学者 。
也不愧为一个革命家、爱国者、救亡志士、文化战士和民主战士。
对郭沫若一生评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背景链接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新诗
(1)形式自由,分行排列,有和谐的音乐性。
(2)内容新颖,内涵开放,有高度的概括性。
(3)意象重于修辞,有鲜明的形象性。
(4)语言白话易懂,有浓烈的抒情性。
现代诗歌的特点
(1)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可分为现代风体和格律诗歌。
(2)按照作品内容的主要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3)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4)按照诗歌发展的阶段,可分为现代诗和当代诗。
现代诗歌的分类
(1) 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
(3)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 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郭沫若五四时期的诗歌特点:
整体感知

给全诗标出节奏和重读,诵读全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注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以及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文本研读

【思考1】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明确:
诗歌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宇宙图景。苍茫的宇宙,飘浮的白云,一颗蓝色的星球,广袤无垠的大洋,波涛汹涌的大浪……
【思考2】读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
明确:
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巨人的形象?这滚滚而来的洪涛之力,来自何方又将去往何处?作者有为何反复咏叹这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思考3】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思考4】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
明确:
(1)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2)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3)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思考5】你觉得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为什么?
明确:
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
这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
【思考6】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正在日本留学,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力波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到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使他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思考7】“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思考8】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 
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明晰主旨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赞美自然的巨大力量讴歌了“五四”精神。
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
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奋发进取、积极昂扬的创造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旨在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
“五四”的到来和继续,使深受苦难而积极沉勇的郭沫若无限膨胀,他跃然而起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乾坤,洞若观火、用一种超越现实的浪漫激情、热情歌颂“五四”对黑暗如漆的旧社会的荡涤,呼唤出了一个时代号子最高亢激越的探索创造的无畏精神。
主旨分析
郭沫若把“五四”运动的激情汇入创造历史的人民运动的大涛大浪,用永世不绝而恢宏博大的浪涛作为承载,让自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纵情于人民革命的浪潮中。这种烈焰般不可抵挡的豪情壮志直冲霄汉,振聋发聩,而又不绝于耳。这种代表时代新生、民族自强的呼号成为一把摧枯拉朽的利剑,锋芒毕露。
主旨分析
郭沫若以巨人的慧眼和胆识,高瞻远瞩。他目睹了“五四”浪涛对几千年封建沉渣的洗劫和吞噬,不断的毁灭吧!同时,他顾见了一个崭新纪元即将到来,“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吧!他凌空呼啸,助威助兴。这种磅礴的声势和着人民革命势如破竹的狂涛汹涌而前,不可阻挡!
主旨分析
拓展训练

炉中煤?
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 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课后作业
学校文学社刊在五四新诗推介栏目中确定选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此同时,栏目还决定在推介介绍栏目最前端配上郭沫若人物肖像素描,你觉得要突出怎样的精神气质?用哪些肖像元素体现?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精神气质
?
外貌
?
动作
?
神态
?
服饰
?
其他